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為中心,全面而具體的規定讓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應該知道有什么和能夠做什么。本文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及音樂創造能力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鋼琴課程;音樂能力;目標;建構
對于“能力”,美國《國家標準》明確指出:“能力意味著能夠運用一整套知識和技能體系,其中通常包括創造、表演(表現)、制作、歷史、文化、感知、分析、批判、審美、技術和欣賞。”這是對學生藝術能力的科學闡釋。關于音樂能力,我國《音樂課程標準2011》在總目標中做出如下表述:“學習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可見,音樂素養就是“音樂能力的總和,即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創造能力,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是通過鋼琴這種樂器進行的音樂基礎教育,兒童學習鋼琴的過程,即是獲得各種音樂能力,形成音樂素養的過程。這些音樂能力的獲得全部來自于音樂藝術本體。“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素養的組成部分。”以下從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及音樂創造能力分述之。
一、音樂感知能力
音樂感覺是音樂直接作用與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產生的對其及相關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人們在欣賞音樂藝術作品時,必須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傾聽音樂,盡管他們對音樂的音色音區、節奏節拍、音的強弱起伏、旋律的疏密、和聲織體、體裁以及音樂結構邏輯、意象塑形、情致心態、人格境界等,很難一下子就有較多的理解與體驗,但是他們能初步感受到音樂很迷人,給人帶來了愉快。雖然這些愉悅之情,僅僅是生理上的、感官上的,但卻是音樂美感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這種初級的生理感受、更為高級的情感和想象活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審美知覺是在感性知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事物影響視覺和聽覺等感官,通過刺激神經系統,把神經刺激傳達給人腦,人就能反映(感覺到)事物的空間形式、顏色、音響等等。在各種勞動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影響下,人形成‘有音樂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卡爾.馬克思語)。這也就是說,感性知覺變成了初步的審美知覺。”
鋼琴課程中要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辨能力,首先要能聽辨鋼琴音色的各種強弱深淺、快慢長短、明暗輕柔等細微音色變化以及與之相應的情緒情感的變化。鋼琴課程雖然是學鋼琴,然而我們不能把聽覺的范圍就限定在鋼琴這一種樂器的聲音感知上,這樣會喪失對音色的想象力。鋼琴學習要能聽辨不同人聲和聲部的音色,要能區辯中外各種常見樂器的音色;鋼琴學習要能聽辨音樂力度、速度的變化以及節奏與節拍的區別;曲調、和聲、調式、織體等音樂元素的特色;能夠辨別基本的表演形式與常見的音樂體裁;能夠對聆聽過的中外名曲的主體確認曲名等。鋼琴演奏是復雜多樣的,它是聽覺、視覺、運動覺的綜合運用,需要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例如學習一首樂曲,不僅要聆聽音樂、看譜,而且要能唱出音樂、演奏音樂,能分析、評價,這樣所感知的樂曲就較為完整。
二、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敏銳的聽覺能力是音樂最基本的能力之一。音樂欣賞是音樂學習領域的重要內容,從音樂實踐活動的整體來看,它是音樂創作與表演的接受環節,是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的出發點與歸宿。從具體的能力要求來說,主要是指個體能夠感受、體驗到音樂的內在情感、能夠聽賞分析、評價音樂,能夠理解音樂與文化、歷史的關系。實踐告訴我們,誰領會、接受、理解音樂藝術越深,誰的精神(感情)生活就越豐富,誰的生活就更有意義。因此,音樂欣賞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音樂文化水平。
音樂欣賞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與音樂想象與聯想密切相關。音樂對客觀事物的描繪,直接呈示出來的只是一種聲音表象,只有通過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才能在欣賞者的頭腦中把聲音轉化為一種客觀世界的表象和意境。想象與聯想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想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想象是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過程。“音樂的聯想是由描繪性音樂引起的有關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這是由音響感知以及伴隨它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與聯想構成地對音樂初步產生情趣的階段。聯想是建立在主體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之上的。音樂的想象是由音響感知與情感體驗所引起的自由想象,這是由非情節性的抒情性音樂所引起的,情感指向更高級、更深刻、更完整發展的階段”。由于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無論是創造、表演還是鑒賞都需要想象來進行創造。