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走訪烏蘭牧騎的方式,調查蒙古長調在烏蘭牧騎的現狀。結果表明:蒙古長調在烏蘭牧騎是傳統的保留節目;退休的老一輩演員對蒙古長調的了解較多,并且會演唱的曲目也較多;年輕演員會唱的很少,而且對蒙古長調的了解也很少;演唱蒙古長調一般是在重要的場合,平時不多唱;蒙古長調這種古老的演唱藝術在烏蘭牧騎這個團體中面臨“失傳”的危機,本文也探求和尋找保護蒙古長調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蒙古長調;烏蘭牧騎;阿拉善右旗;草原文化
蒙古長調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日常的演出活動中頗受觀眾的歡迎,人們對蒙古長調這種少見的演唱形式很感興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蒙古長調在該團體的日常演出中演出頻率很低,有時甚至在5場演出中只有一臺節目有蒙古長調的演出。
一、蒙古長調的日常現狀
一是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的所有隊員中,蒙古族演員占多數,在這些蒙古族演員中,年輕的蒙古族演員又占多數。在這些年輕的蒙古族演員中,會演唱蒙古長調的演員很少,即使會唱,也不精通,而且他們對蒙古長調的了解也很少。會唱蒙古長調的、精通的,并且對蒙古長調有一定了解的都是年齡較大的蒙古族演員,通常他們會演唱蒙古長調的曲目較多,最多的能唱73首。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蒙古長調在演出者的年齡段上有斷層,年輕的演員作為這個團體的主力軍,在蒙古長調這個節目上不能勝任,重擔主要都壓在年齡較大的演員身上,但是由于年齡較大的演員身體狀況的原因,使得蒙古長調在烏蘭牧騎日常的演出中演出頻率低,這是造成其演出頻率低的主要原因。
二是造成蒙古長調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日常演出中演出頻率低的第二個原因就是該團體自身的原因。該團體在日常演出中,節目以舞蹈為重,聲樂和器樂節目穿插其中,聲樂節目又以民歌為主,蒙古長調很少涉及到。該團體沒有重視蒙古長調的演出,給蒙古長調這個節目的經費比較少,由于經費少,使得蒙古長調這個節目沒有物質保障,演出服陳舊,沒有伴奏帶,演員無心演出,節目質量不好,給演出帶來很大的困難,這些原因造成蒙古長調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的日常演出中演出頻率低。
三是造成蒙古長調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日常演出中演出頻率低的第三個原因是該團體演員自身的原因。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中,從事蒙古長調的演員人數少,演員年齡偏大,并且這些年齡大的演員不愿意向年輕演員傳授蒙古長調的唱法,致使蒙古長調在演員的年齡段上形成斷層,而且年輕演員也不喜歡蒙古長調這種演唱形式,這些原因也是造成蒙古長調演出頻率低的原因之一。
四是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的聲樂演員中,延長蒙古長調的演員都是從蒙古人民共和國遷居過來的蒙古族擔任,阿拉善右旗本地的蒙古族演員無法勝任蒙古長調這個節目,而且那些遷居過來的蒙古族演員不愿意把蒙古長調的唱法傳授給阿拉善右旗本地的蒙古族演員,這也是造成蒙古長調在阿拉善右旗烏蘭牧騎日常演出中演出頻率低的原因。這樣的做法,不但造成蒙古長調演出頻率低,而且會使蒙古長調隨著那些會唱蒙古長調的演員的老去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二、蒙古長調的發展與傳承
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樂,是離自然界最近的一種音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物,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傾聽一曲蒙古長調民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這種藝術境界,被許多音樂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這種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的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審美價值。首先,我們應當不要再繼續破壞已經為數不多的、屬于蒙古長調的自然“載體”,也就是大草原,讓我們還有更多的機會聽到蒙古長調在它的自然“載體”上的歌聲,而不是在旅游區、晚會和媒體上聽到。其次,烏蘭牧騎作為蒙古長調的社會“載體”,應當重視蒙古長調的演出,只有演出的頻率高了,才能引起更多的人對蒙古長調的認識和了解,還應當鼓勵年輕演員積極主動跟年齡大的演員學習蒙古長調的唱法,年齡大的演員也應該轉變觀念,把自己所掌握的關于蒙古長調的唱法和知識傳授給年輕演員,不要使蒙古長調在年齡段上有斷層,讓更多年輕的演員去繼承和發展蒙古長調這種古老的民間演唱藝術,不要讓蒙古長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淡出人們的記憶。第三,我們應當利用現代技術傳播蒙古長調,將蒙古長調的唱法以及知識出書;請演唱蒙古長調歌曲的演員開辦學習班,將蒙古長調的唱法以及知識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繼續繼承與發揚蒙古長調這種古老的演唱藝術。
參考文獻:
[1]中國學術期刊網.
[2]烏蘭杰.內蒙古音樂史[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5.
[3]《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旗志》第2頁.
[4]烏蘭杰.內蒙古音樂史[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337.
[5]烏蘭杰.內蒙古音樂史[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338.
[6]烏蘭杰.內蒙古音樂史[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7.
作者簡介:張亮,渭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