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速,文化的多元,導致幼兒進入“讀屏時代”,遠離了自然。而幼兒園環境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要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田,培育現代中國兒童,這是民族傳承和創新的需要。文章詳細分析了我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的現狀及問題,并在傳統的嬰戲繪畫中獲取古代中國的教育理念和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啟示。
關鍵詞: 傳統嬰戲繪畫;幼兒園環境創設;學前教育理念
一、引言
我國當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飛速加快,本土文化色彩逐漸淡化,此時,正需要傳統文化作為大家的精神依靠和信仰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今天的學前教育領域,我們仍要從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思想中思考,如何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田,培育現代中國兒童。
嬰戲繪畫是我國傳統繪畫中專門表現兒童題材的作品。傳統嬰戲繪畫歷史久遠,以描畫兒童游戲活動,表現孩童天真活潑的嬉鬧之景,同時還展現不同朝代的社會風貌,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我們可以從大量的傳統嬰戲繪畫中窺視各朝代的教育理念、教育環境,從中汲取傳統的養分用于學前教育、啟發現代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二、國內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分析
(一)幼兒園戶外環境的現狀
我國現代的幼兒園,竭盡全力地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戶外場地,設有沙池、植被、木樁以及各種工具等,但是仍有許多幼兒園戶外場地的自然元素極其缺乏,常見到大面積橡膠地面或者水泥地面。尤其是城市中心的幼兒園,過度強調安全管理,把戶外的草地、土地改造成硬質地面。
甚至有的鄉村幼兒園的規劃對城市幼兒園進行簡單、機械的模仿,在具有地域特色和原始生態的泥土地上鋪滿塑膠地墊,去除了原本的“鄉土氣”,失去了鄉村幼兒園的環境優勢。
幼兒園雖然設有飼養動物、植物的“自然角”,但是存在管理的缺陷,沒能真正地讓孩子參與飼養與種植的過程中去。園內的花壇里被樹立上“愛護花草”的提示欄,把幼兒隔絕在自然外。
有些優質的幼兒園還配備有較大面積的沙池和戲水區,但是缺乏變化,位置固定,時間一久,很難激發孩子的創作欲和探索欲。
(二)幼兒園教玩具的現狀
隨著科技的發展,幼兒接觸到的玩具大多都是制作精良的塑料制品。幼兒園的教學設施也加入智能元素,觸屏的教學白板可以播放和使用各種教學或游戲的軟件,幼兒們進入到“讀屏時代”。在家庭和幼兒園里都接觸到各種電子玩具和平板電腦游戲,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轟炸,讓孩子們沉溺于室內電子屏幕的方寸之間,不僅由此引發近視、肥胖、孤僻、駝背等生理和心理問題,還遠離了戶外,忽略了自然本身的美好,失去了探索自然、體驗以自然材料自制玩具的樂趣。
(三)幼兒園對傳統嬰戲繪畫欣賞、運用的現狀
許多幼兒園都開展著各種滲透傳統文化的活動,把傳統文化的元素運用于環境創設中,但是對于傳統嬰戲繪畫的欣賞和運用卻并不多見。相反,對于西方國家的畫家,例如:梵高、畢加索、米羅等繪畫作品的欣賞及運用卻十分普遍 。
三、傳統嬰戲繪畫中教育理念的分析
(一)崇尚自然,戶外游戲
嬰戲繪畫它最早萌芽自戰國,發展于魏晉,成熟于唐五代,盛行于兩宋,衰落于元明清,在我國的傳統繪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歷朝的嬰戲繪畫中有大量刻畫幼兒在戶外游戲的場景,從而反映出我國古代教育觀中的崇尚自然的理念。他們或在野外捉蟲、斗草,或在庭院的泥地上玩耍嬉戲,自由自在地享受著大自然的陽光和空氣,用豐富的想象力去游戲。
(二)取材自然,趣味天然
清代畫家陳洪綬的《斗草圖》中,描繪的就是孩子們在專心致志地進行斗草的游戲。這是一種節令性游戲,常進行在春夏之交的端午時節,既能可文斗亦可武斗。文斗,即每人采來花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出植物名;武斗,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負。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結交小伙伴,同伴之間或嚴守規則認輸、贏,或耍賴,一戰再戰,都充滿了社會的領域中孩子之間的交往之道。
