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 要: 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作為稀缺資源,必須提高建設與使用效益。廓清了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概念、特點和分類;分析了國內外高校,尤其是武漢“1+8”城市圈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的現狀;明確了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與原則;提出了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的五種組織形式;重點研究了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三種技術手段。
關鍵詞: 區域協作? ? 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 ? 共建共享
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作為稀缺資源,必須提高建設與使用效益。目前,我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在個別領域已經實現共建共享。但是,共建共享的范圍和程度遠遠夠不上高水平,迫切需要研究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下怎樣將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推上一個新臺階。區域協作模式作為一種提高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受到決策者和智庫的高度重視。在區域協作模式框架內,研究高校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高校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是指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數字形式發布、存取、利用的高校高質量教育資源。高校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核心特征是數字化、高教育價值,其他特征包括共享性、友好性、互動性、多樣性、虛擬性等。按存儲方式分,可以分為光盤存儲資源、移動硬盤存儲資源、網盤存儲資源、專題網站存儲資源、云存儲資源等。按照用途分,可以分為公共資源、學科資源、專用資源等。按照資源格式分,可以分為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網頁、幻燈片、E-learning課件等。按照組織形式分,可以分為MOOC、微課、實時在線課程、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VR課堂等。
2.國內外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的現狀
從國外看,美國最早探索教育資源區域協作模式。美國在區域協作中主要使用“州際契約”模式。早在1948年,美國就成立了南部地區教育董事會,力圖通過跨州教育協作,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目前,美國高等教育州際協作組織在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政策研究和實施、教育機會擴大、特殊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實踐,以及高效率的組織模式、成熟的工作機制等,提供了區域協作的美國經驗。2015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Lori A. Cargile和Shelly Sheets Harkness探討了可汗學校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指出了可汗學校的不足,但是依然樂觀地相信可汗學校可以助力數學教育,對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共建共享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1]。2016年,羅馬尼亞的Olga Bucovetchi,Radu D.Stanciu設計了一個適宜于慕課(MOOC)平臺的課程,超過了羅馬尼亞學生的預期,表明線上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廣受學生的歡迎[2]。
從國內看,長三角區域協作、“泛珠三角”區域協作、黃河金三角、武漢“1+8”城市圈[3]等都進行了高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模式的有益探索。長三角區域協作和“泛珠三角”區域協作廣泛采用行政契約和磋商溝通模式。黃河金三角“示范區”區域協作,形成了黃河金三角“示范區”高效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策略措施等有益經驗。
武漢“1+8”城市圈,以創建“兩型社會”為目標,以城市圈建設為載體,充分協調圈內各城市資源,推動全面、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與長三角地區、“泛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8月,教育部和湖北省簽訂了“武漢城市圈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合作協定,為武漢城市圈教育綜合改革繪就了藍圖。在高校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方面,城市圈具備良好基礎。
一是數字圖書館初具規模,資源種類和數據庫數量較多。武漢大學有各類文獻數據庫506個,中外文電子書刊1055萬冊,電子圖書869萬冊,電子期刊186萬冊,電子文獻逐漸成為學術信息資源的主要形式,數字化文獻信息資源規模居全國高校前列。華中科技大學現有中、外文數據庫577個。湖北經濟學院現有中外數據庫69個,外文數據庫10個,正在加大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力度,數字資源分為現有數字資源、試用數字資源、自建數字資源、開放數字資源等類別。
二是搭建了基本的網絡環境和數字化資源共享環境。武漢大學建成了高寬帶局域網和電子信息服務系統。華中科技大學建設了多媒體空間、視頻播放系統、高清視聽室等特色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并加大了期刊、電子圖書、開放課程、綜合類資源等開放力度。
三是對新質、特色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進行了有益探索。2016年12月,湖北省教育廳公布了22項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城市圈重點高校高度重視特色數字化資源建設。武漢大學建設了本校博碩士學位論文庫、長江資源庫、中國水利工程數據庫、武漢大學名師庫、DADAL西文典籍庫、測繪文摘數據庫、《日本外交文書》目次檢索平臺。華中科技大學開展了“智慧化”圖書館建設,包括業務大數據平臺、數據私有云、讀者藍牙物聯、高精度三維導航等特色數字化服務。湖北經濟學院開發了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權威經濟論文庫、中國財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道瓊斯全球資源教育資訊平臺、高校名師名課資源庫等數字化特色資源。
但是,城市圈各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力度差異較大,缺乏統一規劃,分布不均衡;后期運行維護投入人力和財力不足,資源可用性、及時性欠缺,利用率不高;資源缺乏鮮明個性,存在同質現象;資源共建共享以校內為主,合作渠道少;技術路線選擇比較隨意,建設方很少考慮共享和互通需求。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各高校對共建共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共建共享的動力,共建共享的經費保障持續性、穩定性欠缺,缺乏區域性共建共享的技術標準化組織。
3.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與原則
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是:優化區域內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打破目前各高校各自建設、各自使用的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通過高校部門間、高校間、市際、省際等多個層次的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建立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網,彌補各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足,充分發揮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效益,促進教育公平、縮小數字鴻溝,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動力源和加速器的作用。
