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妮 林秋萍
摘要:現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楊貴妃上馬圖》是元代畫家錢選筆下一幅極具歷史故事性的人物畫,描繪唐玄宗與楊貴妃外出郊游時的情景。畫家通過神情刻畫、構圖設色、線條運用等方面的處理,詮釋著盛唐的人文風貌。文章將通過西方圖像學方法分析這幅中國古代繪畫作品,透過這一簡單場景再現特定時期內的文化景象。元代畫家錢選的這幅唐朝人物畫,與當時宣揚的古意論相呼應,具體如何呼應,唯有跟隨錢選的筆墨一探圖像背后的故事。
關鍵詞:圖像分析;女性主義;服飾語言;復古之風
圖像學方法由歐文·潘諾夫斯基定義,是進一步分析視覺藝術作品的工具。它不僅能考察傳統圖畫的圖式語言及其歷史的、文化上的或社會背景下的意涵,而且可以探究圖像和其特定題材,也能夠對藝術同一主題的相關作品、圖像、圖式的歷史演變、風格特色、社會習俗、文化,加以排比分析、考證描述、歸納詮釋。圖像學方法雖用于研究西方視覺藝術作品較多,但同樣適用于分析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在了解了圖像學的概念及其具體方法之后,我們便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錢選的這幅《楊貴妃上馬圖》(圖1)進行解讀,通過了解這一瞬間定格的畫面,以及觀察畫家對細節的微妙處理,揭露唐代以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以文人畫為主導的元代畫家復古思潮的涌現。
一、《楊貴妃上馬圖》的圖像學意義
潘諾夫斯基曾說,我們探索藝術品的內在含義大概需要三個步驟:首先,確定基本的、明顯的形象;其次,確定附屬關系的或約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性的內容;最后,綜合分析上述兩個方面,并確定它們綜合性的含義,同時還要考慮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主題所作的個人處理及其中具有哲學性的內容。我們首先進行前兩個步驟:
《楊貴妃上馬圖》(圖1)是錢選筆下的一幅人物畫,也屬于歷史風俗畫,此長卷繪唐玄宗與貴妃楊玉環上馬的情形,玄宗騎著照夜白,側面望著貴妃,貴妃旁有侍女、侍衛相協助。唐代以前,未出現仕女畫這一典型題材,最早的以女性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作品要屬東晉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以后,許多描繪女性真實生活的作品開始出現,當時的張萱、周昉筆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并且,唐代美人眾多,女性地位得到明顯提升,描繪女皇帝武則天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在《楊貴妃上馬圖》這幅作品里,我們可以確定主題為唐玄宗與貴妃外出郊游,并對其所表達的意義,歷史的、社會習俗的表達方式與形式演變風格,做淺顯的觀察描述。當時皇帝唐玄宗沉溺于美色,間接加劇了朝廷內外動蕩不安的局面,無論處于何種時代,統治者的一言一行都牽扯著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同一主題的作品,如《虢國夫人游春圖》《明妃出塞圖》《簪花仕女圖》等,畫面中蘊藏著與其相關的故事、寓言等文學知識,特殊主題和理念,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中的細節。想要進一步了解《楊貴妃上馬圖》的內在意義與內容,需要對該作品相關的國家地區、時代背景、文化特性以及藝術家作品的風格等等,做綜合的、直觀的觀察與詮釋,對該作品的文化表征或象征的歷史,做出系統的解釋。通過這樣的研究方法,我們將不再僅僅局限于畫面本身,《楊貴妃上馬圖》的圖像學意義便在于此。
二、唐代女性地位在服飾中的體現
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除了體現在上層階級中帝王對妃子的寵愛上之外,市民階級中也有明顯體現,主要表現在服飾方面。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裝是襦裙、胡服,流行女著男裝。此次楊貴妃出游就是穿的襦服裙,襦服裙由短襦搭配提至腋下的長裙和披圍于肩背之上的帔組成。唐人流行穿著的襦是一種短上衣,初唐時,唐代女子跟隨隋代的腳步,襦衣身子較緊,袖子較窄;到了盛唐,女子體態愈漸豐滿,襦裝也逐漸做得寬大且華美;到了晚唐,女子形體越來越肥大,襦裝也趨于大且寬。由此可見,唐代衣裙的款式經歷了一個由緊窄到寬肥的過程。唐代女子喜歡將長裙與短襦衫搭配起來,她們將裙腰系在胸部上下,這樣的設計省去了腰際線,有著拉長下肢的視覺效果,更顯身材的修長。襦服裙體現著唐代女性的柔美,唐代女性服飾在唐代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這與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唐代初期,統治者推行種種經濟政策,使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唐朝統治者對于商貿活動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唐代商業貿易走向繁榮,加上唐朝對外貿易發達,外來服飾得以傳入長安。當時所推行的開放政策,使當時社會氛圍相對輕松,人們的價值觀進一步突破傳統的束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寬容的思想格局和眼界,唐代當時的這種在思想上形成的寬松局面,使唐代女性在我國傳統社會史上的地位極大提高,她們能夠不被嚴格約束,可以及時嘗鮮,穿著傳入本土最流行的服飾,能夠較多地接觸大眾,融入到各種娛樂活動之中,這些讓她們的眼界更開闊,也讓一些或許前代不被允許的行為活動成為可能,加上當時的人們十分懂得贊揚女性的美,這在詩詞歌賦中常有體現。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這樣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服飾文化、商業貿易的發展。
三、錢選筆墨中的復古表現
