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涉及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育觀念,而且關系著小學生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同時更涉及我國的教育理念、升學制度、教育改革等重大問題。教師就小學生課業減負問題提出具體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減輕;課業負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6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57
多年來,對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一問題,各界的看法不盡相同。學生的課業負擔包括很多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其中最主要的是是否該給學生留作業、留多少作業的問題。
第一,涉及教學目標問題,要求學生基本掌握語數英等各科知識還是要求學生對各科知識做到滾瓜爛熟。如果要求學生做到基本掌握,就可以不留或少留作業;如果要求學生做到滾瓜爛熟,就要留大量作業,要求學生做大量重復性練習。我認為要求基本掌握即可,否則會耗費學生過多精力并禁錮學生的思維。在這方面,學校、教師、家長等各方需要統一思想。
第二,涉及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如何對待的問題。面對語數英等各科,學生的學習與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異,部分學習與接收能力強的學生,課內就能掌握所學知識,而學習與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僅靠課內學習不能完全掌握所學的知識。對這部分學習與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我認為應該適當留一部分作業,幫助他們通過課后的練習,盡量掌握所學的知識。這也就意味著不搞一刀切,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課內就能掌握所學知識,就不必要留作業;對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就要適當留一點作業;對學習能力很差的學生,就要適當多留一點作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家長還需要對其進行輔導。總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
小學階段所學知識雖然不算高深,但卻是學生將來繼續求學或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應力求讓絕大多數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培養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是讓學生靈活掌握課程知識,避免死學習。因此既要把課程知識學好,又要有靈活的思維頭腦,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現在不是愛迪生時代,現代的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是在人類已有大量知識成果的基礎上,如果學生不能較好地掌握和利用已有的知識,站在已有知識的大山之巔,很難創新,甚至談不上創新。所以,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涉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力問題。要因材施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布置作業等環節中,關注區分每一個學生,并由灌輸式教育思想向啟發式教育思想轉變。現在很多學校還是實行大班制,一個班40多名學生,對教師精力投入要求得很高。目前學校教師除了教課,還要處理很多雜事,工作量超負荷,連完成正常授課任務都已吃力,更談不上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把教師從雜事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精力授課,提高課堂質量,進而因材施教。
第四,涉及課程設置問題。給小學生不留或少留作業的出發點,是防止學生死學習,培養未來的創新人才,這個出發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目前的課程設置嚴重背離了這一點,學生的課表中雖然除了語數英外,還設置了很多副科,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副科根本不被重視。因為除個別副科外,其他副科沒有專職教師任教,都由主課教師代教。但由于主課教師教學任務重,無力把更多精力放到副科上,造成副科形同虛設。而要想培養出創新人才、具備健全人格和良好生存生活技能的人,學校必須讓學生學習廣泛的知識,參加豐富的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學校合理安排主、副科課程,配備好專職副科教師和實踐設施。
第五,涉及辦學理念問題。現在小學升初中實行劃片入學,按說小學教育不應再唯分數論,而應好好抓素質教育。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教育主管部門每學期要組織抽考,學校之間有比較;期末考試,各班要算平均分,班與班之間有比較。小學升初中雖然不要求成績,但升高中、考大學競爭激烈,家長、教師和學生都有強烈的危機感,不敢放松小學階段的學習,給小學生留很多作業的根本問題其實在這里。這個問題不解決,教師不同意少留作業,家長更不同意少留作業。那么,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帶頭轉變分數至上的辦學觀念;二是改革教學評價制度,研究制定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綜合評價學生、教師、學校的制度和辦法;三是改革升學制度,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考試考核中,可以減少主課分量,增加其他素質評價內容和分量。
第六,涉及學生業余活動問題。僅僅是不留或少留作業是不夠的,還應該安排好學生的業余時間,否則,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看電視,上網玩游戲,不僅把時間荒廢掉,甚至會養成壞毛病。學生的業余活動應力求豐富多彩,不能僅局限于上幾個特長學習班。在這方面,少數家長有時間、精力和能力給孩子安排好,多數家長恐怕有心無力或者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這就需要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投入更多資源,在征求家長和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安排好學生的業余活動,使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有益,從而提高各方面的素質,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總之,小學生是否該留作業、留多少作業是一個焦點問題,真正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是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大問題,關系到學生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學生能否成長為創新型人才,甚至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統一思想,綜合施策,拿出符合小學生教育成長規律的辦法與措施,并下定決心付諸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桂萍,韋足艷,陳冬梅,徐曼,李麗.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原因,減負的方法途徑的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2017.
[2]張俊琴.精心打造高效課堂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對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的粗淺認識[J].教育革新,2017(1).[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蔡維紅(1968—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生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