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瑩
摘? ? 要: 本文分析研究網絡背景下的擬親屬稱謂,解讀擬親屬稱謂在網絡環境中產生的輩分模糊稱、性別轉化稱、非指人類稱的一系列變化,探討獨立性別的模糊、全民娛樂效果和對自我和他人定位的變化使擬親屬稱謂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 擬親屬稱謂? ? 稱呼? ? 文化? ? 語用變化
一、引言
擬親屬稱謂是指對沒有親緣關系的交際對象使用親屬稱謂來相互稱呼,這是漢語中普遍使用的一種稱謂形式,在中國社會各類群體中無所不在,又名親屬稱謂語的外延用法語外化用法,它是親屬稱謂原則向非親屬關系的人們的擴展。這種擴展是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用于熟悉的人們之間,表示交際雙方在過去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親近感情和親密關系,并且起到維持、增強已有關系的作用。比如我們稱呼比自己大但同一輩分的同事或朋友為哥或姐。另一種是用于陌生的人們之間,作為民間禮儀表示對稱謂對象的敬重心意和親近意圖,起到拉近雙方距離、為交際創造親近語境的作用。
如今互聯網的發展普及,對人們的教育模式、思維方式及語言生活產生了沖擊。網絡語言便是網絡媒體廣泛運用下所產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現象。在近些年的網絡流行語中,出現了很多擬親屬稱謂,并在原來擬親屬稱謂的用法上使得語用面更廣。
二、網絡背景下擬親屬稱謂的語用變化
網絡流行語是網民之間共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具有年輕化、創新化的特點,反映了某個國家、地區、某個時間段們網民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因此,在網絡背景下,擬親屬稱謂自然產生了一系列的語用變化。
(一)輩分模糊稱
擬親屬稱謂在現實生活中較為遵守親屬稱謂語系統中輩分的稱呼規則,但在網絡中完全不需要遵守。比如很多年輕人在近幾年網絡背景下,開始喜歡用“X哥”或“X姐”稱呼自己的老師或領導,用“老公”“爸爸”來稱呼有錢人,比如用“老公”稱呼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用“馬爸爸”稱呼中國首富馬云。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網友把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稱為“哥”/“姐”,比如網絡紅人“激動姐”也只是一個不到十歲大的小女孩。除此之外,還喜歡用“小哥哥”“小姐姐”稱呼年紀較小、長相帥氣水靈的小男生、小女生,比如湖南衛視真人秀節目《歌手》中的迪瑪希,憑借天獨厚的音樂天賦和深邃的五官收獲大批粉絲,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進口小哥哥”。
(二)性別轉換稱
擬親屬稱謂在原本的日常生活應用中嚴格遵守性別一致,但在網絡背景下中有時可以性別轉化稱,用男性稱謂稱呼女性,或用女性稱謂稱呼男性。
1.對著裝與性別相反的人給予性別轉換稱。如“春哥”“曾哥”就是擬親屬稱謂性別轉化稱。“春哥”是指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選手李宇春,因其外形酷似男性而受到網友非議,被稱為“春哥”。“曾哥”是網友對同樣為“超級女聲”的選手曾軼可的稱呼。
除了女人男性化形象外,還產生男人女性化趨勢,許多男性主持人與影星偏“娘娘腔”。如郭敬明(網名小四)因外表瘦小柔弱且感情過于細膩而被網友戲稱為“四姐”。
2.對性格與性別相反的人給予性別轉換稱。如將女星范冰冰因其性格坦率而名稱為“范爺”。除“范爺”外,女星戚薇也被稱為“戚哥”。許多個性直爽的年輕女性也被關系熟近的朋友們稱為X哥或X爺。
(三)非指人類稱
擬親屬稱謂在日常生活中只指稱人類,但在網絡背景下可以指稱非人類,比如“星爸爸”指的是美國品牌星巴克。再比如一只章魚因準確預測世界杯出線球隊,所以被網友們尊稱為“章魚哥”。這些擬親屬稱謂都是對非人類的指稱。
“語言的狀態并不都是無意識的約定俗成的產物,在它的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因子”[2]。因此,擬親屬稱謂在網絡背景下產生這一系列變化,是由許多文化因子所致的。以下做詳細說明。
三、語用變化的成因
語言反映了社會生活,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一個特色社會中的一切,都會準確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社會歷史的發展。據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對這些語言事實的整理分析,結合網上的投票,可得出網絡背景下擬親屬稱謂的語用變化的成因:
(一)獨立性別的模糊
在性別觀念中,一直存在一種本質主義性別觀念,“它們將男女兩性截然分開,將女性特征歸位‘肉體的、非理性的、溫柔的、母性的、依賴性的、感情性的、主觀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把男性特征歸位‘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擊性的、獨立的、理智的、客觀的、擅長抽象分析思辨的”[3]。
