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節是我國人民合家團圓、吉祥喜慶的日子。自古以來,年節都是民間風俗古老的象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年節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樣,形式各有千秋,不僅體現了我國傳統風俗的古老文化和悠久的歷史,還反映出族人們喜慶豐收的美好愿望。本文以中國傳統年節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為探討,以歷史信仰,民間神話,文人詩詞三個方面來闡述中國傳統的年節文化。
關鍵詞:傳統年節;歷史信仰;文化內涵
引言
年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特有的自然環境、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展并傳承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相輔相成。
一、中國傳統年節與信仰
年節的起源與遠古時期的信仰、天文歷法、道德風尚息息相關,許多節日大多數都以古代時候的拜祖先恩德、謝天地萬物之神靈和古人選擇的吉時祭祀活動相互形成的,許多民間風俗文化都曾進入過國家“祀典”。最早形成的民間風俗文化反映的是古時候人們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精神。在民俗文化的發展歷史中有許多傳說,例如“歷史人物”“避邪避災”來磨滅風俗的真正起源,據實際調查結果有些風俗文化節日的起源遠遠早于這些“傳說”,是后來人們經過遐想建構描繪出來的。早在先秦時期,一年中劃分二十四個節氣,這些節氣為民間風俗文化節日提供了前提條件,民間風俗節日也與這些節氣息息相關。現存文獻《尚書》《夏小正》等書對民間風俗節日有相關的文化的記載。漢代時期,大多數的民間風俗群眾基礎已經非常廣泛了,這些民間文化發展到唐代,從原始的品德嚴肅風尚的氣氛中逐漸衍化成娛樂禮儀型。從唐代以后,民間風俗節日變得多姿多彩,民間風俗文化也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在許多古典秘籍中都有年節風俗的記載。
春節在民間風俗中具有最古老、最隆重性的體現,是農歷正月初一,又稱陰歷年,俗稱“過年”?!按汗潯币辉~的出現,最初的意思不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過年”,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節,懸長繩于高木,士女服,坐立其上,推引止,名秋千”,這里的“春節”指的是“清明節”,南朝梁元帝蕭絳寫的《春詩》中記載“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這句的“春節”指的是春季,在《后漢書·楊震列傳》稱“春節未雨,百僚焦心”這里的“春節”指的是春天的意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版的書籍《富平縣志》中寫到“春節,元日黎明時,家沒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塋中,然后拜父母,見兄長,曰賀年?!笔悄壳八姷淖钤绶Q夏歷年節為春節的史料記載。[1]辛亥革命以后,“春節”作為新年節日的稱呼廣泛流傳起來,用“年”這一字表現我們現在“春節”的文化內涵。
春節在傳統文化指的是農歷新年,名稱大年、新年、新歲,人們口頭上的稱呼有過年、度歲、慶新歲等。年節起源于夏商時期的歲首,在夏商時期產生的夏歷是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整月,一年有十二個月,以月亮看不見那天稱為月首,以冬至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稱為年。設閏月調陰陽年,以正月子時為歲首,代表新一年的開始。過年期間要進行前一年的豐收慶祝和即將到來新一年的美好向往的祈禱,于是年節并產生了一系列的祭神祭祖、祈禱、慶祝等民間風俗活動。清代道光間蘇州文士顧祿的著作《清嘉錄》還記載了“農人歲朝晨起看風云,以人田事。”“自歲朝至十二日,以瓶汲水,稱其輕重,以上歲中水旱。”等看風云,稱水,占卜一年年景的神秘氣象的活動。[2]古人常用的時間概念是“歲”“祀”,后來才用的“年”。
二、中國傳統年節與神話故事
年節風俗活動歷經南北朝而逐漸豐富到唐宋朝而快速發展,在到清代很多民間風俗活動文化已經非常接近于現代民間風俗文化。新中國成立前期,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正式把農歷新年定為“春節”,現代人稱“春節”為年。
關于年的叫法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這樣的童話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叫“年”,頭長觸角非常兇猛,“年”長年深居山林海底,每到除夕爬到岸上,傷害百姓和吞食牲畜。因此人們為了躲避“年”的傷害,每到除夕這一天,村寨的人們扶老攜幼的逃亡深山中以此來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村民正在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村民們封窗鎖門、牽牛趕羊,沒有人理會乞討老人,這時村東頭有一位老婆婆給了乞討老人一些食物,勸他上山躲避“年”獸,乞討老人卻說道在婆婆家待一夜,定把“年”獸攆走。婆婆勸說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年”闖進村,發現村里氣氛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澳辍鲍F怪叫了一聲,后來怒視片刻隨后狂叫著撲上去,這時院內傳來碰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再也不敢往前湊了。這時,婆婆家大門打開,院內身披紅袍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落荒而逃。第二天正月初一,村民們避難回來,見村里安然無恙,這時婆婆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見家門貼著大紅紙,院里有未燃盡的竹子“啪啪”作響,屋內幾根紅蠟燭發著余光…,原來“年”獸最怕火光、紅色和炸響的東西。趕走了年獸的鄉親們為了慶賀吉祥的來臨,都換上新衣新帽,到親友家問好道喜,這樣的事件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人們都知道了驅走“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對聯,放煙花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初一,一大早走親串友相互道喜問好,這種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為我國民間風俗文化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3]
中國傳統與我國民間神話傳說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關于“年”的傳說在我國民間也尤為豐富,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傊?,關于年節的神話故事多數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聰明、機智、善良、無私的品格。千百年來,文人們將這些傳統故事寫進詩文、編入戲劇、撰成小說,有些被收入佛經經典,在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深。[4]現如今過年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及向往和平的夙愿。
三、中國傳統年節與文人詩詞
我國詩詞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凝結著代代人寶貴的生活體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其中,以年節為題材的詩詞多的數不勝數。詩人們在年節抒發自己的情感,記載年節的情景。這里列舉幾篇傳誦的名人詩詞,加以介紹。
(一)描繪關于年節的文人詩詞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元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新年的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充滿著春節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和歡快的氣氛。
(二)孔尚任寫的《甲午元旦》這首詩中也別有風情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崔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孔尚任在六十六歲時寫的這首《甲午元旦》,前四句寫過除夕的圍爐守歲,飲酒宵夜,暗示舊年已去,新年已到的景象。后四句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和拜新年。字里行里都躍動著一顆赤誠的童心,表達出恬靜的心情和愉悅。
(三)明代詩人葉颙《己酉新正》形象地描繪出元夕之夜熱鬧歡快的場面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這是一首寫喜慶春節的五言律詩。前四句分別從氣候角度描繪無風無霜,春意盎然,春節期間祥和的氣氛。在日歷上又翻開嶄新的一頁,新年代替了舊年。后四句從植物的角度描繪梅花、柳樹展現的春景,突顯冬天的松樹有了老態。在這喜慶的日子里,人們暢飲屠蘇酒,迎接春節的來臨,歡聲笑語響徹了云霄,全詩意境優美耐人尋味。
四、結語
中國傳統年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世代的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并且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遠的民族性。本文通過歷史信仰,民間神話,文人詩詞三個方面來揭示年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年節與其信仰、物候節氣、天文歷法和道德風尚等內容息息相關。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年節不僅與人民生活融洽還有著許多的故事傳說,歷史,神話,詩詞,它們都是年節的生活文化內容。中國傳統年節文化凝聚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寄托了對來年的祝福與希望。
參考文獻:
[1]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12.
[2]顧祿.清嘉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8:42.
[3]白楊.中國年節傳說與信仰習俗新探[J].湖北民族學院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42-45.
[4]張春山.中國年節與中國傳統文化[J].運城高專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97(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