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廣寧
摘 要:教育改革中的教師阻力問題已成顯性,它既不可避免,又不能消除。合理分析它產生的原因,并把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才是正確的理路。文章將從教師自身以外和教師自身兩個方面來分析教師阻力的成因,以期能夠化解由此產生的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教育改革;教師阻力;成因
關于教育改革中教師阻力問題研究在國內外早已有之,由于教師群體并非一個同質性群體,所以不同的教師對于教育改革的態度各異。具體來講,教育改革中的教師阻力指的是“部分教師由于對教育改革的理解與認可程度、自身的能力及受益程度等原因,而無法真正走進教育改革甚至抵制改革實施的現象”。但教師成為教育改革的阻力是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改革本身的因素。下面筆者將從教師自身以外的原因和教師自身原因兩個方面展開分析,但這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彼此聯系,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一、教師自身以外的因素
教師自身以外的因素不具有單一性,而是錯綜復雜、相互糾結。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教育改革主體不明:教師主體地位缺失
教育改革的主體問題是改革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如果改革的主體不明確、甚至缺失,教育改革就不會取得成效。但是,我國政治體制所決定的教育體制下的教育改革,政府不可避免的成為啟動改革、推進改革和實施改革的主體,教育改革很自然地淪為政府的一項政治任務,甚至成為一場政治運動。這種無視人的主體性的非主體性的教育改革便呈現在世人面前,使得教育改革的主體錯位、缺乏人的自主性。結果,教師作為教育活動和教育改革的主體便消解于中國式的教育改革當中。
雖然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因為在中國式的教育體制中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改革是不可想象的。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主體性地位是不可撼動和取代的,教師群體不應該僅僅被貼上教育改革的執行者、接受者和責任人的標簽,他們還應該是教育改革方案制定的參與者、教育改革成效評估的參與者。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在于改革方案多么完美,而在于方案的執行與落實,再好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沒有教師群體的積極配合與落實,最終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教育改革方法不當:教師抵制改革
當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圍內被追捧,“改不改”的問題被提升至絕對高度,而“怎樣改”的問題則常常慘遭忽視,從而導致教育改革的表面化、片面化和簡單化現象層出不窮,本來初衷好的教育改革卻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效應,勞民傷財。
“任何改革都需要必要性前提,……改革是否必要,關鍵在于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教育更好地發展,它只是教育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發展的內容。放眼望去當下的教育改革卻是跟風上、求時髦,為了改革而改革,絲毫不考慮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民眾的期望是什么、教師在教育改革中的訴求是什么。大量非必要的教育改革充斥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擾亂了教育事業在穩定環境中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改革僭越了發展、改革替代了發展。
教師群體在這種花樣翻新、缺乏目的的教育改革中疲于應付,在心理和行動上表現出更多的排斥與抵制。更糟糕的是,教師群體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要在改革上浪費時間,它很快會消失的”
(三)教育改革成效甚微:教師失去信心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主要表現在量的方面的增長,教育質量仍舊在低水平徘徊。我們的官方媒體持續不斷的吹捧各級政府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世界范圍內,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是衡量一個國家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標志桿。以中央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為例,早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就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20世紀末要占到GDP的4%,但直到2012年這一目標才在官方的統計數據中實現。政府這種失信于民的做法,導致其公信力的不斷下降。
對于教育改革的成效,教師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才是陪伴學生時間最長的人,可惜他們的聲音卻經常被官方忽略。對于一些教育改革的成效,以素質教育為例,官方和一些學者認為實施了30多年的素質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民眾和一部分教師卻認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沒有普遍提高,甚至某些方面出現了倒退,這些倒退不但表現在身體素質方面,還表現在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部分行業和單位卻因專業不對口招不到人。
在高潮迭起的教育改革運動中,呈現出來的卻是屢改屢敗、屢敗屢改的景象。與教育改革成效甚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存在行政違法、行政權力異化、行政腐敗等現象”,嚴重影響政府和學校在民眾和教師群體中的公信力。長此以往,艱辛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政府和學校的失當行為屢禁不止,使得教師逐漸對教育改革失去信心,甚至出現抵制心理,教師群體由教育改革的動力因素轉變為阻力因素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二、教師自身因素
教師群體不是一個同質性群體,教育改革中教師阻力的成因在不同的亞群體之間是不一樣的,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教師自身的因素進行剖析。
(一)教師專業化不足:難以應對改革
無論多么美好的教育改革方案,如果沒有足夠合格的專業化教師參與實戰,它也只能是一個愿景。改革理論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高度,如果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達不到,與改革理論之間隔著很大的距離,就不會對改革方案產生興趣。
反觀當前我國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可謂是“天壤之別”。在相當一部分的邊遠和農村地區,教師通常來自于民辦教師轉制或中師函授,而且還普遍充斥著代課教師現象。這些教師從來沒有受過正規系統的教師專業訓練,學歷基本不合格,專業化水平不達標,更鮮有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與關心、高度的責任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