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運河文化帶;" 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 G11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0-0070-03
大運河北京段是北京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大動脈,如今則是連接北京中心城與副中心的項鏈。大運河在北京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傳承保護好大運河文化帶,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一件大事、好事。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指示批示,對大運河文化的研究、弘揚、保護、傳承與利用成為新的時代命題。2019年,中央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吹響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沖鋒號角,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迎來歷史最好時期。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理應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逐漸探索出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高質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路。
做好統籌規劃,研究制定各項規范性文件。在《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中,首次提出統籌推動長城文化帶、運河文化帶、西山文化帶建設?!侗本┏鞘锌傮w規劃(2016年—2035年)》指出,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一帶”是指以大運河為骨架,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沿運河布置運河商務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地區、城市綠心3個功能節點?!侗本┏鞘锌傮w規劃實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重點任務清單(2017年—2020年)》《關于扎實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工作方案(2019年—2022年)》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專項規劃陸續出臺并實施。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核心區,通州區先后制定《通州區大運河文化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三廟一塔”景區及周邊區域規劃方案》《通州區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等。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北京形成以運河遺產點為核心、運河河道為線、保護范圍為面,點線面結合的條塊化運河保護與管理網絡,從全局角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整體發展。
加強市區聯動,完善統籌推進工作機制。北京建立完善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協調機構和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統一頂層設計基礎上,明確分工和職責,同時注重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工作聯動,形成區域、資源和政策合力。在資源統籌方面,北京率先加強北京段大運河沿線各區文化資源整合,推進央屬、市屬資源協同,強化京津冀三地對接,共同探索大運河文化協同保護、開發、管理的有效模式。在政策統籌方面,整體考慮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進一步研究完善各項專項政策。在力量統籌方面,堅持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屬地實施,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治水工程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更好發揮市場作用,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加強市區聯動的同時,積極推進部門聯動,建立健全協同的規劃實施、聯動發展、對接協調工作機制。
注重省際聯動,協同保護傳承利用行動持續深化。注重通過召開協同發展研討會、聯席會、網信推進會、展覽會等形式,推進省際協同,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如,北京市與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武清區簽訂實施了《北運河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建立跨區域合作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利益補償機制。2017年12月,北京市社科聯發起舉辦第四屆京津冀協同發展研討會,三地簽署《攜手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倡議書》。2018年以來,連續兩年舉辦京津冀非遺聯展;建立八省市社科聯“8+1”聯席會議協同機制,搭建起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共建共享合作平臺;召開八省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網信推進會,共同構建融媒體矩陣,形成運河沿線八省市網信部門、社科聯、互聯網行業組織協同工作新局面。
堅持輕重緩急、分類推進、重點突破,聚焦修繕文物、挖掘內涵、整治環境、提升品質等環節,列出任務項目清單,制定行動計劃,逐漸探索出一條有首都特色的高質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路。
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挖掘扎實推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該騰退的騰退,該保護的保護,該完善的完善。重點抓好白浮泉、萬壽寺、延慶寺、積水潭、什剎海、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閘、通州古城核心區、西海子公園、八里橋等重要文物保護和修繕。其中,玉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支塔影認通州”的燃燈佛塔主體修復、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張家灣古鎮保護等有序推進。組織專家深入研究大運河文化帶歷史文化內涵,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收集和保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更多能夠傳誦的運河故事。如,編輯出版《通州歷史文化叢書》《漕運時代——北運河治理與變遷》《北運河流域民俗文化志》《潞陽遺韻》《天地運河情》等。
運河生態環境逐漸美化提升。加快大運河沿線景觀提升和生態修復工程,增加標志性文化景觀,逐漸形成“以線串珠、以珠帶面”的發展格局。實施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什剎海周邊環境整治,打造濱水景觀。嚴控沿線建設用地,加強城市設計,促進景觀提升。采取治水、引水等方式,保護現有運河河道,逐步恢復玉帶河故道、明清通惠河、北運河故道三條古河道以及運河沿岸古碼頭。全面實施通惠河(朝陽段)、壩河(包括亮馬河)、北運河、蕭太后河等重要水系綜合治理,推進實施大運河沿線21個點位水環境監測工作。
運河特色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大運河文化是城市副中心的魂,北京始終堅持把城市副中心建設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整體而言,大運河通州段是重點。結合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推進建設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運河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推進大運河沿線標識系統建設,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地方標志性文化品牌。當前,已建成大運河森林公園、濱水慢行道等一批市民公共活動空間,文化生態空間更加優化,運河與城市、運河與市民的關系更加親密,彰顯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色。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城市,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理應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擔起“龍頭”之責,努力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亮麗名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志性品牌。
堅持文化引領,打造連通古今文化歷史文脈的“千年運河”。深入認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是推動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邏輯起點。北京以大運河北京段運河沿線地區古城古鎮、運河古道、倉儲碼頭、寺廟街巷、傳統村落等遺產保護挖掘和利用為抓手,通過系統保護運河文化遺產,提升運河文化價值,打造凝聚悠久歷史、薈萃古今文化歷史文脈的“千年運河”,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北京方案”。例如,2018年以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舉辦大運河文化展;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舉辦“北京大運河水利工程遺產展”;通州區在中國藝術產業博覽會上專門設置運河文化展區,積極推廣大運河文化,拓展與其他省市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堅持生態引領,打造連通自然生態水脈的“千年運河”。以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為龍頭,全面提升運河生態修復、涵養和環境整治水平。實施沿線污水全處理,推動河道水體生態治理,實現沿線水環境全面檢測。在大運河北京段運河沿線輻射區拓展大面積綠色空間,繼續做好通州運河文化景觀帶、大運河通州森林公園等文化產業項目,打造一批運河城市公園,加強河道水利管理,推進市政府綠心、運河生態帶建設。以塑造優美的生態環境為目標,服務市民文化休閑需要,引領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新方式,打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具有生態水脈的“千年運河”。
堅持融合引領,打造連通未來經濟動脈的“千年運河”。堅持以運河文化旅游融合開發為重點,扎實推進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擦亮大運河北京段旅游品牌,使之成為全球旅行者廣泛認可和體驗中國文化、生活方式的首選目的地,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在保護文化遺產基礎上,重點發展文創產業,評選認定首批30家文創園區。在城市綠心布局建設國際一流的劇院、博物館、圖書館。發展文旅產業,打造張家灣漕運古鎮、西集生態休閑小鎮、臺湖演藝小鎮、環球主題公園、宋莊原創文化藝術區。積極創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區”國家5A級景區。吸引各類文創產業入駐運河兩岸,堅決淘汰和杜絕各類不符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定位的產業。努力打造白天繁榮、夜晚繁華的具有經濟動脈的“千年運河”。
堅持協同引領,打造連通世界發展主脈的“千年運河”。堅持世界視野、國際標準、21世紀眼光,以世界運河文化交流傳播為平臺,不斷擴大國際運河城市互動交流合作和北京城市影響力,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主動對接京津冀、雄安新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創新體制機制、政策體系、發展模式,使之成為新時代協同發展的新載體,進一步講好“北京故事”,打造推動時代進步、具有連通世界發展主脈的“千年運河”。
[參考文獻]
[1]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J]. 11GJ20/ZK-2019-000074.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