《秋庭嬰戲圖》中的推棗磨,就是用一枚鮮棗削去半邊,露出棗核,用小木棍插入棗里,立足于桌面,棗核向上;另用一根細竹篾,兩端各插一枚棗,再將竹篾擱在棗核上,輕輕一推,就會如圖磨盤一般旋轉起來。還有宋代蘇漢臣所繪的《嬰孩斗蟋蟀》,則是四位孩童在夏秋之際斗蟋蟀的場景。
這些傳統嬰戲繪畫中,孩子們隨季節的更替,用最原始自然的時令材料,玩著各種節令類的游戲。春季,孩子們在野外放風箏、捉柳花、撲蝶、斗草;夏季里在荷塘戲水、采蓮、戲蟾蜍;秋季里孩子們打棗、踢毽子;冬日里孩子們仍然不閑著,忙著蹴鞠、逗狗、捉迷藏等。
四、幼兒園環境創設創新的啟示
(一)回歸天然,打造野趣的戶外環境
我們應該注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跟大自然的互動,讓幼兒從小就接觸豐富的自然元素,和動物、植物接觸,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奇異。
在傳統嬰戲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游憩空間多在寬闊的野外和寬廣的庭院中。我們幼兒的戶外活動環境也應該有著大面積的自然的泥地、草坡、沙池與草地,戶外的平地可由細碎的沙礫鋪成。
園內應栽種季節性強的植物,讓孩子們可以感知到四季更迭、草木枯榮、花開花落的變化,這也是對自然規律的學習。自然的泥土、木樁、緩坡等,這些元素富有變化的分布在場地的各個角落,供孩子們去探索、組合、創意。
農村的幼兒園更應因地制宜,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規模等條件,創建具有鄉土氣息的“野”的戶外環境,包括各地地形地貌、植物植被、小橋流水、農事農活等。利用這些元素,創設凸顯地域特色的鄉村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
(二)取材自然、體會手造的溫度
傳統嬰戲繪畫中孩子們的玩具,往往都取材于自然,無論是斗蟋蟀、辨識花草、玩蟲逗鳥等這類未經任何加工的原始材料,還有空竹、陀螺、蹴鞠、皮影這種經過一定加工的皮類、木類,它們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還有20世紀,家長為我們親手制作的風箏、元宵花燈、鳥笛、橘子槍、陀螺等,都傾注著手工制造的甘苦,承載著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我們這輩人美好、珍貴的童年回憶。
(三)欣賞嬰戲繪畫、活化應用傳統紋樣
流傳下來的傳統嬰戲繪畫很多,有的是用簡潔符號來表示兒童形象;有的用流暢的線條來進行描繪;有的以寫實性的手法進行創作;有的夸大頭部,凸顯出孩童的可愛。畫風上,有的精細工整,有的夸張抽象。設色上,有的畫面富麗堂皇;有的高貴典雅、古樸清新;有的搭配絢麗的原色來烘托吉祥快樂的氛圍等。這些嬰戲題材的繪畫,都很適合用于開展美術欣賞活動,讓幼兒了解古代的孩子們的生活、穿著打扮、游戲和玩具等,讓他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
傳統嬰戲繪畫在現代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時,不能生硬照搬,而要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審美趣味,例如:用工筆畫的畫風,百子圖的構圖,畫出現代兒童的游戲場景。還可以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的意識觀念應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使其富有時代感。
總之,我們在進行學前教育的創新時,立足本土,深挖傳統,兼容并蓄地發展,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們的心田,培育現代中國兒童。
參考文獻:
[1]陳敏.論《嬰戲圖》的傳統理念和現代審視[J].陶瓷研究,2003(01):13-16.
[2]林燕.從《嬰戲圖》看兩宋時期的兒童生活實景[J].博物館研究,2013(01):71-82.
[3]董凡.最愛天真爛漫時——歷代嬰戲圖賞[J].收藏界,2009(09):93-97.
[4]侯鵬飛.淺析蘇漢臣《秋庭嬰戲圖》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J].文學界,2012(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