方丹 李繼超
摘要: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國戲曲越來越小眾化,即使是對于國粹京劇,人們的關注程度也并不高,在這樣的社會現狀下,對于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可謂迫在眉睫,而如何讓地方戲曲得到保護和傳承,成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戲曲?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802.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4-0155-02
泱泱大國,巍巍華夏,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與時俱進,亙古不衰,無論是在農業、文學、音樂還是在哲學、科學技術方面都讓我們至今都受益匪淺。
其中,中國的戲曲與希臘的悲劇和喜劇以及印度的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的戲曲文化從先秦時期開始萌發,伴隨著朝代的更迭,各種文明的沖突與融合,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更是數以萬計。而當今社會,國門大開,西風漸進,人們對傳統戲劇的關注程度大不如前,隨著科技的發展,戲劇也不再是人們唯一娛樂放松、反映社會的方式,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戲劇也越來越小眾化,只有少數像京劇這樣的國粹才有機會被搬上大舞臺,呈現在熒幕中。但即使這樣,快節奏的生活以及豐富多彩的娛樂消遣方式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大大降低,五大戲曲劇種的境困況尚且如此惶倫其他的地方戲劇劇種。因此,如何保護好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傳承下去成為了當今社會都值得思考并為努力的問題。
一、建立文化自信,緊跟黨的步伐
中國戲曲是中國特有的戲劇劇種,具有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段以及表達形式,其藝術形態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質,是我們中華文獻的標志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第十屆、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上提出了“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一理念,提出了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號召,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文化作出全新的定位,明確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提出的新課題。這是通過政府干預的形式起到對傳統文化的政策保護。黨組織帶頭發起號召,這讓我們的保護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僅僅只能起到保護的作用,如何讓其長久的流傳下去要依靠的還是傳統戲劇工作者,藝術研究者們的傳承和創新。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陳獨秀是這樣評價中國戲曲的:“戲園者, 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 實普天下人之大學教師也”。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傳承傳統的自信,隨著國家的日益富強,我們的優秀文化也將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注重人才培養,開發新市場
正所謂“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繁榮發展戲曲藝術,人才是關鍵,而人才的培養重點在于學校學生,各地區做好“戲曲進校園”工作,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在學校開設課程,讓當地優秀的劇團進入校園演出,開展戲曲舞臺活動,學校也可以舉辦一些與之相關的趣味活動,激發學生對戲曲的興趣與積極性。這不但遵循了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更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地方劇種的生存而不消之殆盡。這是一種長久的普及方式,也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扎下根發出萌芽。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趙景勃表示“這種戲曲教育應該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只有這樣做,才能用民族文化塑造新時代的人,用中華民族特有的表現方式表達國人的情感,經過戲曲教育的實踐,中小學生的家長反饋說孩子們的精、氣、神變了,這是最直觀的變化,他們學習開始有毅力,也更專注了,戲曲藝術中的禮儀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讓他們更加有禮貌。家長對這一項工作特別支持”。另一方面,學生是一個龐大的且流動性強的群體,未來是青年的,青年一代的行為思潮在社會中占據很大的影響,學生在校接受教育,受影響的并不僅僅是學生本身,他們的父母、家人也會受到間接的影響,通過學生,擴大戲曲的普及面和影響力。
中國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包含著文學、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成分。由此戲曲教學的課程形式并不是單一的,對高等院校而言,除了戲曲的唱演課也可以開設戲曲的閱讀課、寫作課等,這樣不僅鍛煉發展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使得戲曲更大程度上地保留其形式并加以規范。另一方面規范系統的科班學習,將戲曲這門綜合型的藝術細分為戲曲編劇、戲曲導演、戲曲音樂創作、戲曲舞臺美術等各個專業,培養各個方面的人才,將錯綜復雜的戲曲藝術分解為各個精細的部分再組合起來,最大程度地保存戲曲的原汁原味。
三、批判繼承,創新發展
地方戲曲也是地方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之所以能一直發展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其產生于當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寫照,與其生活環境、生活日常息息相關,因此,在時代更迭的大浪淘沙中它們有著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以陜西漢調桄桄為例,它是一種流行于漢水流域的一種地方特色顯著的地方戲。表演時多用地方方音,由于其音樂以擊節樂器梆子為主,敲起來發出“桄桄”的聲者,故而得名”漢調桄桄”,它反映了漢水流域人民群眾的心理訴求和內在情感,體現了其價值取向和民俗民風。通過其所流傳下來的劇本可以發現漢調桄桄不僅具有其獨特的區域文化風格,更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從一些劇本中還可以看出其兼容了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內容,反映了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正所謂“民不知書,獨好觀劇”,在當時,戲曲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反映生活的方式,人們更多地是憑借戲曲去認識社會,思考人生。通過戲曲的舞臺展示,更加形象地去向民眾傳遞優秀的主流文化和道德規范,將這些積極的正能量的文化精神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思維中去,從潛意識上去影響大眾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文化心理結構。
雖說戲曲是我國的藝術文化瑰寶,但其也有糟粕的部分,比如有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劇本會蘊含一些敬畏君王的奴性思想、舊社會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等,這些必然會被現今社會所排斥,如果不批判的繼承,一味的生搬硬套不僅無法長久,更會讓大眾對傳統戲曲的價值提出質疑,從而增加對戲曲保護傳承的難度。因此在傳承過程中,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對一些地方傳統戲劇劇本上有選擇的進行刪改,賦予其更長久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必須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社會和觀眾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哪一種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流傳下來,如今我們接觸的各類戲曲劇種都是經過不斷地變革最終形成現今的模式。同理,戲曲藝術不能固步自封,創新也是保護戲曲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依靠國家政策與資金扶持或是一味的繼承。我們應該結合當今社會國情與當地特色,根據當下審美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在傳統的基礎上優化戲曲藝術的內容和表演形式,激發戲曲藝術內在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從根本上實現戲曲藝術的繁榮復興。
當代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說:“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如果缺失了中華戲曲的復興,是一個跛腳的復興,是個殘缺不全的復興”。中國戲曲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藝術結晶,是我們重要的文化命脈之一。改革開放新時代下的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非物質文化的珍貴和對其展開保護的重要性。新時代下,戲曲藝術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順勢而上,不斷創新發展,讓戲曲藝術重現昔日的繁榮景象,讓這優秀的民族藝術之花重新綻放,在廣袤的國土上盛景疊現,讓世界領略我們五千年的藝術瑰寶,為之驚嘆!
參考文獻:
[1]蔡雪波.少數民族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7,(13).
[2]劉雯.廣西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8,(05).
[3]李繼超.漢山樵歌與漢調桄桄比較研究[J].音樂天地,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