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靚
摘要:內陸港作為一個新興業態,在理論體系、行業規范、發展模式等方面均有著極大的潛力。該文詳細論述了內陸港的發展歷史和經濟作用。同時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實例,詳細講述了內陸港在促進內陸與沿海地區經濟貫通的過程中的作用,從而確定如下建議:加強宏觀調控指導、注重高新技術應用、營建良好發展環境、優化通關環境。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business, inland port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oretical systems, industry norms and development models. The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economic role of the inland port.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Xi'an International Port Area as an example, it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role of inland ports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inland and coastal areas, and thus determin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strengthening macro-control guidance, focusing on high-tech applications, building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ptimizing the customs clearance environment.
關鍵詞:內陸港;潛力;西安國際港務區;促進內陸與沿海地區經濟貫通
Key words: inland port;potential;Xi'an International Port Area;promoting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inland and coastal areas
中圖分類號:F5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02-0185-03
0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斷加強,我國對外貿易逐步擴展,港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加強。以港口為依托,聯結海洋與陸地,將內陸地區的經濟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相結合,確保內陸腹地和海洋運輸做到緊密銜接成為當下重要的戰略任務。
當下世界已形成全球化供應鏈的格局,港口以其重要地位成為聯結國際物流活動的重要節點,成為我國快速融入世界市場,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條件。港口的快速發展不僅依賴于國際市場的促進、有利的地理條件,還極大的依附其腹地。自上世紀80年代后,港口不斷發展,競爭日益加劇而港口的發展勢必需要不斷擴展內陸經濟腹地,將內陸資源充分利用,提高客貨流、占據市場、拉取大量客戶都需要內陸港的協助。世界著名的鹿特丹港,就是以鹿特丹為中心,向內輻射戰略就是發展內陸港與海港連接,輻射歐洲大陸,從而建立起國際大港[1]。港口現已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基礎點,其發展勢必推送海洋經濟發展,催化海洋強國建設。而內陸港是海港的重要節點,大力促進內陸港的發展,為內陸與沿海地區形成統一體,實現我國飛速發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港口競爭加劇,對經濟腹地的依賴日益加強,各沿海港口為搶占內陸資源,紛紛將業務領域向西部經濟腹地延展;而內陸地區需要搭建可以有效促進其走向國際市場的平臺,加強對外開放程度,有效吸引資本,來拉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順應內陸地區發展的需要,滿足現代物流中心的需要,內陸港平臺應運產生。內陸港以其便捷高效快速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整合,確保物資在東西部的快速運轉,強有力的拉近了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距離,促進了多方面共同進步,中西部協調發展,增強國際協作水平,快速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盡管內陸港正在高速發展,但作為一個新興業態,內陸港在理論體系、行業規范、發展模式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對其進行有效的界定并采取合理的管理至關重要。
1 內陸港發展歷史
內陸港又稱陸運口岸或無水港。其概念首先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提出:內陸港是位于內河的、不辦理深水船舶交通的港口。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內陸港已成為內陸地區具備港口功能的節點。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物流業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再加上特殊的地理區位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內陸港的概念提出較晚,首次提出內陸港概念的是我國學者席平,他對內陸港的定義是:內陸港是在內陸地區的中心城市的鐵路、公路交匯處,按照相關的國際運輸法規、條約和慣例設立的向外開放的港口,是沿海港口在內陸地區設立的支線港口和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給內陸地區提供方便快捷的港口服務[2]。是借助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在非沿海地區建立的具有系列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港口功能不斷向內陸地區的延伸促使內陸港應運形成,其具備除裝卸船以外的所有港口功能[3]。搭建內陸港,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內陸地區貨物的快速貿易,加強其同各方的快速聯結,同時也為沿海港口吸取大量貨源,快速接軌國際市場的重要中轉站。
