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培林
【摘要】抗逆力是個體以積極心態克服困難、適應逆境的內在品質,也是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所表現出的良好適應能力。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不僅關系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個性成長,也影響著基礎教育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因此,應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出發探究留守兒童抗逆力保護因子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抗逆力 家庭 學校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抗逆力多指心理彈性、韌性等,是個體以積極心態克服困難、適應逆境的內在品質,也指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所表現出的良好的適應能力。抗逆力是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審視個體的內在潛能,它更加關注個體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的潛能開發與自我超越。研究發現,高抗逆力的留守兒童往往存在多種內部保護因子,在留守兒童面臨逆境時這些保護因子能夠減少危險因子對兒童產生的負面影響,緩解留守兒童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因此,有必要培養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內部保護因子。
一是改善留守兒童對留守事件的認知。認知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情緒并非由事件本身所決定,而是由個體對待事件的看法、情感和態度所決定,如果個體將逆境看成人生挑戰,就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逆境,并從中獲得滿足感、勝任感和自我控制感。同樣,抗逆力與個體對自己生活經歷的認知和解釋有著密切聯系,如果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持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態度,那么他們就會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并與父母保持良好的親情關系;如果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就可能認為父母“太自私”“不關心自己”等,從而會給親子關系留下裂痕。所以,應培養留守兒童正確的認知、積極的心態,培養留守兒童正確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使留守兒童對留守事件持正確的認知與態度。
二是提高留守兒童的學業勝任力。學業勝任力是留守兒童抗逆力的內部影響因子,也是影響留守兒童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優秀,那么他們會產生良好的自我評價和內在學習動力,并在學業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良好的學習成績能使留守兒童獲得教師、同學、家長的認可和贊同,獲得更多積極的社會支持和正向期待,這些對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中,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學業情況,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等,增強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和勝任感。
三是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個性特征。獨立意識、責任感、主動性等是留守兒童抗逆力的內部保護因子,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在成長過程中留守兒童可能會遭遇親情關愛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業壓力較大、學習成績不理想等問題,這些遭遇會使留守兒童產生焦慮感、挫敗感、失落感等。所以,應當培養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獨立意識、自我管理能力等,使留守兒童能夠較好地處理生活、學習上的各種問題;應當培養留守兒童的家庭責任感,使留守兒童能夠自覺幫助家人做家務等;應當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生活主動性,使留守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未來。
個體對逆境的態度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家長、老師、同伴等都具有良好態度并提供最優支持,那么留守兒童會形成良好的心態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以,在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中,應充分發揮家長、教師、社區等外部保護因子的積極作用,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機制,以更好地提高留守兒童的抗逆力水平。
第一,樹立積極的家庭教育信念。從抗逆力理論看,家庭是兒童抗逆力建構中重要的外部保護因子,和諧溫暖的家庭不僅能夠提高留守兒童的抗逆力,而且還會影響留守兒童的抗逆力內在保護因子,比如家庭氛圍、父母關愛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習慣等會影響留守兒童的性格特征、安全感、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所以,要充分發揮家庭在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中的作用,增強家庭成員之間愛的聯結,比如家長要多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個性發展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定期舉行家庭聚會、生日活動、家庭日活動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家庭活動提高家庭凝聚力。此外,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引導子女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子女進行溝通,了解子女的思想動態、生活動態等,還要經常回家看望子女,拉近自己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距離。在面臨教育機會選擇時,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子女的教育發展問題,努力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業環境。
第二,增加學校和教師的支持。學校是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通常學齡兒童與教師、同學的相處時間比家長要長得多,從抗逆力理論看,學校、教師等都是影響留守兒童抗逆力的重要外部因子,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為此,學校應當開設抗逆力培養的課程,培養青少年的自我認知能力、挫折應對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還應針對留守兒童群體、個別學生進行危機干預和心理輔導,減少家庭貧困、親情缺失、疏于管教、行為失范等危險因子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開設抗逆力培養課程、進行危機干預外,學校還要加強抗逆力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營造彼此關心、相互支持、和諧共處的文化氛圍。此外,學校還應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心理健康、生存價值等,將學校變成留守兒童成長的保護性環境。
教師的積極期待、關心鼓勵等對留守兒童抗逆力有較大促進作用,能夠激發留守兒童的自我發展意識,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多與留守兒童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多鼓勵和表揚留守兒童,多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情感變化等。同時,教師要積極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兒童正確認識和對待人生逆境,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第三,優化社區生活環境。從抗逆力培養的角度看,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生活貧困、不為社會接納等危險因子是無法依靠個體或家庭解決的,所以,基層組織、社會機構等應積極參與留守兒童保護活動中,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各種危險因子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比如,對于家境貧寒、家庭暴力、父母長期在外的留守兒童,基層組織和社會機構應給予特殊關心和照顧,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生活方面的實際問題。
在傳統社會中,鄰里關系非常密切,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個性特點等都會暴露于鄉民的視野之內,同時,留守兒童也會從周圍人的態度與行為中感知社區對自己的接納程度。如果留守兒童被給予積極的評價,就會使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并提高留守兒童的抗逆力。所以,基層政府應將留守兒童問題提到工作日程之上,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引導等方式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定期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督導工作,有針對性地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以更好地培養留守兒童的抗逆力。
(作者為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永鑫、駱鵬程等:《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的影響》,《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②李燕平、杜曦:《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的保護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學生的生命史為視角》,《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
③萬江紅、李安冬:《從微觀到宏觀: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保護因素分析——基于留守兒童的個案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