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語言游戲”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的核心和基礎。語言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符號,而是動態的人類活動。他認為語言游戲是一種生活形式,根植于生活,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同時語言游戲還具有家族相似性、規則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等特點。
【關鍵詞】語言游戲;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
“語言游戲”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中的一個核心理論概念,語言游戲強調話語的意義在于在語言的使用中來研究語義,語言不是孤立的、靜止的描述符號,而是動態的人類活動。對語言的認識和把握,僅僅依靠邏輯和語法是不夠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種不同形式之中,它根植于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語言游戲的概念
維特根斯坦在《藍皮書》中最早提出語言游戲,他認為語言游戲可意指“孩子剛使用語詞時的語言方式”“語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語言”。他在《哲學研究》一書中指出語言是說話者在實際生活中發揮功用的,其用法勢必和構成其自然背景的非語言行為密不可分。他在引入這一概念時,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活動。
第一種:一方喊出語詞,另一方依照這些語詞來行動。在建筑施工中,張三喊出“方石”“柱石”這些詞匯,李四聽到這些語詞時,把“方石”“柱石”這些材料遞過去。
第二種:一方喊出語詞,另一方依照這些語詞來行動。教的人指著“石頭”這一事物,學生說出“石頭”這個詞。
第三種:學生重復老師前面的話。
在這三種活動中,第一種是在具體語境中使用語言的活動;后兩種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活動。當我們說出一個語詞時,有可能是得到別人行為的回應,有可能是得到別人語言的回應,因而我們很難去準確地定義一個語詞的概念是什么。要想準確理解一個語詞的含義,必須放到說話者實際的生活或語境中來理解。
維特根斯坦把語言和不同活動中的言語進行編織,將聯系在一起的活動共同組成的整體稱為“語言游戲”。人類活動通常與語言聯系在一起,人們在活動出現的不同場景中學會交流,在交流中理解語言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語言由單獨的詞語組成更為復雜的話語,一個詞的意義可以用另外的詞或更多的詞來解釋,從而脫離具體的場景來理解。
語言游戲理論認為,首先,語言不僅是一種反映,更是一種活動,是和不同行為交織在一起的活動;其次,語言和現實彼此交織在一起,不能脫離現實來談論語言,必須把語言放在具體的情境和生活中討論;再次,語言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生活形式的變化而變化。
二、語言游戲的特點
第一,語言游戲不是把語句和語詞看作關于對象的表達,而是看作某種按照一定規則而進行的使用活動。比如:在建筑施工中,張三喊出“方石”“柱石”這些詞匯,李四在聽到這些語詞時,把“方石”“柱石”這些材料遞過去。李四了解方石、柱石這些概念并不是根據對象,而是通過方石、柱石等詞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張三教給李四的方式,并不是告訴李四什么是方石、柱石,而是教給李四一套語言系統和使用規則。
第二,語言游戲具有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認為不同的語言游戲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交錯重疊的相似性,又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說,一個家族的各個成員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相似,這些相似交叉重疊,但是在這些成員之間不存在一個實體化的共相。也就是說,語言游戲之間沒有普遍的共同本質,只有復雜的、重疊交錯的相似性,即“家族的相似”。
第三,語言游戲是一種生活形式,它根植于生活之中,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生活形式中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語言游戲,只有通過語言的使用,人們才能理解語言的規則,并且獲得判斷意義的標準。語詞是什么含義,取決于它在語言游戲中所起的作用,而人們在語言游戲中如何使用這些語詞,最終又取決于人們所處的語言風俗、習慣、制度和傳統,而這些又都是由人們所處的生活形式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語言游戲的語法規則是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的,每一個表達究竟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也是由人們在特定的語言實踐中對它所做的使用決定的,而人們究竟對它做出了什么樣的使用則又最終取決于人們所處的生活形式。
第四,語言游戲具有規則性,即語言游戲需要遵守規則。維特根斯坦認為,遵守規則的過程是盲目的。他指出:當我遵守規則時,并不選擇,即我盲目地遵守規則。他所謂“盲目地遵守規則”意味著遵守該規則是無需引導的,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比如有的人一輩子沒學習過語法,但并不妨礙他熟練地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交談。我們是如何知道和熟悉游戲規則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僅僅一個人只單獨一次遵守規則是不可能的。同樣,僅僅一個報道只單獨一次被報道,僅僅一個命令只單獨一次被下達,或被理解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語言游戲的規則是通過多次重復而為我們習慣性地掌握的。
第五,語言游戲是多種多樣的。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游戲中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我們以紙牌游戲為例。任何一張紙牌,如紅桃A,其意義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游戲中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語詞就像是一張張不同的紙牌,可以在不同的游戲中按照不同的規則來使用,而它們的意義就存在于不同的使用之中。
第六,語言游戲具有社會性,語言游戲是對“語言意義在于應用”的表達,但是這種應用是“我”進行的,而“我”進行的活動是社會活動,所以語言游戲歸根結底是社會性的活動。例如:我們想了解一個陌生國家的語言,只有真正了解清楚他們的“生活形式”,了解清楚他們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才能真正了解清楚這個國家的語言。比如,“龍”這個詞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動物,它代表一種民族圖騰和民族文化,只有了解了中國的社會文化才能真正了解“龍”這一語詞的含義。
第七,語言游戲具有規則性,它是按照一定的規則而進行的使用活動,而這些規則乃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對事物的一致性認識是我們的語言賴以發揮作用的基礎,一致性的看法和人們按規則行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所遵守的標準就是建立在一致性基礎上的生活形式、社會實踐或社會成員之間的“約定”。離開在一致性基礎上的約定,就不會有規則。“命題是什么,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語句的形成規則(例如德語的形成規則),在另一種意義上則取決于語言游戲中記號的使用”。也就是說,人們進行語言游戲,遵循某些規則,實質上就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使用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即語言游戲的規則性是在一致性認識上的規定。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游戲并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符號,僅僅從邏輯和語法上來理解語言是不夠的,它是一種具有家族相似性、規則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的生活形式,它根植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韓林合.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
[3]維特根斯坦.藍皮書和棕皮書[M]//M.K.穆尼茨.當代分析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