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鋒,劉 紅,僮祥英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貴州省煤化工工程協同創新中心,貴州 畢節 551700)
根據教育部2016年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數據,我國2000年-2015年間新建本科院校403所,接近全國普通本科高校總數的一半。其中,在非省會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1%。在國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引導下,大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走上了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發展之路。然而,受地方產業基礎、學校歷史傳承等因素制約,實際轉型過程仍然困難重重,還需要足夠多的實踐累積才能實現質的跨越。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體現,專業實習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專業實習,學生可將所學專業知識技能與生產實際進行結合,全面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本研究以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為例,介紹了基于學校愿景和專業特點而進行的轉型期實習模式構建的探索。
2005年3月,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畢節教育學院合并組建畢節學院,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1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畢節學院更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可見,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屬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師范教育的底子較為深厚,但缺少工程教育傳承,應用技術教育基礎薄弱。學校經過近數十年努力,組建了礦業工程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生態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等6個工科學院,建成14個工科類本科專業,并明確提出了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的辦學思路[1]。擬通過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2]。
20世紀80年代初,原國家教委批準高等院校可利用自身原有理科或工科優勢進行理工融合建立應用化學專業,多數開設有化學類專業的高校隨之興辦了應用化學專業[3],既有利用理科優勢建立的與化學專業并存的理科應用化學專業,也有利用工科優勢設立的工科應用化學專業[4]。截至2015年,全國750余所高等本科院校中,設立應用化學本科專業的已達到447所,涵蓋了理、工、醫、藥、農、林、軍和師范等多類院校[5]。畢業于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遍布化學、化工、藥品、環保等各個行業,就業市場比較廣闊[6]。
由此可以看出,應用化學專業受高校原有專業傳承和辦學特色的影響很大,專業方向和就業渠道均多元化,因而人才培養模式也應多元化。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化學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特別指出,應用化學專業可授予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各院校應結合本校學科特色,在對行業和區域特點以及學生未來發展需要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準確定位并細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7]。
在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轉型發展愿景下建成的應用化學專業必然選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表1統計了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建成后1~5屆畢業生的專業實習情況。可以看出,經過1~2屆的過渡后,實習單位的數量、實習地點、實習時長和實習方式等均發生巨變。這種變化的背后是助推思想的變革。
專業建立初期,受原師范教育辦學傳承的影響,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仍偏重于化學教育方向。雖然實習單位的性質也體現了工程特征,但實習時間過短,實習單位過少,難以滿足應用化學專業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求。之后,我校教師經過充分調研,認為既要利用好原有的化學教育辦學的老底子,也要拓展新途徑。實習單位應多元拓展,重點面向分析檢測、化工生產和藥物研發三大類,同時建設好校內實訓基地。這樣,既能充分將化學辦學基礎利用起來,也能適應地方煤磷化工和醫藥產業的興起,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與實習單位銜接。
從第3屆學生起,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對實習單位類別和數量的拓展就拉開了多元化的序幕。2014屆學生的實習單位中,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甕福磷肥廠、貴州天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屬于煤磷化工類;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所、貴州中佳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畢節市環境監測站、畢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屬于分析檢測類,新建了化工實訓室供學生離校實習前進行實操訓練。雖然已有重大突破,但仍缺少藥物研發類實習單位,且實習地點不滿足學校“立足畢節、服務貴州、面向全國”的定位要求。于是,在2015屆學生的實習單位中又拓展了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填補了藥物研發類單位的空白,并整合了儀器分析實驗室和有機合成實驗室相關資源,對學生進行離校實習前專項強化訓練。2016屆學生又新增了貴州烏蒙山生物醫藥產業公司作為實習單位,進一步強化了藥物研發類實習單位的多元化,并體現了與地方新興產業的融入。

表1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歷屆學生實習情況
實習單位確定后,不可能將所有的學生都送到同一家實習單位實習。一是實習單位容納能力有限,二是學生也有各自的發展意愿,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流。我校的分流方式為統分安排,即對學生統一進行校內化工實訓,再分流進行校內專項訓練、派往不同單位實習。
由于化工實訓既能將化工原理、化工儀器儀表及自動化、化學反應工程等課程知識進行綜合,又是難得的實操機會,所以要求所有實習學生均需進行化工實訓,每生訓練的時間大約1周。化工實訓完成后,根據學生意向,將有意到生產企業實習的學生直接派送企業實習;將有意到分析檢測類單位和藥物研發類單位實習的學生再分別分流到儀器分析實驗室和有機合成實驗室進行強化訓練,每生訓練時間大約1周,之后再送入相關單位進行實習。分流后,由于各單位的性質和要求不同,實習時間長短不一。研發類和分析檢測類單位的時間較長,如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為6個月,貴州中佳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為3個月、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所為3個月、畢節市環境監測站為2個月,實習方式均為頂崗實習。煤磷化工生產類企業的實習時間較短,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甕福磷肥廠為1~2周、貴州天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為1周。
通過分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發展意向選擇合適的實習單位,利于創造就業機會。如2015屆到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實習的18個實習學生就有12人拿到了入職邀請。通過分流,學生還可根據各單位的實習時間長短,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如準備考研的學生可以選擇到煤磷化工企業實習,可以相對較快完成實習任務,為考研復習爭取更多時間。我校2015屆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考研升學率由原來不足10%增長到14%。
通過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合同,以校企兩條軌道有效約束和管理學生。主要措施有:一是為學生安排校內和校外指導老師,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形成“學生-校內指導老師-校外指導老師”互動交流機制,既便于校企雙方及時了解學生動態,也有利于校企融合。二是實質化中期檢查程序,由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和系主任組織人員到實習單位進行中期檢查,了解實習情況,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反饋改善實習工作。三是嚴格規范實習評分手續,實習單位的評分由人力資源部門專人監督,學校的評分由學院組織實習匯報。綜合評分根據匯報情況、中期檢查情況、實習手冊完成情況、實習單位和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反饋情況打分。
(1)轉型發展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專業實習應基于學校發展愿景、專業特點和區域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謀劃。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是在學校應用型轉型發展背景下建成,所對應的地方產業以煤磷化工和醫藥為主,專業自身具有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求。
(2)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構建了多元拓展實習基地、統分安排實習去向、雙軌管理實習過程的專業實習模式。多元拓展實習基地符合應用化學專業多元化發展的特點,通過拓展實習單位的種類和數量可滿足學校的發展要求。統分安排實習去向有利于合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促進學生就業和升學。雙軌管理實習過程有利于校企聯動保障實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