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要]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大學課堂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當前大學課堂教學師生交往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課堂教學質量,并進而影響了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試圖從美麗課堂這一視角,從師生的物質性交往與精神性交往兩個層面進行探析,以期在暢達的交互流中師生能夠實現“詩意地棲息于課堂中”的美麗境界。
[關鍵詞] 美麗課堂;大學課堂;師生交往
[中圖分類號] G645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3-0066-02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結合四個回歸中的回歸本分,本文將從大學課堂師生交往的問題出發,從美麗課堂的視角來探析如何真正地回歸課堂,如何保證我們的本科教育在課堂教學這一時空中發揮應有的教育效能。
一 大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現狀
筆者就課堂的師生交往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65份。此次問卷中在“用一句話評價你眼中的大學課堂”這一開放題中,不少學生寫了諸如“填鴨式”“各自看書”“冷淡,很少有活躍的氣氛”“教材陳舊,照本宣科”等,而對大學課堂評價較高的卻是寥寥無幾。
在師生交往中,大部分學生不會質疑老師講授的內容或與老師主動辯論,只有30.4%的學生偶爾會提出質疑和辯論,可見,大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主動思考和批判質疑的意識。80.2%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課堂中的思維調動狀態不好。這一現象的歸因主要在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話語霸權,老師們仍習慣于扮演知識權威的角色,學生仍被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被動地、全無個性地接受老師的知識,他們無法自由大膽地、隨時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和看法。大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仍將彼此視為工具化對象,老師的角色是知識的輸出者,學生的角色是知識的輸入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呈現以純知識為媒介的工具化傾向,過多關注技術理性支配下的非情感的物化形式。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指出:“在古代的學園中,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的卻是教授各種科目。從古人追求向往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現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這標志著在漫長的時間里教育的失敗。”[1]
同時,在調查統計中,我們發現90%以上的學生認為大學課堂中的師生交往有必要,其中32%以上的認為很有必要。學生們十分認同課堂師生交往的意義和價值,90.2%的學生認為良好的師生交往有利于其靈感的觸發;87.8%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92.6%的學生認為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熱情的強化;75.6%的學生認為課堂的師生交往有利于個人對課堂情境歸屬感的增強。大學生希望除了基本信息、知識、技能的獲取,更希望通過與教師生命體之間的這種對話和交往不斷豐富自己。
由調查問卷可以發現,師生之間的交往雖沒有出現很顯著的割裂與緊張,但是卻呈現出冷淡、疏遠、被動的不良狀態。
二 美麗課堂的內涵
目前大學的課堂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知識容量以及知識傳授,習慣用物化指標來衡量某一節課程的優劣,而忽視了對授課對象作為一個生命體的主觀能動性的呼應和激發。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師在備課中不僅備課程還需要備學生,即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的思維節點等,從而讓課程內容更好地對接學生的已有知識,有效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領悟理解。而在大學教學中,大學教師認為面對的授課對象均為成年人,應該具備主動接受知識的能力,從而忽略了對學生本體的關注,使得學生課堂中的正時間(指學生生命力處于良好狀態的時間)及爆發時間(指學生生命力處于爆發狀態的時間)相對較少。大學課堂中出現的沉悶乏味使得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都處于負向狀態。
筆者在這里提出美麗課堂的概念,是基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質——他們正處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他們的身心正處于發展階段,自控能力并不很強。盡管從年齡上已經屬于成年,但還沒有完全脫離中學時代的習慣和意識,缺乏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如何讓我們的大學課堂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就顯得十分必要。美麗課堂的目標是能夠讓學生和老師都詩意地棲居于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中、課程內容中、思維發展中和人格養成中,亦如海德格爾認為的“人原本就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其核心有四個層面:
1 課程內容的輸出與輸入是暢通有效的
在美麗課堂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與架構應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框架了解熟悉,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之間應有良好的銜接,而不是凌駕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空中樓閣,學生能夠依托自己的基礎認知建構新的認知。我們必須意識到,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化。
2 課堂中師生雙方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正向的
在美麗課堂中,教師必須“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他們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關心、鼓勵和期待,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情緒,課堂上形成良好的情感交融,每一個課堂存在者都擁有良好的心理體驗。
3 課堂中師生雙方的價值觀是不斷形塑的過程
在美麗課堂中,學生將獲得更深層次的人性與人格的養成教育。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不斷發生碰撞,激發師生一起去探索真理,去尋找正確的價值標準,從而促進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獲得思想的成長以及價值的正確判斷。
4 課堂中學生對新知的探索欲望是持久的
學生生命力在課堂中能夠得到足夠彰顯:在美麗課堂中,教師要能夠用啟發引導、互動討論等多種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讓學生的課堂正時間更加充分,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中思維的碰撞與發展。
如果從課堂教學場的視角看,美麗課堂應該是能量釋放、動量運行以及質量保障的有機和諧的呈現,師生在美麗課堂中都能夠獲得一種深切的愉悅和滿足。
三 構建美麗課堂視角下的師生交往模式
“交往”就是“個人之間具有的關系,至少是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的內部活動”。[2]哈貝馬斯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主張把“交互主體性”的生成建立在交往的基礎上。人們之間通過交流、交往和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從而實現思想上的一致和行為上的合作。因此,課堂中的師生之間實際是“主體——主體”的交往關系結構。
大學課堂是一個個體性、創造性很強的場所。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建構主義學習觀就要求學生要在課堂教學場這一特定場域中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對教師傳授的新知識與新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并與自己已有知識經驗間相互作用,對新知識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基于這樣的一種建構主義思想,結合美麗課堂的四個層面,美麗課堂中的師生交往應包括物質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
1 物質性交往
美麗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物質性交往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物化教育,即教師向學生傳遞確定性的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這種交往中不斷去獲得知識與技能。同時,這種物質性交往不是單向的輸出與輸入,不是單純地實施教師對學生的線性影響。教師也不是作為知識壟斷者的身份去控制學生,而是作為交往的主體去引導、促進、幫助交往的另一主體——學生去積極完成認知目標,探索建構自我。在這種物質性交往過程中,作為課堂雙主體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塑造和影響課堂的教學進程。教師作為課堂中傳遞知識與技能的主體,要能夠意識到學生的主體角色的充分發揮,要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如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成為學生群體學習資源的受益者等。同時,學生在物質性交往中,要充分認識自己作為學習主體、課堂主體的角色地位,讓自己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并不斷實現生生之間的物質性交往。這種基于雙主體的物質性交往使得師生雙方都能夠成為知識的積極創造者和真理的執著探索者,將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生成,。
2 精神性交往
渴求交往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大學課堂的交往實際是師生關系的一種塑造。課堂教學既是師生認知交往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人格等建構的過程。在美麗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精神性交往可以讓師生雙主體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獲得深層次的體驗,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共識、共享、共進,在師生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鳴中不斷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意義。教師與學生在精神性交往中,作為平等的交往主體,師生雙方相互寬容、接納、欣賞,逐漸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領域,實現精神世界的相遇與交融,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價值判斷和人格素養,促成師生雙方的發展與成熟,實現精神的生長,并形成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總之,當師生之間的物質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在大學課堂教學的時空中得以實現,那么課堂內的每一個存在者——教師和學生將會在這種交往中享受課程,享受生命本體的勃發之美,從而真正感受到課堂是美麗的。而只有這樣美麗的課堂,才能讓學生體驗知識之美,思考之美,探索之美,并不斷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保障其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從而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52.
[2]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21.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