2 內陸港發展意義
內陸港在促進內陸與沿海地區經濟貫通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國際貨運代理、通關服務、供應鏈增值服務等多功能并重。在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功能中,利用公路、鐵路、海運等不同的運輸方式,將集裝箱貨物進行全程的、跨國界的運輸組織和安排,確保貨物及時運送到目的地。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時,充分發揮集運輸、倉儲、加工、分撥、信息為一體的優勢,為客戶開展國際物流,規劃、管理和參與生產企業的供應鏈重組和改造。
與此同時,內陸港是國際貨運代理的重要部分:具有國際貨代資質,可以開展從拆裝箱、報關報檢、訂艙、配載、國際貨物保險以及海運、空運咨詢等服務。而通關服務方面,內陸港負責港口的陸上作業,其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為各集裝箱貨物提供通關服務。通過設置查驗區、海關等機構,直接負責內陸企業的通關業務。已經通過內陸港設立的海關等機構檢驗的貨物,到沿海港口后不需再辦理相關手續。大大節省了貨物在沿海地區周轉的時間。最后,提供供應鏈增值服務:內陸港可以整合拼箱、拆箱、普通倉儲、轉載、配送、簡單加工等功能,其有效運轉是供應鏈通暢的必要條件。同時,內陸港也是供應鏈中的緩存區,企業可在特殊情況下將大量中貨物存放在內陸港[7]。
3 內陸港對國家發展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框架下,國際多式聯運及現代供應鏈物流得到了迅速發展,內陸港作為內陸地區對外貿易的節點,對本地區快速發展、促進國家經濟進步、接軌世界有著重要意義。內陸港的建立并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簡單對接,它對國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促進海鐵聯運發展
內陸港非沿海的地理條件使得貨物在從內陸運到目的地的時候采用大量的海鐵聯運。海鐵聯運是進出口貨物采用鐵路運輸的方式從內陸港口運輸到沿海港口,然后裝船運輸。在貨物運輸的全過程中,由內陸港的通關服務特點,可滿足“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大大縮減了貨物通關的繁瑣過程。內陸港與海港之間形成海鐵聯運五定班列,極具優勢。
3.2 方便內陸公司提箱、還箱
內陸港提供集裝箱堆場服務,方便貨運公司的提箱、還箱,使得通過集裝箱運輸的空箱在卸下貨物后,可直接送往內陸港,無需浪費錢財返回沿海港口,與此同時,內陸企業通過集裝箱運轉貨物時,也可直接在內陸港提取空箱。內陸公司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費用,為其節約成本、將資金合理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3.3 促進內陸貿易與國際接軌
內陸港兼具口岸功能、物流功能、金融功能以及信息服務功能,可提供報關、通關、保稅、貨品檢驗、貨物裝卸、集散、拆拼箱、倉儲、運輸、分揀、配送、保險、結算、信貸等服務,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各種需求。推動內陸港建設,可以為內陸地區開辟國際貿易通道,以海港為其對外貿易的中轉站,將貨物推向世界、并有效引入其他地區的物資,打破了制約其走向世界的瓶頸,同時,內陸港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比如,浙江義烏以小商品市場為核心業務發展起來的內陸港,其物流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相輔相成[1]。可見,內陸港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內陸地區與國際的接軌,既充分促進內陸城市物資出口,又方便引進國外先進產品,形成雙贏。
3.4 提供高新技術支持
內陸港當下正在不斷探索發展,不斷增強傳統的港口運輸功能,還提供物流增值服務來多方面滿足貨主不同的需求,綜合利用EDI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等先進技術,為期高效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1]。將傳統的貨物中轉點發展為兼具各種先進職能的全方位物流服務中心,極高的拉動了區域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新進技術不斷革新,為中西部帶來更多高新技術,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3.5 縮小經濟水平差距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域差距明顯,東部沿海地區以其海洋資源充沛,對外貿易方便得到迅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則因地理位置因素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發展,沒有海洋資源、交通不便,需要一個經濟提升的突破口,而內陸港就搭建了一個良好的運作平臺。內陸港的設立一般位于經濟較發達的中心城市,處于交通樞紐地位,通過搭建內陸港,使得內陸港充分利用鐵路、公路等多種不同運輸方式,兼具現代化通信,將地理上臨近但彼此獨立的不同地區聯合起來,充分發揮各地區不同的優勢,取長補短,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分、謀求共贏,全面提高整個中西部地區發展能力。統一各方力量,對接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形成一個更強大有效的集體,通過彼此之間有效的協作,謀求共同發展[1]。一方面有效的完善全國物流網絡,另一方面,對于中西部充分利用其充足的自然資源,將資源送出去,物資引進來,充分發揮廣闊的經濟腹地的優勢,謀求本地區經濟高速發展。
對于港口而言,內陸港的發展為其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充足的資源,極大程度上挽救港口資源枯竭、發展區域受限的難題,推動港口地區得到更快的發展。對整個國家而言,內陸港使得東西部聯結成整體,不再各自發展,而是通過不斷的經貿往來和合作,增強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聯系,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形成共同發展的局勢。與此同時也有效的加強內陸地區與國際的聯系,使其可以承接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利用外部市場、資金、技術等。帶動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6]。