作為畫家聞名于元代的錢選,多少也受到了當時復古潮流的影響。風靡于元代的復古之風,并不是單純仿照前人的筆法技巧一類,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上的融合。趙孟頫的古意論影響深遠,他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予刻意學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南宋時期院體畫占主導地位,北宋山水畫發展至鼎盛,技法上愈加精細,宋代畫家卻怎么都畫不出唐代人物畫的意韻,倘若刻意去學習唐代畫家的筆墨,失其意境不說,還弄丟了自己的風格。因此,當時的復古潮流其實是提倡用多方面的仿古汲取各朝代之長去還原前代的情境,復古的觀念在錢選的這幅《楊貴妃上馬圖》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構圖上講,元代錢選的《楊貴妃上馬圖》中,共有十四人,其中,除唐玄宗與楊貴妃以外,有宮女三人,侍從八人,官員一人。單從人物的位置,我們可以發現錢選以騎坐在馬上的唐玄宗為頂點,向左右向下擴散開來,形成一個穩定的、扁長的不等邊三角形構圖。除此之外,錢選在構圖上的復古,學習了唐代著名人物畫《韓熙載夜宴圖》《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的分段式構圖,每一段各顯其特點,段與段之間雖有距離,卻情節連貫。
唐玄宗和楊貴妃所處的位置一左一右落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視覺上屬于最醒目的位置。構圖的表現方式中西有別,我國古代對構圖的講究稱為“經營位置”“置陳布勢”“章法”“布局”,顧愷之要求妙裁,謝赫要求經營,都是在說明,構圖是一件需要畫家花費精力心血的事情,這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結合各代人物構圖去思量構圖問題。西方表現空間關系通常讓一切視線消失于一點上,就《楊貴妃上馬圖》的人物構圖而言,這個消失點就在唐玄宗的眼神里。
從用線與設色上講,畫家不取宋代院體畫式的工麗,在色彩上轉向雅潔清潤,畫人物不著背景,這是受唐代繪畫的影響所致。以透濁的土黃色為背景,人物身上的顏色基本上是紅色調、冷灰色調以及暖白色調。濃淡相宜的設色突出華麗的服飾,同時其它部分顏色表現出輕薄感,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更脫俗淡雅。在線條運用上,錢選采用高古游絲描,這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等人慣用的線描樣式,纖細的線條增強了畫面的歷史感,并且整個畫面更加干凈清亮,人物色彩愈發通透。《楊貴妃上馬圖》在錢選的構思下,色彩與線描的結合,相得益彰。
四、錢選人物畫的選題思想
元代可以說是一個存在著一定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的多種文化共同繁盛的時代。錢選一生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較深,以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為作畫的目的,在他的作品中,題材以山水、花鳥為主,人物畫較少,且他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理想和情趣,抒發自己的志趣。在人物畫的創作上,錢選也主張擺脫南宋院體的作畫習慣,轉而吸收北宋時期 、五代時期及唐代甚至魏晉時期的畫風。
此卷《楊貴妃上馬圖》中,共有十四個人物,大大小小排列開來,神態動作不盡相同,玉環上馬的動作處于畫面中心,她的姿態有些不堪甚至窘迫,待在一旁,看在眼里的唐玄宗含情脈脈,似乎在提醒著她當心。這一組雖靜尤動的畫面,從人物的表情到動作刻畫都十分精湛,把顧愷之提倡的“以形寫神”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描繪富貴端莊,盡顯身份。楊貴妃上馬時,身邊有兩宮女、一侍從和一官員,都在關注和服侍著她上馬,由此可見,當時楊貴妃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相當之高,可以說是僅次于唐玄宗。從畫面背景看,此幅畫卷僅有人物形象,不作任何背景,目的在于以少勝多,給觀者提供想象空間,這與唐代人物畫類似。《楊貴妃上馬圖》一畫,取自唐代歷史故事,描繪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準備外出游獵的場景。畫家抓住了楊貴妃在宮人的托扶下奮力上馬,明皇回首注視的精彩瞬間,構圖和設色饒有古意,錢選畫《楊貴妃上馬圖》,更多的意圖在于借古諷今,錢選在畫卷尾題道:“玉勒雕鞍寵太真,年年秋后幸華清。開元四十萬匹馬,何事騎騾蜀道行?”這正是他從心底發出的疑問。每位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著自己的繪畫風格,透露著自己的筆墨意趣,表達著自己的情感情緒,《楊貴妃上馬圖》里的每一處細節,都是錢選集技巧和情感于一體的體現。
五、結語
本文對《楊貴妃上馬圖》作了粗略的解讀,從圖像內容、傳統文化以及畫家角度等幾個方面入手,了解到此畫卷表象外的意義,錢選雖為元代畫家,但透過他的筆墨,我們也能領悟到唐代時期的人文風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后代對于唐朝盛況以及帝王寵妃的理解。今天,品評和解讀藝術作品的方法有很多,中西方各異但同樣能結合運用,形式分析法、圖像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西方方法論,可以更多地與中國古代藝術相融合,為藝術作品的研究打開更廣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1]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M].傅志強,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格林伯格.藝術與文化:第2版[M].沈語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諾克林.女性,藝術與權力[M].游惠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