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任伯年的生平,師承關系,以及他的寫意人物畫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評述,尤其對他的寫意人物畫中的用筆,用墨,用色,繪畫題材等因素進行了詳細的探討;認為他的藝術的形成有諸多方面的因素,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任伯年;平民性;寫實精神;寫意人物畫
一、任伯年的生平及師承
任伯年,浙江山陰船塢(今紹興)人,出生于道光庚子1840年,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畫家。初名潤,后改名為頤,字伯年,號小樓,別號山陰道人。
任伯年肖像畫的啟蒙老師應為他的父親任鶴聲。任堇叔(任伯年之子)曾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先王父(祖父)諱鶴聲,號淞云。讀書不茍仕宦,設臨街肆,且讀且賈。善畫,尤善寫真術,恥以術炫,故鮮知者。垂老,值歲歉,乃以術授先處士(父親任伯年),先處士復以己意廣之,勾勒取神,不假渲染。”【1】可以看出,任伯年幼年時就受到了民間傳統的熏陶,這為任伯年以后的繪畫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基礎,不同于當時大部分人為做官而讀書的潮流。在任伯年肖像人物繪畫的初期,任熏任熊昆仲對他的教導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二人是任伯年的叔輩,不過在寧波任伯年才有幸得到了追隨任熏的機會,從此,任伯年的繪畫藝術可以說走上了正軌。
二、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
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可謂是古代寫意人物畫的最后一個高峰,他將西洋畫中的素描寫生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性完美的融合,能用簡練的筆墨準確的描繪出人物的性格,情緒和內在精神,繼承了顧愷之的“以形寫神”,“悟對通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下面就從他的人物畫中的“意”,用墨,用線,用色以及繪畫題材幾方面來探討他的寫意人物畫。
(一)筆墨及用線
筆墨是中國畫的基礎,當代中國畫講求的是造型與筆墨的結合,兩者并重;而在我國追求“傳神”的古代,造型只是用來傳達主體思想的媒介,在這種條件下,對筆墨的要求自然要遠遠高于現代。任伯年筆下的線條長短粗細變化多樣,銜接緊密,抑揚頓挫,十分豐富;而墨色則枯濕濃淡并用,干筆皴擦,濕筆墨染都能做到恰到好處。他的《外祖趙德昌夫婦肖像》就是“以線傳神”的經典之作。此畫中的線條肯定,老辣,將兩位老人皮膚的質感用線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物姿態,動作舒展,外祖趙德昌身披的裘襖也用具有特色的干筆用焦墨皴出,并留有一定空白,使畫面“透氣”。《面壁圖》一畫中將意筆的運用發揮到極致。畫中人物長袍線條的流動性以及每一筆中所包含的枯濕濃淡的變化對我們當代寫意人物畫亦有相當大的啟發。人物長袍上的紋路用極淡的墨線勾出,衣紋轉折處又有淡墨加以渲染,將中國畫不擅長表現的體積塊面感巧妙地表現了出來。
(二) 用色
南齊謝赫在六法中即強調了“隨類賦彩”,當筆墨不能完全表達對象的時候色彩則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此處又提到了他的《酸寒尉像》,吳昌碩朱紅色的冠纓,荷包對比衣服上厚重感十足的墨色,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加上馬蹄袖與長袍上的葵黃色,色相雖不多,色感卻異常豐富。在《鐘馗斬狐圖》中,任伯年用朱紅色和充滿逸氣的瀟灑用筆描繪鐘馗拔劍欲斬狐妖的氣勢,而用淡墨繪出畫面左下方被鐘馗踩在腳下求饒的狐妖,畫面效果十分醒目。朱紅色的鐘馗占很大的面積,他一只腳抬起的動作使畫面力量稍有傾斜,卻在左下方用小面積的墨色平衡畫面中的傾斜,使畫面相對穩定,強調出了色彩的強烈對比。
(三)繪畫題材
任伯年繪畫的題材非常廣,有親朋好友,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故事,神話故事等等,在描繪親朋好友這一類題材中,任伯年畫過很多吳昌碩的肖像畫,代表的就有《酸寒尉像》《蕉陰納涼圖》等。其中《棕陰納涼圖》用意筆線條描繪吳昌碩赤裸上身席地而坐,背靠一把朱紅色古琴在一大片棕櫚樹下乘蔭納涼的情景。畫面中的吳昌碩氣定神閑,神情自若,成功的勾勒出他潛心于書畫藝術的高雅情操。《蕉陰納涼圖》較之《棕陰納涼圖》在筆法上更為工細,畫面構圖更加飽滿,吳昌碩依然是打著赤膊坐蹺著腿在竹榻上,手拿一把芭蕉扇斜倚著一摞書籍,背后是一顆芭蕉樹,此畫抓住吳昌碩的瞬間表情,自然生動毫不刻板,他挺著的大肚子也表現出他開闊的胸襟以及不拘小節的性格。環境的鋪設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總的來說,任伯年的繪畫題材具有平民化和寫實性。
三、結語
任伯年無疑是清末畫壇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顆,他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傳統寫真術,文人畫精神以及西洋畫的技法加以融合吸收,海納百川,打破許多藩籬和局限終于發展出一套非常有自己風格特色的藝術,表現出了當時時代人物的精神風貌同時蘊含著深厚的筆墨技巧。
參考文獻:
[1]任堇叔題《任淞云像》.轉引自丁羲元編《任伯年年譜 論文 珍存 作品》第12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簡介:梁爽(1990.10-),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墨人物畫創作,魯美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