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文本教材的相關特點,運用有效的小學閱讀教學學生思維訓練策略,在文本矛盾沖突處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在拓展想象空間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中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在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究中訓練思維的創造性,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有效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閱讀;思維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2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11
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為學生搭建起思維訓練平臺,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快的發展,思維的品質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針對文本教材的相關特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在文本矛盾沖突處訓練思維的邏輯性
每一篇課文都有精彩之處和打動人心的地方。在進行教學預設時,教師要注意進行充分挖掘,把這些矛盾沖突點轉化為提供給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如教學《一夜的工作》前,我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蘊含著這樣的矛盾沖突: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都是表達作者對周總理的由衷贊嘆,在內容上好像重復了,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感悟最后兩個自然段時,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有人認為最后一個自然段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上一個自然段重復,建議刪去,你的看法呢?”問題一提出,學生便形成了兩種針鋒相對的看法:一種認為應該刪去最后一個自然段,另外一種卻認為應當保留。
二、在拓展想象空間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語文閱讀教學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要牢記一點:每一節語文閱讀教學課能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而要達成這一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就要在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來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但是,小學生由于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的限制,思維比較狹窄,較容易忽視事物的內在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誘發、引導他們大膽、合理地進行想象,以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關鍵在于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小女孩悲慘的命運與小女孩美好的憧憬有什么內在的關系。為了達成這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想象:1.小女孩的美好愿望是什么?2.在當時,她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么? 3.假如小女孩在今天,生在我們中國又會怎樣?她會過上什么樣的美好生活呢? 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空中任意翱翔,爭著發言,其思維廣闊性得到很好的發展和發揮。再如引導學生品味板書,借助板書進行再造想象訓練,也是訓練學生思維廣闊性的可行方法。
三、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中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善于深入地鉆研問題,不滿足表面的認識,善于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能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與后果。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文本教材中蘊含著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智慧,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與體會。如教學《竊讀記》,課文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我低著頭走出書店,腳站得有些麻木,我卻渾身輕松。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1.為什么“我”走出書店后,腳站得有些麻木,卻覺得渾身輕松?2.國文老師說的“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呢?3.讀了這段話后,你想對小林海音說些什么呢?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也得到有效的訓練。
四、在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中訓練思維的創造性
思維的創造性指人類在創造過程中產生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認識的豐富,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漸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而且有一定的新穎性。這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敢于“異想天開”,敢于向“為什么”挑戰,發展其思維的創造性。質疑是創造之母,只有當一個人善于發現問題時,他才能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鼓勵學生質疑,學會舉一反三,推陳出新,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加以分析歸納,理解所學知識。如引導學生學習《詹天佑》一課,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的:1.創設質疑問難平臺。教學伊始,先讓學生自己閱讀這篇課文,并讓他們把自己在自主閱讀中不理解的問題記下來。2.讓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學生在這個環節之中提出了如下問題: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帝國主義者為什么會認為是個笑話呢?為什么清政府修筑京張鐵路,剛提出修筑計劃就會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出來阻撓呢? 3.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這樣,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質疑問難,在交流討論中彰顯學生的獨特感悟。在“質疑—探疑—解疑”的系列活動中,學生思維的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訓練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永順.語用讓語文不再是“教過”,而是“學過”[J].教學與管理,2015(20).
[2]包林軍.以“學生立場”為基點構建課堂新生態[J].小學語文教學,2016(3).[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吳照東(1973.9— ),男,漢族,福建詔安人,中級(專技八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