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長城文化帶;" 遺產廊道;" 旅游;" 規劃
[中圖分類號] G11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0-0067-03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歷經2000多年,形成了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今天,長城早已脫離了原有的軍事防御工程性質,進入文化遺產保護層面。北京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核心區域,是全國長城景區中開放時間最早、接待游客數量最多的地區,有較好的文化、生態和經濟基礎。作為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建設項目,北京長城文化帶主要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區域,是重要的綠色生產涵養區和民俗旅游區。北京長城文化帶的構建,有利于推動長城周邊區域資源的整合利用與協調發展,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大型遺產區域性、整體性保護與開發的新理念、新方法1,起源于20世紀后期的美國,是對較大范圍內遺產保護的一種有益探索,與我國文化遺產具體狀況和遺產保護開發現實情況有契合之處,有助于幫助建設北京長城文化帶。作為一種系統化保護措施,遺產廊道主要包括物質性的遺產區域、游覽性的交通線路、溝通性的解說系統以及生態性的綠色廊道。在具體的文化遺產資源保護應用中,注重對遺產資源的保護和恢復,反對大拆大建;尊重現存的自然社會景觀,在取材、設計等方面相互協調;合理開發遺產資源,分區域、分時段開放。
借鑒遺產廊道理論構建北京長城文化帶,首先要對構建的價值意義、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資源情況做全面梳理,確認長城文化帶構建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構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價值意義。北京長城文化帶構建對長城及其周邊資源整體保護開發有重要價值。北京長城一直是歷代封建社會的軍事要塞,至今仍遺存大量的歷史文物。它彌補了歷史文字記載的不足,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北方軍事活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例如,北京長城保留著中國古代的建筑構造工藝及材料,其附屬的古村落城堡部分保存著中國古代的生活習俗和非物質文化技藝。這些有助于研究中國古代北方的文化習俗。北京長城地處西部和北部山區,是北京城鄉空間布局結構中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處的山脈是構建北京自然涵養系統的理想依托。開發較為成熟的八達嶺長城可以為北京長城其他段落的開發提供經驗,從而促進北京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北京長城作為國內外的知名地標,成為很多展會的首選,如電影發布會、音樂會等。這促進了北京長城地區的經濟發展。
構建北京長城文化帶面臨的主要問題。構建北京長城文化帶面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缺乏統一規范,管理模式不一。在規劃管理上,缺乏整體展示系統和統一的旅游規劃。北京長城多以點狀分散展示和攀巖觀光為主,使得長城深層的綜合防御體系、地域文化特色及歷史文化價值等方面難以被大眾熟知。比如明代建立的九邊重鎮中薊州鎮東、中、西三段防守系統,以及戚繼光在負責薊州軍事防務時進行的改良,這些都沒有得到整體而有效的展示。在管理模式上,有區級政府為主導的模式,如八達嶺長城;有旅游公司為主導的模式,如古北水鎮(司馬臺長城);還有大量以駐村鎮為主導的模式,如響水湖風景區。不同的模式在管理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使北京長城文化帶構建在現實中充滿著不均衡性,這直接導致北京長城“旅游極化現象”突出。以北京長城中的“名牌”——八達嶺長城為例,2016年1月至10月,最大日承載量超過10萬人次,共接待游客量超過800萬人次。相比之下,司馬臺長城、黃花城水長城等景區游客則相對較少。如此不均衡的游客分布,不利于北京長城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資源情況。北京長城文化帶的資源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遺存相對豐富,二是對資源的統計較為完整。北京長城文化帶區域涉及長城的景區有34處,其中八達嶺、慕田峪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此外,北京長城還有大量的“野長城”屬于非開放區域,但也受到了很多旅游和攝影愛好者的追捧。北京長城沿線的140多處古村落,大多發展為民俗旅游區域,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展示資源由官方進行了完整的調查,為后續的北京長城文化帶構建工作奠定了基礎。
