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精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已‘死’”的說法這幾年甚囂塵上。2019年元旦前后,甚至集中出現了《北京晨報》《京郊日報》《黑龍江晨報》等13家報刊停刊轉型的現象。
傳統媒體的“不景氣”,也暗示著當今新聞業的就業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范玉吉將過去“新聞專業培養的學生進各類媒體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或者在宣傳機構從事宣傳工作”的現象稱為“專業就業”或者“精準就業”。而現在大部分的新聞專業畢業生則是“泛就業”①,他們沒有在新聞傳播領域就業,而是分布在許多專業相關甚至毫不相關的領域。
曹林指出了目前新聞專業畢業生存在的“泛新聞化就業”現象②。“一些新聞院系學生很少去傳統媒體工作,多喜歡選擇銀行、大國企、房地產企業等有前途的行業,新聞學院被畢業生戲稱為‘房地產學院’‘銀行學院’‘公關保險學院’。”
本文以“泛新聞化就業”環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為研究問題,通過扎根理論的質化研究方法,以H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為例,分析當代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新的就業觀念與就業行為,進而從就業的角度提出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的展望。
本文采用質化研究——扎根理論的方法,通過訪談法、觀察法,將訪談內容進行編碼、解碼,使之盡可能詳細、系統地反映、描述研究對象的事實境況。
扎根理論方法是一種從原始經驗資料中不斷抽象概括并建立理論的方法,也就是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在這些概念之間尋找并建立起聯系從而形成理論③。
本次研究嚴格按照扎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這三個主要步驟,通過對原始訪談資料的分析,逐步形成概念、范疇與關系結構。
本次研究采用理論抽樣,抽取H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畢業生以及學院輔導員,運用討論組、一對一深入的訪談、電話訪談的方式展開開放式訪談。一邊研究,一邊收集資料,一邊持續地進行分析和訪談,直到資料不斷地重復,不再產生新的類屬和維度,達到信息飽和后終止資料的收集。
本次共有44名被調查對象,其中已畢業且就業學生10名,正在擇業的學生30名,學院輔導員4名。其中男生人數11名,女生人數19名。
開放式編碼是將訪談得到的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從原始資料中分析出“概念”,并進一步從“概念”中提煉出若干“范疇”的過程。范疇生成的編碼以英文字母“A”進行順序編排。在收集到的44分樣本數據中,隨機留取5份用于項目后面的理論飽和度檢測,其余39份用于開放式編碼的分析。
通過開放式編碼,一共得到了15個范疇(見表1)。

?

表1 開放式編碼分析
主軸編碼,是通過“類聚分析”,從開放編碼形成的初步信息之間尋找聯系,探尋范疇間的內在關系,發展出“主范疇”,形成更大類屬的維度④。
經過開放式編碼,得到了15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提取出7個主范疇。主范疇生成時的編碼按順序依次編排,且在每一個范疇前冠以英文字母“B”(見表2)。

表2 主軸編碼分析
選擇性編碼是對主范疇進行分析歸納,從中提煉出一個更高的核心范疇,把它系統地和其他范疇進行聯系,驗證其間的關系。這個核心范疇可以以“故事線”的形式將各個相關聯的變量納入一個既簡單又緊湊的理論框架之中⑤。
在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的基礎之上,最終將“泛新聞化就業”環境下的畢業生就業選擇作為核心范疇,基于扎根理論研究范式,選擇編碼階段將7個主范疇中具有相對關系的兩個主范疇相對應,并構建出相應的關系結構模型。

表3 選擇性編碼分析
將這5份隨機樣本數據用于檢驗理論飽和度樣本的分析,其提取出的范疇都落入了前面提取的范疇內,可以由此認為并沒有發現有新的范疇生成。因此,核心范疇達到飽和的要求。
1.“泛新聞化就業”環境下,畢業生有“候鳥遷徙性”的擇業趨勢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對新聞業的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影響。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像“候鳥群體性從寒冷地區遷徙至溫暖地區”一樣,在擇業上呈現著群體性從逐步“走冷”的行業、地域、單位等向熱門的行業、地域、單位等遷徙的特點。在就業選擇上,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表現出由傳統媒體就業向新媒體就業轉變、由“精準就業”向“泛新聞化就業”轉變、由小城市就業向大城市就業轉變、由小企業就業向大企業就業轉變的擇業規律。
2.畢業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有盲目性、從眾化傾向
擇業觀念影響著擇業行為。作為剛從“象牙塔”走出的高校畢業生,其對行業發展、崗位認知、個人規劃等方面的認識能力尚不完全成熟。在進行擇業時存在著只判斷行業當前發展狀態而不考慮行業未來發展態勢,只判斷崗位福利待遇而不考慮自身對崗位的適應性,只判斷城市規模而不考慮個人自身發展規劃等不理智、盲目性、從眾化的傾向。
1.學科建設要緊跟時代發展要求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融媒體的深化成長,人才需求市場對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傳播學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應著眼于時代發展新要求,增設新媒體、融媒體相關課程,擴大新聞學研究范圍,立足于專業實踐,培育復合型人才。
2.人才培養要打牢專業技能本領
雖然時代在不斷前進,媒體在不斷變革,傳播的形態、傳播的技術、傳播的介質在飛快更迭,但傳播內容永遠都處在核心地位⑥。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夯實自身專業知識,打牢專業技能本領,熟識傳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在變化的市場中找到自己不變的價值。
3.培育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
在“泛新聞化就業”的環境下,學生一方面要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選擇合適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到多元化就業、多渠道就業、多方向就業;另一方面,學校要培育學生在擇業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過分地“趨利避害”,僅追求個人的未來享樂。學生在擇業時應多多專注急需發展的地區、崗位,在實現自身經濟價值的同時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為國家、民族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注釋:
①范玉吉.泛就業時代的新聞教育[J].青年記者,2018(07).
②曹林.新聞學致命危機:學新聞的不做新聞,做新聞的不學新聞[EB/OL].https://mp.weixin.qq.com/s/_EwonhttC6x-E4oL3GVJZg.
③孟娟.心理學扎根理論研究方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70-174.
④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⑤羅俊楠.基于扎根理論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就業能力研究——以上海市H大學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8(2):115-117.
⑥竇鋒昌.從“小新聞”到“泛新聞”——新聞學研究對象在移動聯網時代的再定位[J].青年記者,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