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懿 吳昊天 王涵
摘 要:作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翻譯文學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國在同一文化系統中同時出現兩種翻譯策略,由此可見譯者主觀文化態度在整個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文章將對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文化態度進行探討。
關鍵詞:翻譯文學;文化地位;文化態度
一、多元系統理論下翻譯文學文化地位對翻譯方式影響
(一)多元系統理論下的翻譯文學。多元系統理論由埃文·佐哈爾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他帶了一種從宏觀動態進行文學和翻譯研究的獨特思路,對文化工作者進行翻譯文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多元系統概念中,佐哈爾認為翻譯文學是文學多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翻譯文學在整個文學史上既占據過文學中心地位也占據過邊緣地位,當翻譯文學占據主要地位時,就會在整個文學系統中發揮創造作用,帶來新的表達方式;而當翻譯文學處于系統次要地位時,它在整個文學系統中主要發揮鞏固作用,鞏固原有語言模式。
(二)文化地位與翻譯策略。根據多元系統理論,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譯者的翻譯策略產生很大的影響。當翻譯文學處于主要地位時,譯者通常會盡力吸收其他文化,盡量引入其他觀點,創造新的表達方式。而當翻譯文學在邊緣地位時,譯者也將相對保守,維持原本的文化特征與情調,在翻譯時會避免過度異化,保持原有語言形式,在傳統審美基礎上進行文學翻譯。
以古羅馬征服古希臘時期為例,古羅馬除了對古希臘進行物的掠奪以外,也對古希臘文化進行掠奪,將古希臘文化納入自己文化領域,因此在進行文本翻譯時,使用了極其歸化策略,將古希臘文化視為戰利品來掠奪。
而對于處于文化劣勢的以色列來講,在進行文學翻譯時,譯者為了引入更多新的文化表達體裁與形式,傳播新思想、新風潮,從而采取異化策略進行文學翻譯,這也使得翻譯文學在以色列文化體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舉一個更為常見的例子,在英國曾經長期殖民下的中國香港,很多異化翻譯代替了香港原本的語言習慣,比如用“拍拖”(partner)代替“戀愛對象”,“士多”(store)代替“商店”等等。出現這種“語言殖民”或者“文化殖民”的原因,也是由于香港在文化體系中處于較弱一方,由異化翻譯策略占主導。
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譯策略選擇上,翻譯文學文化地位對其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影響,在文化地位潛移默化影響下,譯者從潛意識體會到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性以及文學態度,但這種觀點是宏觀上的,相對具有概括性,在進行具體的文學翻譯時,譯者本身主觀文化態度也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譯者對于翻譯本質的理解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翻譯內容。
二、中國翻譯文學文化地位
就中國文化地位而言是有一個強弱的不斷變化的,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學系統中,翻譯文學的翻譯策略通常是歸化與異化兩種方式并存。在這種情況下,多元系統理論并沒有對兩種策略并存現象加以深刻探討,從這一角度考慮,譯者本身的文化態度決定了其翻譯策略。對于中國文化發展變化而言,除了客觀歷史因素影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直接決定著翻譯策略的選擇,我們不能簡單將其歸功于多元理論概念。
從中國翻譯文化史入手,大概經歷了四個明顯的翻譯文學高潮。在公元146至1111年,中國翻譯文化經歷第一次巔峰,當時對于佛經的翻譯成為風潮,這一時期翻譯策略有一個從異化到歸化的明顯變化,而中國文化地位也是一個逐漸占據系統中心地位的過程,這一歷程演變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理論是相對吻合的。
作為中國翻譯文化第二個鼎盛時期,明末到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大量引進外國文獻的目的主要還是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科學成果等方面,不能算作文學多元系統當中,本文不加贅述。
第三個翻譯風潮出現在鴉片戰爭到20世紀30年代期間,這一階段的中國文學翻譯的復雜性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范例進行闡述。具體來講,這一階段又可以以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兩個小的階段。第一個階段,五四運動之前,國內對于中國是泱泱大國的思想根深蒂固,面對西方列強的崛起其內心是無法接受或者不認同的,在這樣的文化態度下,盡管從客觀上來講中國文化在整個文化系統中處于劣勢地位,但由于譯者的主觀文化態度影響,嚴復等人為勸導國人吸收接納西方先進科學及人文思想,采取歸化策略進行引進翻譯。這包括了對翻譯材料語言、文體、文化等各方面的歸化,讓它們更貼切目標文化的文化體系習慣,以更好的被目標群體所接納,這一時期翻譯文學重點更多放在思想的交流,對于新形式、新表達的引入不在譯者的考慮范疇之內。五四運動之后,中國深刻體會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痛楚,此時國內翻譯文學出現了歸化與異化并存的翻譯環境,因此可以視為第三次翻譯風潮的第二個階段。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兩種翻譯策略其實是兩種文化勢力的對立。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進步勢力與以梁實秋為代表的右翼保守勢力針鋒相對。進步派認為封建傳統文化限制了中國的發展,國人應對封建文化采取批判態度,號召國人向民主文化靠攏,在翻譯時采取異化方式,主張引入新的語言表達模式。而在保守派這邊,他們極力維護中國傳統文化審美,主張歸化翻譯策略,保留傳統語言習慣下的審美情調。在這一階段,譯者本身的文化態度決定了他的翻譯策略選擇。這一情況的出現是多元系統理論沒有涉及到的范疇,我們不能單從宏觀上來分析翻譯文學地位與翻譯策略的關系,此時譯者主觀能動對于翻譯策略選擇上處于決定性地位。
我國第四次翻譯文學巔峰出現在文化革命之后,這一階段的社會文化背景更加復雜,翻譯文學領域出現“國學派”與“西學派”的對立。“國學派”堅持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是西方文化不可比擬的,因此在該學派譯者文化態度下,翻譯文學處于文學次要地位,不應當去學習西方文學,在翻譯時多利用現有表述方式,經常使用成語等現有詞匯。而在“西學派”眼中,翻譯文學地位明顯處于中心位置,因此他們在進行翻譯創作時會更多注重對原文表達方式與思想的呈現。這也同樣佐證了同一文化環境下,譯者文化態度對翻譯策略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度兩方面出發對進行文學翻譯時翻譯策略選擇影響進行闡述,希望能為翻譯文學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啟發。
參考文獻
[1] 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度[J].中國翻譯,2000.
[2] 許鈞.語言,文學,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