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玲
[摘 要] 協同治理是指為達成組織的共同目標,利益相關者在合作與獨立、依存與制約中實現成果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治理過程。它具有治理目標一致化、主體多元化、過程有序化和規則共商化等基本特征。全新治理時代的開創、“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孔子學院建設由“量”到“質”的轉向以及“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的確立,為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精準貫徹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和任務、構建孔子學院“五位一體”辦學模式、重塑孔子學院現代辦學體系,以及實現孔子學院由“官姓”向“民姓”身份的轉變,是孔子學院在協同治理理論指導下辦學模式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 協同治理;孔子學院;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3-0006-03
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接受培訓的載體呈現多樣性,而孔子學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加強青年教師教學和實踐能力培訓的一種重要載體,如何創新孔子學院的辦學模式,將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師的培訓效果。從現有的500多所孔子學院的辦學模式的實踐來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無論是從資金的撥付、師資的選拔、管理人員的任免還是決策的制定以及對孔子學院的評估等一直都充當“主導者”甚至“主宰者”角色。當前,國家漢辦無疑是充當政府教育職能部門(教育部)代理人的角色,正是由于這種角色的扮演,導致了孔子學院辦學主體的單一化、辦學手段的行政化、辦學性質的官方化等特征,以至于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都難以真正地有效介入并發揮重要作用。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與孔院申(主)辦方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委托—代理、決策—執行的關系,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無疑又加大了孔子學院辦學模式協同治理的難度。本文試著借用協同治理理論,主要從辦學主體及其職能分工的角度來探討今后一段時期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發展創新問題。至于通過創新模式如何提升青年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因篇幅所限,我們將根據需要在接下去的研究加以進一步深入探討。
一 協同治理:意蘊與要素之辨析
在國外學者進一步研究“協同學”和“治理”含義之時,國內的學者們也探討了協同治理的內涵。如有學者認為協同治理是指治理主體的多元性、治理權威的多樣性、子系統的協作性、系統的動態性、自組織的協調性、社會秩序的穩定性。[1]這是一種側重于治理要素的角度進行的分析;也有學者認為協同治理強調的是來自不同部門的參與方采取集體行動的這一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參與方之間會建立起一種比較正式和緊密的關系,而且各參與方都會為最終的結果和自己的行為承擔一定的責任。[2]這是一種側重于治理過程的分析。由于分析視角的不同,給出的概念理解也不盡相同。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本文的研究需要,我們初步給協同治理這一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協同治理就是指為達成組織的共同目標,相關利益者在合作與獨立,依存與制約中實現成果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治理過程。根據這一界定,協同治理至少包含了以下四個要素或基本特征。
1 治理目標的一致化
“協同”一詞本身就表明各個治理主體間在利益期望上具有的一致性,無論這種利益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對于參與其中的利益相關者來說都是“有利要圖”和“有利可圖”的,這種利益鮮明地表現為“公利益”主導下的“私利益”。對于公共組織來說,其“公利益”主要是指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而“私利益”則更多地體現為個人對社會和他人貢獻價值的存在。同時,“個人利益”必須與“公共利益”的總體目標間保持一致,否則就會因為“利益分歧”而導致“協而不同、治而不理”的困境。
2 治理主體的多元化
單一主體的治理難以成為有效的治理,更不是協同治理,而是一種傳統的“管制”“專制”甚至“獨裁”。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為協同治理的出現和推進提供了最根本的動力,它徹底改變了傳統時代以政府作為單一甚至唯一主體的局面。在協同治理時代,除政府外,政黨、第三組織、民間機構、企業、家庭甚至公民個人都有可能也應該成為治理的主體,所有主體不存在誰具有天然的權威或主導地位。
3 治理過程的有序化
協同治理理論的前提是自然科學中的“協同論”,它是一門研究。普遍規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組織的集體行為的科學。[3]無論是在宏觀系統還是在微觀系統,只要存在著開放系統,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呈現出有序的結構。治理過程的有序化是由兩個層面構成的,一是所有利益相關者構成的大系統,由于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驅使,致使他們在治理過程中呈現規則有序的運行狀態;二是所有子系統自身的有序化,因為共同目標是由“個體目標”組成的,每個利益相關者在“有利可圖”的誘使下,為了分得屬于自己的一杯羹,致使其內部各個組織自成體系,有序運轉。
4 治理規則的共商化
協同治理是一種多元治理主體的集體行為,是各主體一致認可的行動規則的制定過程。在協同治理過程中,信任與合作是良治的基礎,這種規則的重要性就猶如協同學中的序參量[4],無論是在規則的制定、執行還是修正過程中,治理主體沒有大小、強弱和優劣之分,其身份、地位、影響力等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身的訴求,以使規則從形成到運行直至終結都能基本保持一致。
二 發展機遇: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條件
1 全新治理時代的開創
“管理”與“治理”,雖一字之差,但卻經歷了相當長歷史時期的演變。從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來分析人類歷史發展脈絡,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專制(Autocracy)、管制(Regulation)、管理(Government)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確認了“治理”這一全新的治國理政方式,并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未來的重要建設目標。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主要包含了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目標、治理方法、治理路徑和治理格局等六個方面。[5]在治理主體方面,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日益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如聽證會、網上討論、政府職能外包、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服務、公私合作 ( PPP) 等。[6]正是這種全新治理時代的開創,為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新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新局面。
2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考古發現,古絲綢之路不僅是經貿之路,而且是多元文化交流傳播之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踐行,標志著中國從一個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快速轉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已在沿線50余個國家建立了孔子學院。新絲路沿線適當布點孔子學院,就中國境內而言,新絲路將會成為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人們交流、交融、團結之路;就國際社會而言,新絲路將是文化交流、文明對話的美麗走廊。[7]正如白俄羅斯前副總理阿娜托利·托濟克所言“孔子學院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8]
3 孔子學院建設由“量”到“質”的轉向
