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藝術“語言”,概括而言即是一種造型特點和處理特色,它必然包含“個性”與共性;比如山水畫的“程式”,正是區別于其他繪畫類別的“語言”?!熬€”從遠古社會到石器時代,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最后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從記事計數到圖騰符號、青銅紋樣,再到倉頡造字,游絲墨線、然后到書法與中國畫藝術的誕生,“線”作為藝術語言已然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山水畫中的“線”,由最早的勾勒白描,到之后的多樣皴法,形而下的存在形態越來越豐富;由早期的寫實寫“真”,到后來(尤其在文人畫“濫觴”之后)的寫意寫“我”,形而上的審美趣味也在不斷變化。
關鍵詞:“線”;中國山水畫;語言
一、圖示符號與早期繪畫時期(“線”的出現與初步發展)
追溯“線”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以線來計數記事。隨著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出現和發展, “線”慢慢演變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示符號。夏商周的青銅器紋飾亦是由線條構成,以勻力回轉的直線為主,流暢剛勁;線條的組合也是有條不紊,但線的形態相對缺少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儒、道兩家更是對中國藝術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接豐富了 “線”語言的內涵。而漢代的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作品,直接把生活作為描寫對象,具有寫實風格,強調線條的刻畫性,是一種單線勾勒的白描;更注重對“線”內涵的理解,古拙鮮明而表現力豐富,且有一定的方向感和運動感,具有動態變化之美。
二、中國畫發展及成熟時期(“線”理論的成熟及“線”運用之“濫觴”)
而中國畫發展及成熟時期是由魏晉南北朝開始的。書法領域,楷、行、草的迅速完善與廣泛實踐,達到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協調,線條發展在書法中已然成熟,并與中國畫產生千絲萬縷的影響。此時的中國畫已獲得了獨立的審美價值,涌現了一批畫壇宗師、流傳摹本與較為系統化的繪畫理論,賦予了線條更高層次的審美內涵。
隋唐時期,山水畫終于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時“人大于山”的稚拙感走向成熟,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畫種。以展子虔的《游春圖》和李昭道、李思訓的《明皇幸蜀圖》為例,可以看出此時的線條除了具有更多樣的變化與更強的“勾勒”能力外,更注重“意”與“勢”的運用,線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豐沛;加上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及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理論基礎的充實,更使這時期的“線”具有藝術性和規律性的指導。但這時期“線”的語言形態在技法上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突破,依舊沿襲了勾勒填色的形制。
直至五代,荊浩的出現扭轉了唐以來山水非畫之主干的局面,其理論與實踐為奠定山水畫地位起了關鍵作用。著有《筆法記》一文,批判辯證性地提出“六要”“神妙奇巧”四格等較為系統的繪畫理論,并對 “筆法”做出根本性的論述總結,創“勾斫”,又創皴法,使“線”有了新的生存形態并與其他語言交織錯疊,讓山水畫程式第一次具有了多元性與復雜性;“線”作為語言的作用也真正地破繭新生。而他提出的“奪物象而取其真”成為之后兩宋山水畫的理論基礎,從而使這一時期所有“線”的多種形態圍繞物象之“真”而展開,在造景前提下線性中的個人情懷顯現較少。
兩宋山水畫的技法已完全成熟并有所收獲,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實踐做出了更完善的創作體驗總結,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黃休復推崇的“逸格”等,都對“線”進行了全面的剖析闡述,因而此時的“線”具有嚴謹理性的規制法度和超神遠逸的審美意趣矛盾統一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出現了多種筆墨形式,如李公麟的“線描式”山水,李唐范寬的造境寫“真”山水等等,都體現了此時“線”語言表現形式形式完整,境界之高以及內涵的層次多樣,面貌立體。
元代初期,趙孟頫繼承并發展了宋代文人畫的“隱逸”情懷,并提出“援書入畫”及“作畫貴有古意”之論,使得文人畫成為山水畫之主流,影響甚大。他畫中的線條帶有明顯的書寫性,隨線寫形,飽蘸飛揚,古意濃郁,注重自身的主觀感受與自娛價值,托物言志,寄情自然。因此元代文人畫家的作品中普遍帶有這種抒情寫意的通性。這一時期的線條功能已側重于線條本身審美意趣的玩味,以及透過物我觀照以宣泄個人情感,表現自我宇宙觀與自然體悟。
明代早期,出現一沿延襲宋風的院體畫,相比于宋,他們的線條較為輕快寫意,而后受“浙派”熏陶,線條更加挺拔豪放;中期之后,吳門畫派的興起,使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得到了新的拓展與提升,他們技法熟練,題材廣泛,講究筆墨本身所用線條或清雅秀潤,或挺健古拙,又或瀟灑俊逸,線語言的面貌已然豐富多彩;到了后期,更是派系紛繁,各有各的風格,例如講求筆墨趣味,倡導“仿古”的董其昌一派,其線條從容圓厚,韻致清婉,直抒胸臆,隨性隨心。
至清代以后,大量外來文化侵入滲透,藝術元素隨即膨脹,使山水畫審美開始趨于理性與自由,于是出現了各種“變異”的筆墨形制,線條的面貌也自然是絡繹繽紛,多彩斑斕,像是八大山人以圓勻不羈的中鋒描繪姿縱奇古之形,龔賢以創新積墨法蘊含線條于塊面之內,石濤以瀟灑隨意的線條書寫“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諸如此類。這種錯綜復雜,五光十色的局面在當下更是愈演愈烈,“線”作為中國畫基礎的造型語言的意義因而更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三、結束語
對于中國山水畫,“線”是至關重要的藝術語言。在生活元素日益膨脹的今天,“線”語言須要且必然會與時俱進。它也是我們于山水畫藝術中探索道與美,探索“古意”,探索自我的內在必然與外在標準得有機切入點。作為當下從事山水畫創作的我們,更應該畫“個性”的畫,做純粹的人。
作者簡介:葉欣辰,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