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音樂美學的角度思考《涼山朵洛河》的音樂表演中體現的美學問題,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希望對音樂工作者的創作和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涼山朵洛河》;音樂美學;音樂表演
一、音樂表演的視聽感受
《涼山朵洛河》從譜寫在樂譜上到用表演將它轉化為音響,聽者再從音響和表演中獲得審美體驗,這部作品的成功,其音樂表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視聽感受如下:
(一)音樂表演的審美性
從整場的舞臺燈光等布局的情況看,全場第一幕僅留一束素白的追光,彝族男孩挺立在舞臺右前方開始一段彝語獨白,神秘肅穆的氣氛儼然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畫面再現了古老的彝族人民祈禱時的場景,也同樣再現了同學們對彝族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而后出現的“持傘彝族女孩”“彝族男女深情對望”等情節把彝族男男女女們善良、淳樸、真誠的性格刻畫得真實感人。通過同學們的表演把彝族的音樂切切實實的沁入到聽眾的心靈深處,這也切切實實地將音樂表演的作用——使音樂感染觀眾,使人們在音樂的熏陶下心地變得更高尚、更純潔,使人們感到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這一作用充分的得到體現。《涼山朵洛河》中各位表演者將自己的審美感受以及表演融為一體,他們最直接的觸摸音樂,在審美之上進行表演。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觀眾的內心也不斷地被音樂所占據,千年傳統音樂,彝族的音樂文化浸滿人們的內心,為觀眾們帶來了愉悅的審美感受。
(二)音樂表演的創新性
在欣賞《涼山朵洛河》時,筆者能感受到的一個最直接的創新點就是改編。近年來,彝族被漢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彝族音樂的民族特征逐漸模糊,即使是現代的彝族年輕人也很少傳唱彝族歌曲了。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彝族音樂,同學們對作品的原作者(“山鷹組合”和其徒弟“沙瑪詩薇”)和彝族音樂文化做了大量的功課,最終所呈現出來的作品既尊重原作特定的音樂風格,和思想內涵,又根據現實的美學風格和自身的藝術修養融入當代人的理解,做到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拿《涼山謠》和《蛻化》這兩個作品來說,二者的作者都是彝族人,所唱內容也都是歌唱彝族風光,意在表達對自己民族的熱愛,那么二者之間的結合就是有可能的。同時,同學們也注意到,這兩首作品的伴奏都很長而歌詞卻只有寥寥幾句,音樂中有大段的間奏可以拿來“做文章”,因此同學們不僅將兩首歌曲串聯在了一起,還在間奏出加入了‘彝語’、‘彝族山歌’等元素,再加上民族服裝和舞蹈,彝族風味就更濃了。
(三)音樂表演的專業性
一個好的音樂表演是創作者、表演者的自身文化修養和知識技能的最好體現。筆者了解到盧莉老師作為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排練課教師曾多次獲得舞蹈比賽一等獎,發表了若干篇優秀論文,還指導學生在各大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在參與演出的同學中,擔任主唱的黎真吾于2018 年10月7日,獲得《中國好聲音2018》總決賽亞軍;楊曉宇、劉純曾在該比賽中獲得成都賽區前十強的好成績,這些同學極具演唱實力,他們的傾情表演也保證了作品的質量。演唱‘彝族山歌’的盧夢雨和其余三位同學均是土生土長的彝族人,他們的獨特唱腔和民族情感為作品帶來了濃郁的彝族風味。該作品歷時半年,在優秀教師的指導、同學們良好的演唱技術和深切的情感之下最終搬上舞臺。在節目的最后,音樂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就是聽眾給予表演者的反饋信息,也是對表演者的專業實力和這個作品的認同與肯定。
二、啟示
《涼山朵洛河》從指導教師到眾多優秀學生進行表演,這是一個優秀教學成果的展示。筆者作為一名藝術碩士,在此作品中所得到的啟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文化自信體現在音樂上就是要挖掘民族音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若只是保存其固有的形態而不加以修飾也很難使其生存下去,因此二度創作是解決這個問題極好的方法。
第二、音樂表演也是一次次的體驗過程,表演者需要不斷的練習,鑄就出扎實的專業實力,最終才能在正式演出中呈現出高水平的表演。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一次優秀的表演背后都是千百次的磨煉。
第三、音樂表演應為崇高的目的服務。音樂工作者們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應當多思考作品的質量而不能一味迎合市場,努力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藝術品。
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和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當下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元素之間相互交流與碰撞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二者如何更好地結合以及如何提高的問題需要所有音樂工作者不斷思考論證。《涼山朵洛河》僅是一次富有新意的嘗試,相信民族流行音樂在這種積極的探索和不斷的實踐中會發展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2]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周冰怡(1995.7.7),女,四川巴中人,四川師范大學2018級在讀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