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人篆刻自明末興盛以來,便成為文人爭相亮相的又一個重要區域,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初年,它的呈現依然是藏在書齋之內為文人案頭秘玩的把件,雖時有印譜流傳,但傳播能力有限。直到篆刻展覽的出現,大廳高屋取代了書齋雅室。由于篆刻在當代的生存背景不一樣,篆刻作品無論在尺幅上、視覺趣味上還是表達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展廳中篆刻作品從風格到尺寸以及形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形成篆刻之上的展廳效應。
關鍵詞:篆刻展覽;展廳效應;印屏;邊款
一、篆刻展覽作品的呈現
(一)印屏的呈現
“文革”前,幾乎沒有單純的篆刻展覽,篆刻作品只是作為附屬部分懸掛于書法展覽之末。現在的篆刻展覽種類繁多,包括國際性的、全國性的、省、市級的等等。而印屏是篆刻作品在展廳中展示的方式,是投稿的最終效果。印屏的設計制作要與篆刻作品緊密相連,好的印屏設計則是能表達出作者的審美觀念和創作感想,對紙質的選取與印章風格和書法題款以及邊款的風格的整體搭配極為考究。正如李剛田先生所言:“印屏的設計制作略同于書法作品的裝裱,裝裱也必須與作品相適應與協調,書畫裝裱不但要求有技術含量,而且提出了美學意義上的要求”。
(二)邊款的開創性
“邊款藝術是在唐宋官印、私印印背文字的直接誘發下,間接地吸收了繪畫題記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的營養,并通過文人的積極參與發生、發展起來的”。邊款藝術的出現,大大豐富了篆刻的形式美。篆刻展覽對邊款的開創性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早期篆刻展覽作品集中,印章邊款總體來說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多樣,隨著篆刻展覽的興盛,當代篆刻家對邊款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形式上融入書法石刻、鼎銘、古錢幣、摩崖、造像記等風格,或高古,或雄渾,或俊秀,刀法靈活多姿且爽利,字間排布頓挫自然,整體章法一氣呵成。總體來說邊款的藝術表現力越來越強。
日益興盛的篆刻展覽發展至今,對篆刻家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代篆刻家對邊款的挖掘逐漸深入,從無款、窮款到長款,從單一的切丁法到篆、隸、草、楷、行諸體,書體日益豐富,標示著篆刻家們為此傾入極大的熱情,圖畫和文字相結合,銘文與紋飾的相結合都慢慢趨于成熟,邊款的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這是篆刻界一大盛事。
二、篆刻展覽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在展廳觀看一方篆刻作品的時間不會很長,而在書齋里,我們可以反復觀看。但是展覽有時間限制,展覽一段時間后會撤展。在評稿時,評委老師可能是在一天時間里把成千上萬的征稿篆刻作品評完,所以展廳評審的即時效應、當場的視覺美感尤為重要!所以篆刻作品的完整度要高,且局部要精彩。故在制作印屏時,必須綜合多方面因素考量。篆刻展覽引發的新要求是視覺沖擊上的要求,篆刻作品想要在展廳里展示最大的美學價值,篆刻作品從風格到尺寸以及形式都在發生變化,篆刻展覽作品有時會呈現出往兩個極端的發展方向:工到極致與放到極致。現代展覽催生了兩件事:極其狂放的大寫意與極其工穩的元朱文,因為有些風格已經很難成為我們今天篆刻的主流。
三、余論
篆刻展覽日益興盛,篆刻家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篆刻家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所以對每個參賽者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對參賽篆刻作品的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表現在篆刻正文創作,邊款的開創性,書法的水平,印屏的設計,是全方位的考驗一個篆刻家的綜合素質。所以篆刻展覽對當代篆刻家的篆刻創作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推動著當代篆刻家不斷思索,不斷探尋,不斷在吸取經典的同時推陳出新。篆刻展覽對篆刻的普及、宣傳、提高起了很大正面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大眾對篆刻藝術的認識,對篆刻藝術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篆刻展覽對篆刻家無論是在技法還是在觀念上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促進,關注當代篆刻創作的現狀,有利于我們篆刻的學習和把握創作的方向,也有利于自己創作風格的形成。
展廳效應給篆刻創作也帶來了一定弊端,因為評審的即時效應、沖擊效應一旦進入了展覽,就會形成示范效應,成為全國篆刻愛好者努力的風向標。這種審美會導致參賽者產生模仿心理,導致篆刻作品風格的嚴重趨同,很容易造成人們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態。我們應該把當代的創作和古代的經典相結合,從而透析當代篆刻創作的品位、氣息與風韻,展望當代篆刻的背景、發展與趨向。
參考文獻:
[1]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M].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
月版.
[2]陳大中.當代書法創作模式與流派研究[M].榮寶齋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
[3]李剛田,馬士達主編.篆刻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8月版.
[4]韓天衡,張煒羽著.中國篆刻流派創新史[M].上海書畫出版
社,2001年8月版.
[5]黃惇編.中國印論類編[M].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6]李剛田.技法與形式.月雅書畫中國網.
[7]丁正.印章邊款源流略論[J].佛山大學學報,1995(03):
100-106.
作者簡介:廖文奇(1992-),男,漢族,湖南郴州市人,學生,碩士在讀,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專業,研究方向為中國篆刻藝術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