自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設立以來,經過十來年的大力發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38個國家(地區)共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共涉及90多個語種。[9]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時出現不和諧的聲音,如有人認為孔子學院是作為中國在海外設立的“傳聲筒”,是中國設立在外方學校內的機構,目的是為了偵查外方的內部情況,更有甚者鼓吹孔子學院是打著傳播中國文化的旗號在傳播共產主義文化。[10]甚至個別國家還出現孔子學院停辦或中斷續約等現象,但是這些都屬于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不僅沒有阻止孔子學院的前進步伐,反而更加堅定了孔子學院實現由“量”的外形擴張向“質”的內涵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正如教育部制定的《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學院全球布局,做到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考試認證、統一選派和培訓教師。基本建成功能較全、覆蓋廣泛的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的發展目標。
4 “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的確立
在我國,由于受行政主導一切和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影響,包括教育在內的事業單位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成為政府主導下的單向輸出“半公共產品”的生產基地。如何去行政化,讓教育回歸其本質的呼聲在民間及官方也一直持續不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堅持政府支持、民間運作,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堅持中外合作、內生發展,采取中外學校、企業及社團合作辦學模式,積極發揮中外各方面作用,共建共管。毫無疑問,這種建設策略的改變必將為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實現協同治理的改革奠定了新的方向。
三 發展路徑:協同治理視角下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策略選擇
根據協同治理的內涵及基本要素,結合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對孔子學院今后一段時期在辦學模式發展路徑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1 治理目標一致化——精準貫徹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和任務
《孔子學院章程》第一條已經明確了孔子學院的辦學目標和宗旨,即“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也再次明確了孔子學院的辦學任務,即“充分發揮綜合文化交流平臺作用,促進各國人民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努力為當地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提供服務。”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孔子學院 10 周年賀信中指出:“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推動人民心與心的交流,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11]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孔子學院辦學的根本目標就是通過為世界其他各國人民持續不斷地提供以中國語言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建成和諧世界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和要求的統一性,也為各個參與治理主體的參與動機、參與方式、參與內容及參與結果的期待上實現了由差異化向一體化的轉變。
2 治理主體多元化——構建孔子學院“五位一體”辦學模式
協同治理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讓相關的利益主體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目前孔子學院主要的辦學模式是以孔子學院總部主導下的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為主體,但是由于我國國內高校“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這樣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孔子學院辦學主體官方化、辦學資金“財政化”為主的特性。根據協同治理理論的內在要求,孔子學院的辦學模式要盡可能地吸納相關利益主體參與其中,構建包括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等為平等主體的“五位一體”辦學模式。
3 治理過程有序化——重塑孔子學院現代辦學體系
現代辦學體系它是一個集職責分工明確化、辦事人員職業化、辦事步驟流程化、辦事機構精簡化、辦事評價科學化等基本特征為一體的體系結構。協同治理要求多元主體通過對職責權的科學配置與分工、運行規則的共同制定和履行來為公民共同提供公共產品,這就需要對孔子學院總部、主辦高校、社會組織、企業甚至個人在內部結構和運作流程進行相應調整和優化,實現功能上的耦合,從而進一步實現現代辦學體系的構建。如從辦學參與主體的職能定位來看,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它們各自的職能定位和分工應該是:辦學政策以國家漢辦為主體、辦學基礎設施以中外高校為主體、辦學資金以企業為主體、辦學技術及智力支持以社會組織和個人為主體。在這種模式下,每個利益主體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工作中也是相互交叉、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只是在具體的分工方面側重點有所不同,
4 治理規則共商化——實現孔子學院由“官姓”向“民姓”身份的轉變
協同治理為何可以實現目標的一致,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各個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即治理主體中并沒有“官”與“民”的對立與不平等。協同治理要求孔子學院能根據文化傳播的特點要求,回歸其“平民”的本質身份。要實現孔子學院“去官方化”和“使平民化”的轉變,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要在行政隸屬關系上徹底與教育部脫鉤,擺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束縛”,恢復自由身,使得孔子學院總部在治理中充當獨立的“民事主體”的角色;二是要解決好資金的來源。不得不承認,由于歷史及現實因素的制約,不少海外孔子學院從籌建到運轉,幾乎始終都是得益于國家漢辦一家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的支持。為了適應社會新的需求和挑戰,需要積極吸納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成為辦學主體,以解決其資金、智力、技術及教學資源等方面的不足。
總之,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因其主辦大學的自身條件和特點、當地的文化背景和已有的漢語教學資源不同,其發展模式也有所不同。就這一點來說,每所孔子學院及其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12]在協同治理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吸納企業、社會組織甚至個人積極參與孔子學院的“五位一體”辦學模式必將成為今后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和理性選擇。加強孔子學院辦學模式的創新在一定意義上也必將有助于青年教師培訓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巧,肖文濤.協同治理:服務型政府的治道邏輯[J].中國行政管理,2008(7) :48-53.
[2]田培杰.協同治理概念考辨[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9-130.
[3]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李漢卿.協同治理理論探析[J].理論月刊,2014(1):141-142.
[5]許海清.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21-22.
[6]姜明安.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國家治理要素的轉變[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5):42.
[7]吳明海. “一帶一路”與孔子學院[J].文化學刊,2015(3):176.
[8]阿娜托利·托濟克.孔子學院和“一帶一路”建設[J].孔子學院,2018(1):27.
[9]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
961.htm.
[10]HartingF.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M].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2012:65.
[11]習近平致信祝賀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暨首個全球“孔子學院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409/175
462.html
[12] 李軍.孔子學院的十年之路:模式、挑戰與前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4 -29(A07).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