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驗式景觀設計中巧妙地融進地域文化元素,以提高體驗式景觀的價值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本文從景觀設計五大元素地形、建筑、水景、植物以及景觀小品五個方面闡述了將荊楚圖案元素與景觀設計有機結合,以期在全方位提高人們的參與程度的同時,兼顧景觀設計的初衷,弘揚地域文化,最終達到良好的體驗效果。
關鍵詞:荊楚文化;圖案元素;體驗式景觀
現代經濟背景下,“體驗”一詞并不陌生,體驗模式下的產物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體驗式景觀設計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設計者重視。特別在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提出堅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當前形勢下,將傳統的地域文化元素與體驗式景觀設計相結合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早在西方哲學中,被譽為“守護身體的圣徒”梅洛·龐蒂在所研究的現象學中,其的主要目標是恢復我們與“事物本身”之間的健全接觸,恢復“我們對世界的實際體驗”,就像他們“首先被給予我們”的那樣。20世紀60年代末,加拿大的作曲家雷蒙德·莫里·謝弗提出利用聲音來構成景觀,早期的現代主義景觀設計師約翰·o·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中指出\"我們要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某個東西,而是一種體驗。\",在其影響下,國外的景觀設計師們,利用科技手段、強調人的實際參與性,將具體設施作為景觀的載體,以實現人與景觀的互動。
在中國體驗式景觀設計其實很早就出現,例如蘇州拙政園中的聽雨軒,利用自然雨水與植物間的碰撞所發出的聲音,喚起人們對詩情意境的記憶與想象。此外,還通過選用帶有氣味的植物來吸引人前去觀賞,或通過植物不同的搭配所形成的景象來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這一利用感官與人互動的造景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當下國內大多數景觀作品中,在建造對感覺體驗與回味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具有游戲性質的裝置作為景觀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了增強人在景觀中的參與度,例如南京藝術學院用不銹鋼飾面板,將兩朵花的形態融合其中,再通過參數化建造生成“雙蕊”形態(如圖1)。但在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理念的影響下,實際上的體驗互動還做得不夠,形式上比較單一,且忽視了對于地域文化的反映,這也是當下國內體驗式景觀設計所存在的普遍問題。因此,本文從地域文化入手,探究如何將湖北地區的荊楚地域文化與體驗式景觀設計相融合。
一、荊楚文化元素與圖案元素
(一)荊楚文化元素的概述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區內人們的生活習性、精神信仰、建筑環境等整體反映出來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形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逐漸強大稱霸四方,占領了今河南、四川、貴州等部分地區,當時楚國涉獵范圍廣,也就孕育出了楚文化中湘楚、巴楚等多種不同的楚文化形式。荊楚文化是興起于江漢流域的一種地域文化,也是楚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荊楚文化的特征表現在色彩、造型、裝飾等多個方面,這些元素主要是從楚人遺留的器皿、服飾、繪畫、建筑等生活事物上提煉而來,其中圖案的裝飾、色彩的應用以及文化符號“鳳”至今被世人所銘記。
(二)豐富的圖案元素
圖案是荊楚文化發展的見證者,楚國的興衰、楚人審美的變化都能從豐富的圖案上反映出來。圖案包括了紋樣和繪畫,紋樣是指用于裝飾器物表面的花紋,大量地出現在器皿、服飾織物上。荊楚文化的裝飾紋樣主要以由各種直線、曲線等構成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紋樣為主,云紋、菱形紋、雷紋、渦紋、三角紋、圓點紋、弦紋等是基本的圖形紋樣,在各種生活器皿中,楚人常將幾何紋樣通過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或是更多不同的組合、疊加等手法拼接出新的紋飾,如青銅器上的橢圓斑點紋、圓渦紋,漆器上的卷形云紋、獸面紋以及服飾織物上的E型菱紋、勾連雷紋等均是由基礎紋樣演變而來。繪畫則是主要用于記錄生活或各類事件,在繪畫中,把抽象的人物、動物圖形與不同的幾何紋樣相結合,在墻壁、帛書、漆器上刻繪出楚人的生活場景。
二、圖案元素在體驗式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所謂體驗式景觀設計即使景觀設計具有體驗性。一般是指除了考慮人類最本質的感官感受(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之外的,獨立存在著的一種包括直覺、回憶、想象、猜測等心理感受的體驗過程。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感受衍生出多感官體驗式景觀,基于五感體驗后所給人帶來的身體感受的過程,發現了互動式體驗景觀的價值,互動體驗式景觀、多感觀體驗式景觀同屬于體驗式景觀,其最終落腳點仍是景觀設計。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主要有五大要素,包括了地形、建筑、植物、水景、景觀小品。不同要素中圖案元素的表現方式不同。
