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紋樣的發展隨著中華大地幾千年來的發展史一脈相傳。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延展,與人們的生活也日趨密切。本文基于中國工藝美術及其紋樣的發展這一整體框架下,以中國傳統紋樣的特點為出發點,淺析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以中國傳統紋樣進行研究,分析某幾個時期紋樣的內涵與應用,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視覺傳達設計想要把一種信息通過審美的形式傳遞給大眾,就必須運用裝飾,裝飾離不開圖形,離不開紋樣,從古至今的紋樣文化,值得設計師們繼承并且發揚光大。
關鍵詞:中國傳統紋樣;視覺傳達設計;裝飾圖案;工藝美術
一、魚紋裝飾紋樣應用
原始社會時期半坡彩陶裝飾紋樣中,魚紋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魚紋分為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類,單體魚紋由一條魚紋樣組成的圖案,形態有多種。復體魚紋是以上下兩條魚組成一組圖案。魚紋圖案來源于自然,魚的整體形象的刻畫根據魚的原型刻畫出來。晚期的半坡彩陶魚紋,形象已經簡化,最后變成為簡單的幾何體。形象雖然簡化但是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卻絲毫沒有退減。半坡魚紋的一些表現手法,在視覺的表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簡化的處理方法進一步突出形象的主要特征,使得所表達的形象更加典型、簡潔。視覺中的許多LOGO就是采用這種簡化的方法,簡單直觀地表達出主體的含義。中國國際航空的標志引用了“鳳凰”。鳳凰是中國經典的傳統紋樣,用鳳凰作為中航的航徽主要是運用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把鳳凰簡潔化,使得一目了然,所呈現的效果和寓意使人印象深刻。
二、馬家窯裝飾紋樣應用
馬家窯文化彩陶制作精細,裝飾也十分豐富。馬家窯文化彩陶的裝飾紋樣以幾何紋樣為主,裝飾布局滿,利用幾何紋樣處理。有的器物的口部到頸部是以整齊的線條依次從上到下排列開來,而到了腹部則是采用網格和一些圓形的幾何形狀進行裝飾,到了器物的下部,排列整齊的線條變成了波浪狀的形狀,產生強烈的律動感。一個器物的裝飾運用了幾何、重復、漸變等手法處理。有裝飾采用螺旋紋進行裝飾,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產生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這種視覺應用在多個角度觀察下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這種裝飾手法在一些包裝的設計中應用較多,目的是為了沖擊視覺感受,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夠脫穎而出,這就是設計促進消費。通過圓點網紋彩陶壺上的裝飾紋樣了解反復法,把某一紋樣,可以是整體的紋樣,也可以是部分的紋樣重復排列組合,使圖案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在平時視覺的表達中,一要注意量的比重關系,二要注意感覺上的輕重關系,三是注意位置的變化關系。此外還有圓點、條紋、網紋、菱形格紋等形式。這些原始時期所出現的一些裝飾紋樣和裝飾方法,在當今的視覺設計表達中仍然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三、饕餮裝飾紋樣應用
商周時期出現的勞動工具以及裝飾紋樣多用于宗教,禮節。因此這時期的圖案紋樣主要以青銅紋飾為主要代表,有饕餮紋、夔紋和云雷紋等。這些裝飾紋樣應用到青銅器上顯得莊重、威嚴。饕餮紋和夔龍紋都采用了對稱的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使得所表達出來的效果具有均衡、協調性,使人看起來舒服。說到對稱平衡,自然界在這一點上做的是淋漓盡致。例如雪花、一些植物的葉子、昆蟲的翅膀等,人們向自然界學習,才創作出優美的紋樣。對稱表現手法在視覺設計中是常見的表現手法。中國銀行的標志采用了對稱的手法,因為本來漢字‘中’字就是對稱的格式,表現穩重。很多設計跟饕餮紋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廣東男籃的球隊采用獸面作為一種標志和裝飾,能夠很好地烘托出一種不言敗的威嚴氣勢。
四、云氣裝飾紋樣應用
戰國秦漢時期受儒學的影響,漢代的云氣紋具有儒學禮儀之風。漢代云氣紋線條精煉整齊。這種裝飾紋樣的表現手法在圖案整體的構圖中起到分割畫面的作用。在舒卷起伏的云氣紋之間布置穿插各種元素,起穿引作用。在一些視覺的設計中,利用線條的表現,能夠很好地劃分出元素的層次,同時還不失美感。云氣紋樣重復的表現手法,與色彩的搭配使用,在整體畫面感上起到了關鍵的裝飾效果。我們眾所周知的祥云紋樣,典型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很多裝飾應用上這些祥云紋樣,都會提升層次。它可與多種處理手法相結合呈現出不同的美感,它可以做主體,做邊框,做裝飾。北京奧運會火炬上的裝飾圖案采用祥云應用得恰到好處。
五、傳統紋樣與視覺傳達的聯系
我國的傳統紋樣從無到有,發展了幾千年沿用至今,已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珍寶,它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從中我們能學到的東西太多,須認真地學習和探究其中的內涵。一方面可以研究其紋樣圖案的構成和表現手法,前人們在自然中獲得啟迪并加以改造創新,這就是我們很好的借鑒學習。另一方面學習傳統紋樣中的色彩搭配,為什么能夠流傳至今,不單單是因為獨特的圖案,色彩的運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前人們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對傳統紋樣創作的理念進行思考和挖掘。多去觀察,多去思考,多去創新,設計如此,生活亦如此。中國傳統紋樣歷經滄桑而不息,需要一代代的人傳承、弘揚和守護。
參考文獻:
[1]徐思民.中國工藝美術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
[2]李娜.中國傳統紋樣與現代裝飾藝術設計[J].2011(01).
[3]辛藝華.圖形語言分析[J].2017(02).
[4]張建輝.圖案設計[J].2013(12).
作者簡介:李芝霖(1995年8月18日),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生,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視覺傳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