中小學生的音樂想象主要是音樂再造想象,即根據語言描述或圖形、音響是以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意象的過程。對于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她們對音樂的想象,需要更多地借助與歌曲的歌詞,樂曲的標題、樂曲的故事情節。如鋼琴組曲《彼得與狼》,就可以邊演奏邊表演,或邊講故事中介紹音樂的主題及音樂的內涵。由于音樂有擬人化的特點,在孩子們心中每一個音符都有了生命,由此而對音樂關注,時期產生了聯想和想象。此外,音樂創造性游戲、表演也可使孩子們有聯想、想象的余地。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地發展自己的精神力量的道路。音樂的旋律在兒童欣賞喚起鮮明的想象。這種旋律是認識理解的創造力的一種不可比擬的手段。”因此,兒童的鋼琴教學要以形象性的音樂為主,主要是培養再造想象的能力。
三、音樂表現能力
鋼琴基礎課程對于兒童來說是借助于鋼琴的綜合性的音樂基礎教育。它有很強的實踐性,在表演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鋼琴基礎課程的綜合性在于它雖然是由鋼琴表演為中心,但是卻要借助于歌唱與綜合性表演能力的培養的協同作用來促進鋼琴演奏能力的發展。
(一)兒童在鋼琴基礎階段應達到的能力有:1、能以正確的音高、正確的節奏、運用適當的力度,運用適當的音色,保持規律的速度演奏;2、兒童正確地進行鋼琴獨奏;3、兒童富有表情地演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多樣曲目;4、聆聽并能回應簡短的節奏型和簡短的旋律型;5、用適當的力度、速度與他人合奏。培養學生友愛精神、集體意識及合作能力;6、具有一定的獨立看譜演奏的視奏能力;7、科學的記憶方法和良好的練琴習慣;8、能夠簡單分析樂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樂曲的音樂情緒與意境,能夠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演奏做出簡單的評價。
(二)讀譜能力:1、認識2/4、 3/4 、4/4拍子當中的全音符、二分音符、附點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十六分音符以及上加線和下加線;2、認出所有的和弦,并且能夠彈奏他們——包括大、小、增、減和弦;3、認識速度標記、小節線、調號以及各種音樂術語,如力度、速度、圓滑、斷音等符號和名詞,并在演奏時正確地演奏。
(三)歌唱能力:歌唱是兒童普遍喜愛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雖然鋼琴學習的目的不是為學唱歌,然而自然流暢,富有感情,而且有準確的音調和節奏的歌唱能力能夠對鋼琴學習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鋼琴學習要能夠準確、流暢、有表情的聽唱旋律、視唱、演唱,并能對指揮的動作做出相應的反應。
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鋼琴音樂學習,特別是兒童鋼琴教學經常要運用肢體律動、音樂游戲、合奏等學習方式,因此要求學生能夠配合歌曲、樂曲進行律動、音樂游戲、合奏等;能夠結合所學的樂曲創設簡單的表演情境或做形體動作,能對自己與他人的表演做出評價。
四、音樂創造能力
音樂創造能力是個相對宏觀的概念,針對兒童的音樂創造能力,國家新課程標準指出:“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即興音樂編創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即興音樂創作嘗試與練習。”
鋼琴學習中兒童的創造力包括:(一)能用鋼琴模仿出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表現一定的意境;(二)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圖譜或樂譜記錄聲音和音樂;(三)能夠為旋律配和聲、為歌曲編配伴奏等;(四)能夠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獨立地與他人合作編創節奏、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樂譜記錄下來。
綜上所述,學習鋼琴的目的,不僅在于學習鋼琴演奏的知識與技巧,重要的是啟發生活中欣賞“美”的能力,而鋼琴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完美的音樂與人格的完善與升華。鋼琴課程要以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為出發點,傳統的鋼琴教學是以老師為主;現代的鋼琴教學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在鋼琴教材的選擇、教學進度的快慢、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都要依據學生能力與興趣,才會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鋼琴教學是要發展學生快樂活潑的身心,啟發欣賞音樂的能力,充實精神生活的陶冶。總之,社會音樂教育的鋼琴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為主。尤其在開始學習階段,不著重于鍵盤技術能力,而是強調對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和聲的全面感受及體驗。有了這些素質后,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熱情和想象力、才能逐漸深入學習音樂,以達到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安國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4.
[2][蘇]奧夫相尼科夫.簡明美學詞典[M].知識出版社,1981:15-16.
[3]曹理.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280.
[4][蘇]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