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濱 何冬錦
隨著互聯網技術更加持續、突出的變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思政教育”首當其中,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命題與新領域。易班平臺順應新時代教育需求應運而生,構建了基于易班平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平臺,對于提升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網絡思政教育傳播過程由諸多要素組成,相互影響,增強傳播的有效性需要分析影響傳播有效的成因,優化傳播對策,以形成傳播合力。
當前,以“95后”為主的新時代大學生群體在變化莫測的互聯網環境下,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或信息誘惑,要想在如此復雜多變的網絡思政環境下引領思想價值、發揮德育教育和規范行為的作用,就必須努力實現網絡思政教育與有效傳播的聯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傳播活動,但是相對于一般的傳播活動而言,它是一種以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傳播為主要內容的,以培養和訓練人們形成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為人類特定的傳播活動。①
當前,依托信息網絡技術與網絡平臺的搭建,涌現出了微信、微博、易班等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新載體、新渠道,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網絡文化生活。然而,高校進行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活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受到各方面的挑戰,既有來自內部的局限,又有來自外部的沖突,傳播受阻,教育效果受到很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在媒介技術層面上,許多高校載體建設滯后,形式單一、重復建設,資源重合,各類主題網站、移動新媒體平臺設計和功能較為單一,多為滿足日常教育教學及管理需求功能服務,學生參與度低,用戶黏性較低;其次,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大學生對網絡資源需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日趨提高,遠超過高校所能提供相應匹配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相應出現真空,各類紛繁復雜的交流平臺、信息內容、思想意識,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大學生面前,作為思維活躍的群體,在辨別意識方面,容易受到錯誤價值信息引導,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018年福建省高校易班活躍指數一覽表(前20高校)
易班是融知識學習、生活服務、師生互動、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學生綜合性網絡社區,已成為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服務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2009年,易班率先在上海地區開展推廣使用,逐漸輻射更多區域。2018年,福建省大部分院校也都已完成易班的工作部署,并且活躍指數一路攀升,如上表所示。
隨著易班在高校普及率的提高,其網絡思政教育的價值亦愈加凸顯,易班能夠憑借強大的信息傳播、互動、共享的平臺優勢,進行思政理念、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傳達,實時察覺大學生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變化,洞悉不同時期大學校園的話題熱點,從而設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議題,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精神品質。全國各高校紛紛主動占領易班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利用易班新媒體擴展思政教育空間,開發易班校本化功能,拓展育人新空間。
在基于易班平臺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探索上,需要厘清網絡思政教育概念內涵,在思政教育領域引入傳播有效性的概念,即“傳播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有效性價值及這種價值主題需要的滿足程度”②,增強網絡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與時效性價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傳播可考究的理論維度與指標復雜多樣,從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心理學視角的理論脈絡出發,最后回歸到“有效”意涵,不外乎信息的傳播,以及受傳者的理解、接受與勸服,最終改變思維意識、觀念及行為。以易班為平臺的網絡思政教育,其有效傳播的可能性來自于接受和勸服。從接受的角度來說,所傳播的網絡思政信息能到達大學生群體并被受傳者接受和理解;而從勸服角度來說,網絡思政教育傳播能夠改變人們的態度,使之符合思政教育的意圖。
易班為網絡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傳播和互動的實現提供了技術硬件基礎,能夠實現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目的。筆者從傳播學接受理論和效果理論出發,對高校學生個體及群體進行效果追蹤,將網絡思政教育置于易班網絡環境下,發現易班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效果的發揮是局限的,在傳播主體、傳播受眾與傳播內容之間,均有對有效傳播產生制約作用的成分。
在一個傳播環境中,傳播者的信息傳達所處的信息鏈條環節是傳播活動的起點,而傳播者的意圖決定著傳播的發展方向、傳播速度,也決定了信息內容的質量與數量。傳播者利用易班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傳播者培養和訓練大學生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的過程,也是傳播者有效的意圖和預期目標實現的過程。
在易班平臺上,有效實現傳播者的意圖,首先需要發揮傳播者的主導性作用。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導性作用受到基礎素養與傳播能力的差異的影響,最終將直接影響傳播的效果。在高校易班教育實踐中發現,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可信性、自身品格修養,能否獲得大學生群體的認可,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對信息的認可程度。培養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意見領袖”在情感層面能夠調動大學生的感情。在傳播者與易班工作結合中,以輔導員為代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信任值,通過輔導員開設易班公眾平臺,傳播信息內容,與學生交流互動,能夠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然而,目前網絡思政教育存在著普遍不信任、傳播主體“把關人”缺位的問題,困擾著易班的網絡思政教育傳播,行政導向與需求導向是易班傳播主體始終繞不過去的一個核心關注點。近年來易班的迅速發展為易班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基礎,但是,其推廣與使用過程,除了產品自身吸引力外,往往還伴隨著行政化的強制使用。在大學生看來“強制”“說教”“灌輸”等是他們對傳播主體的不信任甚至反感的根源,在內心里產生抵制的情緒,阻礙思政教育的有效傳播。
信息理論的奠基人香農(Shannon)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③,信息內容是保證傳受雙方完成傳播匹配的關鍵。思政教育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其信息蘊含著特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知識信息,而在傳受雙方信息交互中,要達到信息的有效傳播,必須要有共同的經驗,能夠促使接受者憑借自身的已知經驗對信息作出反應,即“內容應該根植于受傳者的生活世界需要而不是脫離實際”④。
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在實際的網絡思政教育傳播中,傳播內容的組織方式發生很大變化。例如,語言載體的極大豐富、大量網絡化的語言信息催生,都讓傳統思政教育者有些措手不及。利用易班傳播信息內容雖然開拓了新的信息內容形式與載體,但是信息內容的實效性仍有很大不足,說教式的教育信息依然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難免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降低思想教育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易班上“打call十九大”“表白輔導員”“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等網絡語言開始出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沉悶的傳播環境,為思政教育的傳播內容賦予了更多的網絡特性與內涵,而社會熱點的快速切換與語言組織方式的變化,又使得網絡思政教育信息傳播內容更具不穩定性與連續性,對有效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信息內容的引導顯得更加重要。
