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圖作為繪畫藝術的重要基礎,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認識構圖法則,研究構圖規律乃是古今中外藝術家共識的重要課題。早在魏晉時期就提出了關于構圖的理論,及至宋元,構圖作為山水理論法則已經相當成熟。本文擬從美術史的角度切入,簡要闡述中國畫構圖的要素,并結合近現代美術思潮對構圖的發展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把握中國畫構圖的特征。
關鍵詞:布勢;取舍;事物精神;時代性
中國畫是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講究筆墨相依、氣韻生動,常借物傳情直抒胸臆。一張好的作品不能有墨無筆,亦不能有筆無墨,需二者兼具。在筆墨兼備的基礎上若有構圖則如錦上添花如魚得水。南齊謝赫曾在“六法中”提出“經營位置”。因而一張作品有了好的筆墨出彩的構圖等,自然而然能夠意境悠遠氣韻生動。由此可以構圖并非無足輕重。
“構圖,三點一畫,妙在置陳,巧在布勢,萬事有個譜,構圖算一科。”這是姜丹老師講《構圖法則》時開頭提到的幾句順口溜,卻在三言兩語中一語中的,講明中國畫構圖的特點。
很多人一味追求筆墨趣味而忽略了構圖的重要性。一張好的作品應該是近看能品其筆墨,遠看能賞其氣勢恢宏。這里的氣勢如同意境。這就需要經營位置,即經營構圖。其中經營是精髓。如何經營這取決于作者的自身修養學識。這就是為什么時常強調學習中國畫的人需要學習傳統文化貫通古今飽覽群書。因為好的作品真正讓人神往的不是拍案驚奇的技法,而是耐人尋味的畫意。這需要功夫,且重在畫外。因而畫家只有先經營好自己才能經營好自己的作品。
一、取舍
經營看似只有兩個字,其中包含的內容卻十分廣泛,首當其沖的就是取舍。取舍即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有所舍棄。人往往喜歡面面俱到,因而容易事不得。有時卻往往相反,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因而我們要學會取舍學會和自己的心對話交流,問自己什么是自己喜歡感動的,打動自己的點是什么。曾有人說發明了相機為什么還需要畫呢?相機的發明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油畫,對國畫也有一定的促進,讓國畫注入了時代的氣息。好的作品定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承載著時代的縮影。相機的成功在于它的記錄功能,能夠面面俱到處可見且細致入微,而它的拙劣之處也在于此。因為無法像人眼那樣學會對生活中動人的畫面進行取舍刪減,不能靈活的立體多方面的根據主觀能動性的結合拼湊成畫面,切勿生搬硬套。
二、事物精神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無論何物都有其獨具的精神。正如謝赫六法中提及“應物象形”,不僅僅取其形,更在乎其精神。宋朝文人畫盛行,時常借梅花歌詠不畏嚴寒吃苦耐勞剛毅美好的性格;借蘭花喻指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借松鶴表示延年益壽百折不屈的美好寓意等。因而我們要學會透過表面看本質,不拘泥于事物表象。花鳥畫在于立意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山水畫則在乎置陳布勢,尤其重在布勢與精神。“遠取其勢,近取其勢”在中國古代畫論中早就提及。山水畫中的“勢”就好比花鳥畫中物的“精神”斷不能失了章法。南朝宋畫家宗炳曾提出“澄懷味象,臥以游之”強調暢游山水之中是為了取得精神上的愉悅,這與老莊所追求的逍遙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把握山水的精神就是要學會取舍布勢。中國畫多是散點透視,甚至是無點透視。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三遠定義:平遠、高遠、深遠。它不同于西方風景畫的焦點透視的固定不變,中國畫的透視卻恰恰相反是自由可移動的。
三、時代性
現下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其實“構圖”又何嘗不是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幅作品只有具有時代特征才是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時代更迭,每個朝代的存在既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必然性。中國歷朝歷代社會經濟發展,政策變化,文化思潮都在隨時間的演變而變化發展著。因而形成了每個朝代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從唐代富貴華麗的宮廷仕女圖如張萱的《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隨后宋朝的院體畫成立形成了周密嚴謹不失富貴的宮廷畫,發展到元四家黃公望、倪瓚、吳震、王蒙的文人山水集大成,《富春山居圖》一度成為世人神往之珍藏。其后衍生出明四家推崇備至,明末白羊青藤寫意生成,徐渭的《潑墨葡萄》直抒胸臆酣暢淋漓,將對社會坎坷不滿寄情于筆墨揮灑之間,可謂瀟灑暢快。到近代以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為代表的海派,居氏二兄弟為首高劍父高奇峰父子周樹人發展的以撞水撞粉標新立異的嶺南派等等。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不僅筆墨題材,構圖也在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當今時代信息高度發展,材料觀念讓構圖大放異彩發展出符合時代潮流趨勢的新構圖。在傳統的橫式構圖、散點透視構圖、平視構圖、曲線形構圖等等發展形成了吸收西方繪畫明暗與光影結合的構圖,如林風眠的《仕女》。連鎖構圖代表作有葉淺予的《舞紅綢》、古董架構圖其代表作有《蘇州桃花塢年畫》還有很多新的構圖形式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發現并賦予時代精神。
中國畫的構圖可謂之博大精深如同中國畫一般耐人尋味。需要人細細品嘗慢慢專研。
參考文獻:
[1]劉墨.中國美學與中國畫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曾茜,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