1.女性地位的上升使得女性性別模糊。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把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一直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偶爾有幾位女性在文學、藝術或科學中展露才華,但終未能形成主流。隨著中國二十世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地位開始提高,出現很多女強人活躍在各條戰線上。但在社會的很多地方依然有封建殘余,如就業歧視、嬰兒性別鑒定等。“如今女人想要與男人平等,而平等的方式是把她們變得與男人相似,甚至相同”[4]。有一大批年輕女性在網絡上,后來延伸到生活中,模糊原先的獨立性別,用自矜之稱“哥”、“爺”等自稱;同樣,將自己的外貌和性格與男性靠近,產生一批以男性擬親屬稱謂稱謂為綽號的女性,如“范爺”、“春哥”、“曾哥”等。
2.對自由和美麗的追求使得男性性別模糊。出于對自由和美麗的追求,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使用化妝品、保養品打扮自己,當今時代,女士化妝已不是一枝獨秀。隨著時尚潮流的到來,大多數男士也在用化妝品,這是追求健康與活力的一種表現。因此,有一大批年輕男性模糊掉原先的獨立性別,將自己的外貌和性格與中性或女性靠近,產生一批以男性擬親屬稱謂為綽號的女性,如“著姐”、“四姐”等。
(二)全民娛樂效果
社會正處于大步向前邁進的時代,新生事物色彩斑斕、應接不暇。生動、幽默、形象,這是與這個時代的思想活躍,物質生活的多樣化,文化生活的立憶標新緊密相關的。
開放的網絡平臺使得網友們可以及時關注到很多表現奇異的人們,為了達到娛樂戲謔的效果,網友們追捧這些有爭議的人們為網絡紅人,還對他們進行一系列惡搞,比如對李宇春(春哥)、曾軼可(曾哥)、郭敬明(四姐)等不符合正常審美觀的明星進行惡搞,為他們起一個與性別相反而又戲謔的名號則是娛樂惡搞的第一步。又如對長期在風口浪尖上、緋聞較多的有錢人王思聰起名“老公”,將馬云稱呼為“馬爸爸”,表面上看是網友對金錢和權利的追求,實則是一種全民娛樂惡搞的文化。
(三)對自我和他人定位的變化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客觀現象進行是非判斷和優劣判斷的尺度,它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通常以壓抑的形式表現,也就是說,對自身價值的評論常常是低質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即壓抑的自我價值。在古代稱謂語中,敬語、謙語特別多。與漢民族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提倡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注重個人權益,爭取平等的自由競爭思想意識比較強。這種注重個性、肯定個人的價值觀念是西方人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獨立精神[5]。這和漢民族原先的價值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進一步接軌,漢民族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變化,這些都使語言的應用產生變化。網絡作為與世界接軌的一大窗口,中國網民受到了西方價值的影響,開始慢慢對自我進行認可,對他人表示否定。在心理上通過把他人拉下來以達到平等目的,開始成群結隊、不分地位的使用表示自矜稱謂“哥”自稱自己,以表示其炫耀、滿足與瀟灑的心理。這在中國傳統社會是極度不禮貌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正是由于中國網民對自我定位的提高及對他人定位的下降,他們開始大幅度使用自矜之稱。
這種價值觀同樣使得網友們在網絡上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開始與領導、老師稱兄道弟,不分尊卑把年齡小的陌生人稱為“小哥哥/小姐姐”,這是對自我和他人定位的變化所致。
四、結語
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而網絡語言則廣泛地運用于網絡交際,并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在網絡背景下,擬親屬稱謂產生一系列語用變化,這些都反映出當下人們語言的應用情況。因此,網絡背景下擬親屬稱謂的變化,值得我們今后做更進一步的關注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煒妍.析流行稱謂詞“哥”[J].語文學刊,2010(19).
[2]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研社,2006:5.
[3]李銀河.女性權力的崛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87.
[4]哈維·C·曼斯菲爾德.男性氣概[M].江蘇:譯林出版社,2008:13.
[5]肖建華.民俗語言初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