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繪畫中,圖像成為藝術家創作的第一手素材,有很大一部分畫家開始抄襲照片,他們的作品毫無思想感情,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技法和熟練程度。然而仍有一大批藝術家堅持以寫生為手段進行油畫創作,他們的藝術作品反而能與觀看者產生共鳴,同樣能打動觀眾。
關鍵詞:圖像;寫生
前言
在西方,任何事物都有堅實的對立者。自具象繪畫藝術問世以來,除了再現人們的視覺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給人們一種經過藝術家提煉而產生的新的視覺藝術,藝術家提煉過程也是尋求畫面內部秩序和意象美感的過程。
一、圖像時代的到來
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安迪·沃霍爾倡導的波普藝術盛行于美國,波普藝術徹底解除了復制圖像與手工繪畫的藩籬,圖像可以被視為繪畫,繪畫也可以被視為圖像,其后果,是加速了傳統架上繪畫的邊緣化。20世紀70年代,圖像復制技術被廣泛運用到商業領域,同時波及到了藝術領域。越來越多的攝影家、影像錄制者、平面設計師被邀請到過去只有畫家和藝術家參加的重要展覽中。到了20世紀80年代,多媒體藝術在國際雙年展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到了90年代,最前沿的實驗藝術早已不是裝置,不是行為,而是多媒體作品。其中有照片、錄像、電影、廣告,但其效果和理念,錯綜復雜,異常新穎,均不是我們對固有圖像原有的認知。
二、圖像時代的繪畫
自從19世紀中葉歐洲發明攝影,畫家就利用照片畫畫,如德拉克羅瓦、庫爾貝,尤其是德加。最近二十年,西方出版了上述畫家利用的照片原版,其中最有名的證據就是庫爾貝大型代表作《畫室》中的那位裸體女子,即依據當時的色情照片。但那是“利用照片”,不是“畫照片”。當時法蘭西繪畫達于巔峰,而攝影尚在幼兒時期,繪畫與攝影絕對主從關系。18世紀末期,康德告訴我們,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是它的表象,事物的本質只能通過人腦來加以判斷。以這種觀點來看,我們所欣賞的藝術,來自藝術家的視角和觀點。19世紀末,畫家們意識到:