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在社會高度發展,社會信息化發展越來越全面,“微課”這一教學新模式正以其具有高超的信息表現能力、生動的知識傳達能力、靈活性高等特點,逐漸應運而生。在數字化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對于“微課”的研究刻不容緩,實現信息化教學存在之其獨有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微課;初中生;傳統課堂;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3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25
一、微課概念
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全球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在快速發展,已向著人類社會的各方各面滲透中,正形成一個全球信息化的社會環境背景。近年來,關于“微課”,在教育界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雖然微課在我國發展時間短,但以其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許多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尤其是初中教師,微課特有的邏輯性、生動性,讓課上教學更加簡便。微課支持多種方式學習,學生既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課程,也能夠在課堂上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疑點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任務,還有各種難以實現的學習實驗等,都能以教學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并附有相關的練習和課件、相關文獻等資源,同時含有學習任務。微課的應用能大大提高學生對所學以及未學知識的探究,鞏固拓展和理解突破。
(一)與傳統教學活動相結合
微課程核心的內容就是服務傳統教學,是依托實際教學活動的具體要求產生的,如果脫離了傳統教學活動,不能實時運用其中,則失去了微課的本身活力,及其核心價值和開發意義。
(二)與其他教學資源的聯動
首先,微課程的最終結果依舊是一種教學和學習資源,它的運用必須充分考慮其他教學資源,保持與其他教學資源的統一,以免出現教學內容的重復,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資源信息浪費。其次,微課又有著一定的特色,要做到與輔助或者聯系其他教學資源,又有所不同。
(三)微課程的應用方式
微課因為其獨有的特點,它的應用方式有其一定的指向性,涉及它的最初目的,就應該考慮其應用的方式。但因為課程的靈動性,以及教學中發生的突發情況或其他客觀因素,微課程應該跟著及時調整,改變其應用方式。
二、初中的微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策略
由于我國微課信息技術發展的時間短,所以信息技術課程現在有一些主要問題。例如教材、教學的落后,教學資源表現形式單一,教師能力有限、力量薄弱等。為了確保微課利用率高,學校和教師必須合理設計微課內容,保證微課在教學環境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明確微課體系目標
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在明確微課體系的目標之前,要充分結合傳統教學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求以及特征,并以此為主線,設定微課的教學目的和選取需要運用微課的教學內容。從傳統教學的效率來看,微課用時簡短,既能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又能提高學生知識的吸收程度。豐富的微課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提高課程的課堂效率。從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層面來看,初中生有豐富的好奇心,處于對世界的認知發展階段;通過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初中生會對自己好奇的東西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因此,學生會更傾向于學習有趣的知識。通過前面提到的三點,我們可以確定微課的內容以及相應的學習進程,從而發掘微課的真正價值。
(二)微課的課程教學設計策略
微課的設計需要考慮科學性、實用性、直觀性、創新性以及趣味性。知識點的內容準確,教學進程的邏輯性清晰,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素材的選擇需要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點,并突破課程需要突破的重難點。微課的實用性。微課需要考慮初中生的掌控能力,便于學生復習,隨時可以拿出來溫故知新,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需要在創作微課的同時,突出知識點的重點,強調文字,配上圖片,易于學生記憶。新舊知識點處理得當,不要模糊不清,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加強微課的趣味性,保持學生對微課的新鮮感,讓微課成為初中生最喜歡的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集中到學習上。
(三)微課的可行性
初中生年齡尚小,思想和學習方法并不成熟,對教師的依賴性大,在傳統教學課堂上,初中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而微課的方式多種多樣,十分新穎,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接受知識的時間也不一相同,為了確保學生達到統一的學習進程,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基礎,自主選擇微課內容。豐富的微課內容,不僅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也有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學校與家長,更需要配合教師,讓學生從微課中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供自己的能力。
三、結語
初中生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教學任務很重,尤其是繁雜的教學課程,為中學教師帶來不小的壓力。微課的出現,正好緩解教師的這種壓力,讓傳統課堂的弊端從此不見,讓教師在準備微課之余,有更多的時間注重提高知識的質量,注重知識的更新。
參考文獻:
[1]鐘柏昌:關于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關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2).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4).
[3]高尚德:“微課”:課堂翻轉的支點[J].上海教育,2013(15).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包軍寶(1980.8— ),男,漢族,甘肅靜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