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花
摘? ? 要: 口語表達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交流方法,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也是小學生在語文學科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處于非常不成熟階段,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研究表明,言語詞匯的積累對第一學段口語表達有深刻的影響,不僅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詞匯的含義,而且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另外,言語詞匯的積累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語文學科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 言語詞匯? ? 口語表達? ? 小學語文第一學段
口語表達是人類最基礎的表達方式之一,人類通過口語表達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口語能力處于第一學段,口語表達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因此需要通過基礎的、系統的后天學習提高口語能力。在第一學段口語表達中,語文學習占據重要的地位,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采用積累言語詞匯的積累等方法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詞匯、句子和語法,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激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同時,言語詞匯的積累有利于書面表達和文學素養的提升,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大有裨益。
一、豐富口語表達
在語言學習中,最關鍵的是詞匯量的積累,無論哪種句子都是由各類詞匯組成的,因此在小學第一學段口語學習中,積累詞匯量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的第一步,正確地學習詞匯,掌握詞匯真正的含義,使小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有效應用詞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指引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僅學習新詞匯而且注重積累和總結,從而讓學生通過言語詞匯的積累提高口頭表達能力[1]。
在一年級語文《形容詞》一節教學中,主要側重學生對形容詞的認識,小學生正處于知識的啟蒙階段,對形容詞的意思和用法都很陌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向學生解釋和說明形容詞的意思和用法,以便后期學生的應用。例如在學習“嫩生生的”、“藍湛湛的”、“渾濁的”、“綠茵茵的”這類字面意思不直觀的形容詞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利用各類通俗易懂的方法教小學生正確使用形容詞并使小學生自行積累,進而在小學生的口語表達中有意使用這些詞語,久而久之便會養成習慣,提高小學生的口語水平,通過詞語的積累把話說得清楚,說得生動。
二、提高理解能力
在語言學習中,言語詞匯的積累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日常口語表達過程中,往往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對話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固然很重要,但是能夠理解別人所表達的意思是必不可少的。在雙方或者多方交流中,只有正確理解別人表達的意思,才能使對話進行下去。因此,言語詞匯的積累在小學生第一學段口語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
例如在學習《亡羊補牢》或者《會搖尾巴的狼》等寓言故事時,學生可以根據平時的積累,閱讀并理解文章中表達的道理。文章中故事的因果關系具有多樣化的關系,對小學生來說可能較抽象,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對其中包含的人生道理、情感及價值觀等予以總結,讓學生真正明白犯了錯誤要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從而避免繼續犯錯的道理。同時,學完這些寓言故事,教師要讓學生積累富含哲理的詞語和短句,從而在口語交談中更深刻地理解別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三、激發語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可以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通過言語詞匯的積累,豐富口語表達,從而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體會到言語的樂趣,由此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在第一學段的口語學習中主動學習,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3]。
例如,在學習簡單的古詩時,教師向學生深度剖析古詩,分析詩人對景色或者人物的描寫所用的詞匯,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以《梅花》這首詩為例,詩人用簡單的20個字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冬日梅花獨自盛開的景象,并借這幾句詩歌頌梅花不與百花爭艷、不畏嚴寒和孤獨的高潔品質,也借梅花的品質比喻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態和處境。這首小詩簡單樸素,沒有過分華麗的辭藻,卻又寓意深刻讓人朗朗上口,教師剖析這些用詞的手法,讓學生體會詩人用幾個簡短的言語詞匯和句子就可以組成絕妙的小詩的神奇之處,對語言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積累詞匯。
四、提高文學素養
言語詞匯的積累不僅有利于口語的表達,而且能使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因此,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指引學生在積累教材所學詞匯之外,也需要適當閱讀課外文學作品,由教師向學生推薦適合的文學作品進行課后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匯和句子摘抄下來,這樣的拓展讓學生所積累的言語知識不局限于課本。例如在《三味書屋》這節課后,學生普遍對魯迅的做法十分好奇,也對這個作家十分敬佩,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集,一方面可以從各個方面了解作者的生平,體會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閱讀課外作品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最終,日常學習中的積累使學生從各個方面提高文學素養,是語文學科的最終目的[4]。
五、感受語言之美
語言表達是由大量的詞匯和句子組成的,在人們的言談中,一句話可以讓別人興高采烈,也可以讓其暴跳如雷,不同的表達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鍛煉學生對語言的使用能力,讓學生不僅能夠說話,而且能夠把話說得漂亮。因此,學生要有足夠多的日常言語詞匯積累,只有積累足夠多的言語詞匯和技巧,在說話的時候,才能不僅正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把話說得漂亮,讓聽者如沐春風。例如在《蕭伯納和小女孩》的故事中,“回去告訴你的媽媽,你今天和漂亮的蘇聯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這句話,就讓人感覺到語言帶給人們的“美”。語言的魅力不僅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涵、素質,而且可以因為一句話讓人們對你刮目相看,讓人感受到你的智慧。因此,在第一學段口語中積累言語詞匯,使學生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結語
言語詞匯的積累不僅有利于學生口語的培養,而且對語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言語詞匯積累的過程中,學生豐富了口語表達、提高了理解能力、激發了語言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文學素養,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語言帶給人們的“美”。語言中缺少智慧,就像索然無味的白開水,多了一些平淡,少了一些味道,失去很多樂趣。只有在語言中賦予智慧,才能讓人耐人尋味。所以,在小學生第一學段口語教學中,使學生積累言語詞匯,從量變達到質變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1-29.
[2]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K].北京:北京教學出版社,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12-82.
[3]林崇德,申繼亮,主編.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23-32.
[4]洪儷瑜.國小學生之漢字視知覺能力研究[C].北京: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