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整體優化。以區域協作和資源整合為抓手,突出信息化和教育價值的核心特征,通過對區域內分散的數字化優質教學資源進行整體匯聚、融合和整編,實現無序資源的有機關聯,重新構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實現區域內高校數字化優質教學資源的整體結構最佳化、整體效益最大化。
二是標準牽引。標準化是分工建設、資源共享的基礎,是實現數字化資源管理與應用系統互聯互通互操作的基礎。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應實現通信協議、資源格式、應用軟件、硬件接口的標準化。
三是繼往開來。立足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建設與使用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資源存量,基于現有軟硬件資源做漸進升級改造,而不搞推倒重來。放眼未來高校學生需求,著眼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趨勢,設計可動態擴展的軟硬件技術框架。
四是安全共享。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更多的不法分子開始打共享資源的歪主意。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防病毒、防木馬、防竊取、防冒用、防黑客攻擊、防知識產權竊取。
4.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的組織形式
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區域協作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可根據共享基礎、共享目標、共享內容等靈活選擇以下幾種模式:
基于數字化文獻資源共享的聯盟。建立數字化文獻資源共享庫,推動共享產品的標準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簡單方便、一步到位、個性化的服務。可協同數字化文獻資源領域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交換、統一用戶界面。細分區域內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內容、需求動機和需求特點,開發多樣化的信息化產品。細分共享聯盟用戶的資源訪問權限,不同級別的用戶給予不同的訪問權限。用知識庫模型算法對數據做知識化處理,推動信息化產品支持下的智能化學習。
基于高校重點網絡信息設施的聯盟。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政策環境、人才支持、建設成本等因素,以托管和租賃等形式建立區域數字化教育資源數據中心。建立城市圈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網絡,推動網絡擴容升級。建立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智能化數據挖掘系統。基于流媒體技術和元數據技術,建立數字資源共享平臺,統一定義和管理視音頻、圖形圖像、電子書、慕課、網絡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多種資源自動入庫、多媒體資源全面整合,為區域內所有用戶提供檢索、瀏覽、在線播放等服務。
基于高校線上教學活動的聯盟。借鑒Web2.0設計思想,引入社區化學習理念,將信息網絡和系統作為一個社區建設。為每個用戶建立自己的個人空間,使用戶能夠收藏并分享感興趣的資源。記錄并分析個人空間、組群、用戶線上生活軌跡,自動關聯、主動推送學生感興趣的資源。支持用戶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二次加工,使聯盟內的每個用戶不但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消費者,還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生產者,讓已有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不斷衍生出新資源。
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聯盟。將區域內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公司、高校和研究機構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大的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聯盟。解決力量分散、技術匱乏、對接不暢、學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脫節等問題,構建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需求緊密銜接的創新鏈,促進產學研早接觸、早合作。將高校的需求、企業的資源、科研機構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一線學生的真實需求為研究機構提供方向指引,研究機構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研究成果,企業以研究成果為指導生產個性化、多樣化的數字化教育產品。
基于數字圖書館業務工作的聯盟。統一區域內的著錄標準、標引規則,統一檢索方式、檢索算法。對區域內的數據庫進行歸類整合,比如電子期刊統一在一個庫,學位論文統一在一個庫,學術著作統一在一個庫,報刊論文統一在一個庫。建立區域跨庫檢索功能,提高查準率、查全率、響應速度和界面友好性,使區域內的用戶不用再去熟悉不同數據庫不同的檢索方式,提高區域內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易用性、豐富性。
5.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技術手段
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豐富區域協作模式下高校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技術手段。根據用戶需求、網系基礎、發展目標等有針對性地選擇以下幾種技術手段:
資源云。分為通信層、平臺層、應用層等三層。通信層使用3G/4G公眾移動通信系統、WIMAX(全球微波互聯接入)、APN等技術,實現區域高校之間大容量傳輸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數據。平臺層使用虛擬機、分布式緩存、Hadoop多任務并行處理系統等技術,實現數據處理、信息存儲、使用者需求分析、身份認證、資源調度等。應用層利用慕課、微平臺、Web2.0、MedaLink、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SOA)技術,以統一的界面向廣大用戶提供服務,利用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動態添加、分配、調整服務資源,隨著用戶的增減伸縮服務規模,隨著數字化資源的樣式、容量的豐富而動態發展服務形式,推動資源云從數據平臺到知識平臺的轉變,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質量。
智慧教室。通過智能硬件進教室、移動應用進課堂,建立移動課程中心。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各設備深度互聯。手機簽到點名、考勤數據統一分析,教室環境智慧調節,教室資產智慧管理,系統故障實時處理。在授課、學習、互動過程中,學生可自由使用智慧終端、電子書包,教師控制端app可輕松選擇上課模式,實現智慧自由學習。綜合管理平臺協助教師和教務人員進行考勤管理、教室排課、實時巡課。課堂教學過程自動錄制,自動按課表生成索引,自動進入數字化資源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教學過程產生的大數據,為師生提供全過程閉環正反饋。
VR(虛擬現實技術)課堂。通過VR技術構建模擬現實的學習環境,提供體驗式的學習途徑,打造全沉浸式學習共享平臺。依據高校需求進行VR內容定制和課堂服務,促進VR課堂與傳統教育模式融合。著力解決VR器件成本高、用戶眩暈、目鏡連線繁多、內容形式單一等問題,將移動VR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以優質教學資源為核心,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利用云計算的基礎網絡優勢,以及采用專線和無線WIFI等解決方法,減少線纜連接需求。利用云端的聚合和實時分發功能,提供多元化教育資源,實現器件一鍵操控、教學全程監控、課堂人機互動、數據寬帶傳輸。
參考文獻:
[1]Lori A. Cargile, Shelly Sheets Harkness. Flip or Flop: Are Math Teachers Using Khan Academy as Envisioned by Sal Khan? [M].TechTrends,2015.
[2]Olga Bucovetchi,Radu D. Stanciu. Study on Designing a Curriculum Suitable for MOOC Platforms Starting out the Romanian Students Expectations[J]. Procedia Technology,2016(22):1135-1141.
[3]李晶晶.武漢城市圈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