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丹桑珠 李習文
摘? ? 要: 《鄉村教師發展計劃(2015—2020)》,基于羅爾斯的弱勢補償原則,從待遇、編制、培訓、流動、榮譽、職稱等多方面對鄉村教師進行政策傾斜,以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和鄉村教育的質量。但是,從教育政策倫理的角度進行分析,還應取“承認的正義”角度,進一步改善鄉村文化教育和鄉村教師被忽視的狀況。
關鍵詞: 鄉村教育? ? 正義? ? 教育政策倫理? ? 公平原則? ? 人本化原則
2015年6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支持計劃》)。從原則、主要舉措、組織實施三個方面,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給予政策支持,目的在于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育質量。《支持計劃》主要涉及八個方面的舉措突出了解決鄉村教師問題的關鍵點:待遇、編制、培訓、職稱評定、教師流動等多方面問題,力度空前。更重要的是,《支持計劃》首次在政策文本中強調了培養本土化鄉村教師。
一、研究方法:教育政策的倫理研究
教育政策必然涉及不同相關群體間的利益關系,需要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回答教育政策的應然性問題,為教育政策的正當性進行辯護,即分析如何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利益,才能實現“善”和“正義”。
教育政策倫理有著不同方面的具體內涵。從靜態的政策內容看,教育政策倫理是指教育政策自身所蘊含的道德性;從動態的政策過程看,教育政策倫理是貫穿整個教育政策活動過程之中的倫理規范與道德原則的系統總和①。
對于教育政策所需符合的倫理原則,常見的觀點是教育政策應當符合公平原則與效率原則。在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之外,本文主要基于公平原則和人本化原則,對《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進行分析。
二、理論基礎
(一)分配正義
康德從“普遍立法意志”的角度認識正義。正義的狀態,就是每個人在此狀態下,都能真正享有他應得的權利。康德認為,正義可以分為保護的正義、交換的正義和分配的正義。其中,分配正義才是政治正義、社會正義的核心內容。
羅爾斯認為,社會正義的首要價值是“公平”。他把“平等原則”作為社會正義的重要原則,即實現平等是實現社會正義的首要任務。然而,現實中平等原則很難實現,它受到各種條件,特別是先賦不同的限制。因此,羅爾斯提出“差異原則”,差別原則被闡釋為,符合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一方面差別原則沒有取消差別,并不追求絕對的均等,另一方面差別原則主張國家干預分配領域,對差別進行限制。
(二)“承認的正義”
阿克塞爾·霍耐特提出“承認的正義”,將其作為比“再分配”的正義更根本的社會正義問題,即“一個社會的正義程度與它保護人們實現相互承認的條件和能力成正比”②。“分配正義歸根結底是一種通過物品、資源的分配,使所有主體都得到規范承認的正義”③。
霍耐特把承認關系分為三種類型:情感、法權、團結。愛或情感關懷使人擁有自信;法權或法律承認使人擁有自尊;團結或社會尊重使人感到自豪。其中,情感的承認關系即愛的關系,優于其他相互承認關系。這既是一種實然的描述,又是一種應然的主張。霍耐特“承認的正義”理論中,分配上的不正義,是不恰當的社會承認關系在經濟分配領域的表達。
三、政策文本的倫理分析
(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體現的公平倫理——羅爾斯的公平觀
受到歷史因素的制約,我國的社會經濟存在“城鄉二元”的不平衡發展結構。在教育領域,體現為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鄉村教育成為國民整體教育水平的“短板”。鄉村教師也成為教師隊伍和多種職業從業人員中的弱勢群體。《支持計劃》通過對鄉村教師提供政策傾斜、進行弱勢補償,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和聲望,增加鄉村教師數量,提高鄉村教師的能力素質。目的是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促進城鄉教育公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羅爾斯的公平觀中,平等原則把平等的實現視為國家和社會的正義;由差別原則衍生出的弱勢補償原則,強調增加最小受惠群體的利益。其一,保障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實現鄉村教師全覆蓋,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具體做法是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這一點體現了羅爾斯的平等原則和起點公平,使農村學生的基本受教育權利得到與城市學生同等的尊重。其二,從待遇、職稱評聘、榮譽、培訓等方面對鄉村教師進行傾斜和補償,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和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在鄉村教師培訓方面,把鄉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按照鄉村教師實際需求改進培訓方式。其三,通過對優秀城鎮教師進行獎勵、補償等措施,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促進鄉村教育改善。采取交流輪崗、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促進優秀城鎮教師支援鄉村學校,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
(二)“承認的正義”與鄉村教師、鄉村教育的發展
霍耐特的“承認的正義”,首次將對社會正義的討論,由分配正義轉向了承認的正義。《支持計劃》主要從“分配正義”的角度,改善鄉村教師的待遇,增強職業的吸引力,但未深入涉及“社會承認”或者說是文化角度的社會公正。
《支持計劃》中除羅爾斯的公平觀之外,有些政策措施也體現了霍耐特的“承認的正義”。比如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根據鄉村教師的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師培訓的形式和內容。但是,總體而言,《支持計劃》并未深入涉及鄉村教師擺脫社會“承認”的不公平。
我國鄉村教師的已有研究表明,鄉村教師面臨著文化沖突、自我認同不足、發展機會缺失④等問題的困擾。同時,鄉村教師隊伍自身也存在文化責任缺失、職業倦怠⑤等問題。可見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欠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分配上的不公平:農村教師待遇低、城鄉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在于農村教師在社會承認上面臨的不公平。
其一,鄉村教師在社會承認上的不公平,尚未引起相關政策從倫理層面予以重視。《支持計劃》以師德為先的策略,意味著在倫理層面,包容了對鄉村教師的社會偏見,卻訴諸鄉村教師個人道德水平和境界修養的提升。其結果是鄉村教師將更加欠缺職業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其自我實現和社會尊重的需要不易滿足。因而,《支持計劃》盡管可以通過多種補償手段,在分配上一定程度地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但在文化和社會承認的層面,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問題。
其二,一些人對于鄉土文化、鄉土知識的偏見,是鄉村文化教育發展更為根本的不公正。在《支持計劃》中,推進優秀城鎮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保障縣域內城鄉教師職稱結構向鄉村教師傾斜,都是以行政手段向鄉村教師做補償和傾斜。誠然,從羅爾斯的公平觀和結果公平看,這具有正當性。
從根本上而言,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鄉村教育質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從社會承認的層面看待鄉村教師的需要,看待城鄉教育均衡和農村文化的發展建設。
《支持計劃》的一個亮點在于首次強調了本土化鄉村教師的培養。培養本土化的鄉村教師,有助于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本土化鄉村教師“留得住”的同時,有助于探索適宜鄉村學生和鄉土文化的本土化教育教學經驗,既有利于增加優質的鄉村教育資源,又有利于探尋具有鄉村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學校建設道路。
注釋:
①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內涵與基本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
②③賈可卿.作為正義的承認——霍耐特承認正義理論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13(09).
④容中逵.他者規訓異化與自我迷失下的鄉村教師——論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危機問題[J].教育學報,2009(5).
⑤張莉莉,林玲.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的境遇:倦怠與堅守[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1).
參考文獻:
[1]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內涵與基本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
[2]賈可卿.作為正義的承認——霍耐特承認正義理論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13(09).
[3]賀翠香.承認與蔑視——霍耐特的社會批判理論評析[J].現代哲學,2007(04).
[4]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彭華安.教育政策倫理及其價值訴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
[6]文長春.分配正義及其局限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