在任何思政傳播活動中,受眾的接受反應與教育傳播活動是否引起大學生在心理、態度、行為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信息的接受與否、接受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傳播。在易班平臺上,大學生的信息接受程度與滿足程度因人而異,更多是受到客體的自身屬性及傳播過程因素的影響。俗話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播效果的好壞,受眾的外在行為表現及內心潛在的思想表達,是最能體現出來的。受眾在接受信息之前,已然存在著個體差異,包括心理認知、知識結構、情感情緒等,使得信息接受呈現出不同的傾向,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將網絡思政教育理念、內涵、外延根植于其內心。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接受主體的大學生往往會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認知能力、情感情緒進行媒介接觸與信息解讀,而易班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大學生的互動交流、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渠道,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觀念價值在這里交織、交匯、傳遞。單向的、單一的信息傳播已然無法滿足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使用與滿足的閾值日漸提高。此外,媒介應用接觸層面上,易班作為一種社交技術工具,在網站建設、APP軟件開發與設計優化上,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平臺存在較大技術與平臺建設的差距,交互性較差,同時,基于班級為單元的群組結構及行政化的“強制”推廣,使用戶黏性較弱,自身的缺陷限制了信息的傳播,對信息的接受與滿足也有較大的影響,因而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傳播效果。
面對網絡信息沖擊與意識形態的工作要求,高校作為傳播主體要主動應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增強工作的主動權和領導權,發揮“信息源”與“把關人”的主體作用,牢牢把握網絡思政教育話語傳播的主導權,把大學生有效接受網絡思政教育作為主要目的。要提升思政傳播者的素質和能力,熟練掌握易班新媒體平臺各類應用技巧,主動學習信息傳播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強理論學習和提高政治素養,運用活潑靈活的表達方式傳播大學生需要的信息,打造一批具有“意見領袖”影響力的個人和公眾號,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溝通的橋梁。
與此同時,要善于借鑒,學習國外發達國家關于網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理論經驗,參考各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建構一套適用于本校的易班校本化工作體系。要善于關注大學生的輿論聲音,在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與能動性,尊重大學生受眾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提高“把關人”意識,規范網絡信息傳播,開展輿情監測,積極引導輿情導向,消除突發輿情事件的不良影響,守好網絡思想政治的底線,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工作。
在網絡思政教育傳播過程中,大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接受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與主動性,更愿意去接受那些對于自身有用的信息。提供有價值和實效的信息,才能促成信息的有效傳播。“任何一種話語(理論)既是有效的,又是無效的,這取決于它的語境適應力。”⑤因此,提高傳播內容的實效性,需要注重特定的傳播“語境”與“場景”,信息才能順利到達傳播的“目的地”,創新話語方式,量體裁衣,注重傳播內容的轉換,使信息富于生活化、故事化,提升信息傳播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針對“95后”大學生極富個性且樂于接收新鮮事物的特點,相較于傳統思想教育,易班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傳播內容場景的轉換:其一,搭建線上平臺窗口,創作與傳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內容,借助輔導員易班公眾號、院校公眾號、輕應用、思政慕課等,通過回帖、留言、相冊、點贊、分享等功能,傳播時事政治,弘揚中國民族傳統美德,提供校內外具有教育意義的資訊,促進學生主動交流互動,用文字感染學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二,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以各類易班班級立項活動、班級黨團活動為契機,將線下思政課堂與活動搬到線上,在易班網絡平臺上,形成輔導員、思政教師、學生的常規性話題討論或團日活動,循序漸進地進行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信息的傳播過程、大學生網絡信息的接受模式與受眾的主體性具有很大的關聯,大學生的信息興趣喜好度、信息發布的節點、信息傳播的接受次序、“譯碼”過程,都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解讀。受眾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且其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會對信息進行選擇性接受,因此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活動需要優化傳播目標,掌握大學生選擇性心理和信息接受規律,增強大學生的受眾主體性。
尊重大學生的主體選擇,首先必須要重視大學生的選擇性心理,提升內容的價值性與實用性,同時,針對個體差異需求、階段差異需求,優化內容的差異性、垂直性,精準地傳播相應的教育信息,使大學生在基于易班社交平臺上能夠獲得自身身份上的認同,形成“我是一名大學生”“驕傲的中國人”“我應該這樣做”等個人意識與行動意識;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信息解碼、譯碼能力,引導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正當的需求,扭轉過度娛樂化的、功利的、極端的需求,消除各種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不良信息與誘惑,增強大學生的信息解讀能力、法律觀念意識、道德價值判斷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興趣,在大學生群體中積極推動符合主流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心理建設。
實踐證明,搭建易班工作平臺,依托線上線下思政教育資源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育人工作手段。思政教育傳播無遠弗屆,易班平臺的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更是潛移默化的,人際交往、知識學習、生活服務和價值引領,以一種構建動態、交互、自主和全方位整合網絡思想政治資源的方式,置于易班網絡平臺中,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工作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播效果。
盡管易班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效果是顯著的,但是在教育傳播實踐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例如思想觀念的交鋒、碰撞,客觀世界的認知實踐桎梏等,需要我們積極應對,妥善處理。
總之,以互聯網+為契機,基于易班平臺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傳播實踐,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歐陽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9.
②任艷妮.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1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
④歐陽彪,葉莉英.傳播學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播有效性探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06-109.
⑤胡春陽.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