(一)荊楚文化圖案與自然地形的有機結合
地形是景觀設計的載體,所有景觀元素都是以地形為依托,大范圍的地形地貌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在體驗式景觀設計中主要通過臺階、擋土墻、微地形三種途徑來改善大范圍地形的不足。對荊楚文化圖案進行簡化衍生是完善三種設計的前提,圖案元素與臺階的結合,主要通過對臺階形式、樣式上的雕刻處理或變形,結合音樂節奏和燈光的變化。在視覺、聽覺以及觸覺上與參與者進行互動,使身體實際體驗設計中的樂趣。擋土墻相比較于臺階在視覺上更容易被吸引,墻體一般有硬質材料加固和植物栽植加固兩種處理方式,硬質材料可以運用所提取的圖案元素,通過鏤空、浮雕的手法,在擋土墻上做形式的變化,且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添加顏色變化,激發人的好奇心,并予以視覺上的享受。植物栽植加固,可以是依靠對植物的修剪造型成荊楚圖案式樣,也可以是直接栽植成荊楚圖案。此外,從地形的平面出發,選取荊楚文化中的圖案元素,精簡提煉后作為平面布局的依據,或是在微地形與道路相接處進行細節上處理,讓人置身于荊楚文化的圖案中。
(二)建筑立面上的荊楚文化圖案設計
建筑景觀是景觀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是城市風貌的主體。建筑體量大能快速奪人眼球,除了建筑外形上運用楚文化圖案元素外,建筑外立面對于城市而言,也如同城市的一張名片,把握好建筑外立面的設計能更好地宣傳地域文化。在荊楚器具上截取一部分,對復雜圖案元素進行抽象提煉,與建筑外立面裝飾相結合,不止針對單獨一棟建筑,可以是一個片區中所有的建筑,賦予上荊楚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白天是歷史長卷的閱覽,夜晚配上燈光,與建筑周邊的人群數量相呼應,根據人流量的大小選擇性的展現故事內容,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城市景觀中。建筑風格上可采用荊楚派建筑的風格,現下建筑布局已經定型,改變起來難度大,但造型上還能運用水平方向的層層屋檐,以增強整體的文化氛圍。如武昌火車站,直接運用荊楚建筑的外部形式語言,通過大坡式屋頂、寬屋檐、黑瓦、紅墻柱等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來營造和傳承荊楚文化。
(三)荊楚文化圖案元素與植物栽植
植物造型是吸引視線的一種直觀方式,常用于大型活動或有紀念意義的節假日,將其普遍化,能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增添力量。荊楚文化中圖案元素主要以幾何紋樣為主,將幾何紋樣運用于景觀設計中且具有體驗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將植物修剪成荊楚文化特色的幾何紋樣,并進行排列組合,平面上形成迷宮的圖形樣式,放置于廣場中心或角落,可通過不同樹種來區分道路,一方面具有科普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人們的參與性;(2)以具有荊楚特色圖案的植物墻,替換掉堅硬的鐵欄桿;(3)將圖案運用于道路綠化帶,改變宣傳文化的同時美化環境。
(四)荊楚文化圖案巧妙植入景觀小品中
景觀小品中裝置藝術的融入也是能增強體驗性的一種渠道,裝置可看作是景觀構筑物的一種,將裝置加入一些游戲元素,如:捷克著名的Pecka游戲景觀裝置,用貼近自然的木材,拼裝出各種動物形態的游戲裝置,有效地增強了裝置本身的參與感與互動性,但感官感受比較單一,可考慮加入感應燈光或聲音的元素,利用光與影的互補關系,強化五感體驗。
三、結論
體驗式景觀設計由于它良好的交流性激發了人們強烈的參與感,成為當代景觀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但當前體驗式景觀設計理論研究不系統、感官體驗單一、互動性不強以及文化氛圍淡薄是不爭的事實,想要將生活在“低頭”社會的人們從虛擬世界中拉出,并體驗真實世界,還需要進一步增強景觀的五感感受和互動性,本文針對以上問題做了一些大膽的設想,將古老的圖案元素與植物、地形、現代建筑相融合,通過結合聲音、光影,再加入游戲環節的方式,希望能夠對解決上述體驗式景觀設計中存在問題有所幫助,也對研究體驗式景觀設計的學者或設計者們一些啟事。
參考文獻:
[1]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程相占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劉偉.城市居住區體驗式景觀建設初探[J].河南科技,2013
(09):137.
[3]約翰·O·西蒙茲,巴里·W·斯塔克著.朱強,俞孔堅.王志
芳譯.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鄧衛斌,李青.楚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設計
2016(05):102-103.
[5]肖巍.荊楚文化元素在商業空間裝飾設計應用研究[J].現代
裝飾理論,2016(09):187.
[6]楊焰,林上海.互動體驗式景觀設計策略探討[J].黑龍江農
業科學,2018(07):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