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表演是藝術性的表達同時也是一種音樂美的傳遞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要有一定的音樂基地,同時又要有一定的創作能力,使得鋼琴表演能夠在二次演繹中既展現出有大眾認可度的音樂性,又有創作者獨有的魅力。然而這樣的表演往往在現實中難以順利實現,問題的根源則是表演者對表演中的“共性”和“個性”的把握程度。在鋼琴表演中,如何做到共性,讓演繹的作品能夠具有音樂美感,受人喜愛,又能夠增添“個性”,讓表演者的創意和想法能夠恰當融入,本文通過探討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得出問題的結論。
關鍵詞:鋼琴表演;藝術性;大眾化;共性;個性
引言
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鋼琴表演也是如此。鋼琴表演離不開大眾化的認可,但同時又要高于大眾化層面,尋求高于生活的創作。鋼琴表演是否成功,不僅僅在于表演技法的掌握,還在于如何平衡好表演過程中“共性”和“個性”的表達。
一、共性和個性的概念闡述
(一)共性的概念
“共性”的概念是指事物具有的共同屬性,而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共性”的含義更多是對作品表演的音樂性的傳遞,也就是在二次傳遞的表演中,創作者能夠理解作品,對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恰當的傳遞。如果鋼琴表演中缺少了共性,那表演本身也不復存在,一曲作品之中,不僅僅是前人的經驗,更蘊藏著藝術精華,對“共性”的演繹實則是學習的過程。
(二)個性的概念
“個性”的概念指的是事物獨有的屬性,而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個性”的含義具體到了創作方面,創作者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并進行獨特的詮釋,極具創意又極具藝術價值。“個性”也是作品區別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夠豐滿作品的重要能力。作品創作之中,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個性”便是創新性的一種體現。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的創作,就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對自然旋律的劃分進行了自我創新,然而這種創新使得音樂更優美,有動人,這也是“個性”的力量。
二、共性和個性在鋼琴表演中的體現
(一)共性在鋼琴表演中的體現
鋼琴自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了兩百多年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鋼琴家的表演特色、創作手法或表達的音樂情感中,具有共通性的地方就是鋼琴表演的“共性”。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作為古今名曲,被無數人演繹和學習,無論創作者多么有個人表演特色,其都會一致的表現曲目中,從壓抑到高潮到戛然而止,再到最后象征光明戰勝黑暗的沖天氣勢與喜悅之情。盡管會有不同的風格,但依舊擁有同樣的作品情感,這是名作的特質,也是鋼琴表演的共同之處。
(二)個性在鋼琴表演中的體現
流芳百世的經典名曲之所以成為名作,極大的原因是其存在的“個性”,這種個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給了人們音樂上的想象力。例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不同身份和經歷的人可能對于其的認知都是不同的,它的表演登峰造極,音樂家探究它的技法,而一時失意的人們聽過之后可能會重拾自信,有勇氣投入所追求的事物中。
三、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聯性
在辯證唯物主義中,共性和個性是相統一的,二者具有聯系性,在鋼琴表演藝術中也是如此。在作品的表演和創作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共性,只會喪失音樂的自我,一味地模仿,吸收不到藝術精華;而若是一味地追求個性,只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拋棄聽眾,拋棄音樂美感,只會孤立于大眾文化之中,僅僅是自我滿足,又何談音樂的魅力。在鋼琴表演的創作之中,“共性”和“個性”是有極大關聯性的,更好的理解作品中存在的“共性”更利于吸收藝術精華,從而實現量變到質變,突破自我,形成“個性”;而個性化的表達又能夠為“共性”增光添彩,讓作品在表演的過程中既傳遞出了其自身的魅力,又增加了創意性的表達,使得作品更有活力。
四、平衡鋼琴表演中的“共性”和“個性”
在表演藝術中平衡“共性”和“個性”,其實就是追求二者的統一,這是很多表演藝術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如何能更好地表達作品,如何恰當的融入個人特色,從理論角度便于理解,但在現實之中卻并非易事。
鋼琴表演藝術家巫綺麗曾經因演繹《梁祝》而被眾人記住,其表達出作品自身韻味之中,又有較強的個人魅力,使得眾人聞音,驚艷四座。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偉大,是因其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是因其獨特的藝術造詣。巫綺麗每每彈奏鋼琴時,都將自身融入其中,傾聽作品的聲音,將其完美的演繹出來,同時傾聽內心的聲音,再將其融入之中,這樣將共性和個性進行良好的平衡,自然而然造就出傳世之作。 從巫綺麗的創作中我們能看到鋼琴表演中找到“共性”和“個性”平衡點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探索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領悟。
五、結語
共性和個性是一切事物的固有本質,這是一對現實之中固定存在的矛盾,但看似矛盾之中卻又藏著諸多的可能性。鋼琴表演藝術經歷了時代的變革,時期的變遷,文化的轉變,每一個創作者都在歷史的潮流中探究藝術真諦,因此,在平衡“共性”和“個性”的過程中,首先應當作的是把握好表演創作的時代特征,融入生活,融入音樂。最后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二者的關系,著眼于二者的互補性,更好的理解和詮釋鋼琴演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