明晰相關行動主體的權責與義務。對于北京長城文化帶的構建實踐,要發揮好政府、非政府組織、公眾三者之間的配合和協作。政府作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設計者應做好規劃和組織工作,設立相關機構進行專門管理,合理配置資源,統籌文化帶構建。非政府組織應在資源的深度挖掘、生態保護、旅游服務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積極吸納包括志愿者在內的廣大民眾的深入參與,形成文化帶共建、共享的局面。同時,北京長城文化帶要重視時間和空間的動態性、系統性。有學者在借鑒美國國家遺產廊道的動態管理模式基礎上,提出“整體觀照,區域管理”“推進公眾參與、伙伴制管理”“加強監督、監測管理”等思路1,這都有助于推進長城文化帶的構建。
精準評估——分層判別。在遺產廊道資源評估方面,有學者提出以“功能相關、空間相關、歷史相關”為準則,劃分遺產廊道的保護層次并構建其價值評價體系2?;蛘哚槍Α包c、線、面”提出不同層級的保護策略及專項措施3,從理論上有效指導相關遺產廊道的保護與管理實踐。通過對資源的探勘與匯總,形成對北京長城文化的初步認識。對已知資源進行精準評估,確定資源種類,進行分層判別,為下一步的資源深度挖掘奠定基礎。政府要合理規劃,最大限度顯示北京長城文化帶各區域的價值,從而增加整體的附加值。
資源挖掘——景觀規劃。北京占據全國長城資源的5.38%,除已開發的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居庸關等部分長城外,還有大部分未開放的“野長城”集中在欠發達的邊遠地區,這些資源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具體而言,要在前期評估和分類基礎上,設計資源挖掘流程和路線,同時結合當地城市景觀規劃進行系統選擇。北京開始了有益的探索,準備設立北京長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延慶區八達嶺長城區域作為第一批入選單位,主要分為五大類,包括世界遺產、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類。如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延慶部分)、密云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八達嶺園區等。國家公園體制作為遺產廊道的重要體現,有助于將生態、經濟、文化三方面的價值進行統合,與北京長城文化帶構建形成有機合作。
解說展示——系統設計。對于遺產廊道而言,解說系統是最后的呈現,國內不同學者對其研究的側重點和組織體系有所不同。有人從遺產的地點和內容出發,設計了包括靜態的展覽、圖片展示和動態的幻燈片放映、自我導向型設備、講解員解說和參與性活動等解說系統1。有人按照時間順序,將遺產點進行主題分類,同時進行解說系統的線索與主題提煉,形成解說系統2。除了遺產廊道的空間和時間原則,還有學者從解說主題的層次出發,借鑒美國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的經驗,構建核心解說主題、次級解說主題、解說主題和代表區域組成的解說框架,將層級解說系統分為解說框架、解說媒介、標示系統三個部分3。北京長城文化帶要有核心主題,統合各子主題,形成一個特色鮮明、規劃科學的解說框架。根據解說框架選擇相應的解說媒介,既可以使用傳統的視聽媒介,也可引入新型的VR、AR等媒介形態,拓展傳播樣態。建構具體的長城文化帶標示內容,設計相應文字、圖片、視頻等視聽材料,全方位展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歷史演變、文化內涵和民俗特色。
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遺產保護策略,遺產廊道理論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交通系統與原有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北京長城文化帶的游覽路徑按照距離遠近,大致可以分為短途的公路汽車路徑,中途的“鐵路+公路”路徑和遠途的空中路徑。依托北京作為首都的區位優勢,三條交通路徑都相對較為便利。但北京長城多處于北部、西部山區,地勢起伏不定,交通設施相對不便。應把這些“邊緣地區”納入全市交通網,打通“最后一公里”。堅持定制化思維,根據前期調研情況,合理配置相應設施的規格與數量,因地制宜建設醫療衛生、娛樂等基礎設施,避免將整個文化帶用“一刀切”思維進行布局。
(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文化遺產廊道視野下北京長城文化帶發展戰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飛,宋金平.廊道遺產:概念、理論源流與價值判斷[J].人文地理,2010,(02).
[2]肖瑋.北京長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總規初步完成[N]. 北京商報,2018-6-22.
責任編輯 / 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