4 內陸港發展實例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我國內陸港飛速發展,其中西安國際港務區以貿易額高速發展、輻射范圍廣、強有力拉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縮小經濟水平差距、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大的國際型內陸港口而最具代表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推進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表明“支持西安國際港務區發展”。國家發改委批準西安國際港務區為全國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陜西省西安市位于亞歐大陸橋的中樞位置,聯結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帶,自身經濟水平較高,擁有較大發展優勢。2008年到西安市設立西安國際港務區,謀求建立中國最大的內陸港。目前已投入運營,運營額以超過50%的速度快速增長。大量企業投資項目在西安上線,且不僅謀求自身發展,充分輻射周邊地區,帶動中西部各地區共同發展[4]。
西安國際港務區依靠西安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站,充分發揮西安公路碼頭的支持作用,并積極發展西安綜合保稅區。通過將三大平臺結合起來,積極發展其現代樞紐城市的優勢,發展大型綜合物流服務,與集裝箱中心站協作發展國際物流、國內物流以及相關物流產業集群的集成功能和服務。提供國際物流、保稅物流等物流服務,加強效益化物流運營管理體制。形成具有創新性的內陸港服務功能平臺,成為中國內陸港綜合服務功能的核心載體,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創建有利條件。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催化下,西安本地區充分發揮經濟腹地優勢,成為核心戰略資源的重要供給區,加快了本地區走出國門的速度,促進了其融入國際貿易的潮流,使得其經濟發展方向轉變為外向型經濟,以其充沛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吸引大型企業入駐,培養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引進大量先進技術,推動本土產業和國際大型企業結合,推動國際化發展。西安國際港務區將依托內陸港,成為現代服務業領軍隊伍,也將帶動西安本地經濟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5 內陸港發展建議
在結合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成功經驗下,本文對內陸港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5.1 加強宏觀調控指導
內陸港發展,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國家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明確內陸港建設用途、整體規劃、協調規整、避免內陸港盲目搭建。同時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引領內陸港向現代化建設方向發展,強有力聯結東西地區,搭建對外貿易平臺,使內陸港成為供應鏈上有價值的節點[5]。
5.2 注重高新技術應用
高新技術是帶動港區發展的核心要素。推動高新技術,不僅要引用其他地區的技術,提高效能,同時還要注重內部開發,建立聯動機制,提高自身解決難點的能力。同時,應結合政府補貼、企業自主等多種形式培養和引進專業人員。通過內部開發與外部引進相結合,推動高新技術在內陸港地區廣泛應用,以提高整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5.3 營建良好發展環境
內陸港發展,不僅依賴腹地城市自身經濟狀況,更需要與其他港口的良好銜接。政策的支持將在極大程度上促進內陸港的發展,培育新興經濟增長點,以適應社會生產需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才能給內陸港發展創建更良好的環境。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內陸港產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港務區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良好環境的營建勢必需要長期、細致的規劃。
5.4 優化通關環境
國際貿易需要搭建一個良好的通關環境,才可滿足外貿時效性強、附加值高的特點。簡化手續,提高效率,給貿易雙方帶來最大程度的便利,最重要的便是確保通關環境的暢通。“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過各種高新技術確保快速通關,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增強內陸港發展動力[8]。
參考文獻:
[1]何欣,王鳳山,陸芹芹.內陸港對建設海洋強國的影響初探[J].中國港口,2013(8):24-26.
[2]楊明輝,楊靜思,曹志偉.我國內陸港定義及功能問題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0):20-23.
[3]張彬,王海霞,丁敏.內陸港發展建設相關問題[J].水運工程,2011(21):64-69.
[4]郭可.國際臨港產業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西部內陸港發展的啟示——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例[J].人文雜志,2012(6):64-67.
[5]劉皓,亢巨龍.提升西安內陸港功能建立新型內陸運輸體系[J].中國鐵路,2014(4):37-41.
[6]郝玉柱,劉振峰.我國內陸港運營及通關模式[J].物流技術,2013(5):1-4.
[7]韓英.內陸港建設與西部地區物流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13(9):171-173.
[8]張彬,王海霞,丁敏.內陸港發展建設相關問題[J].水運工程,2011(2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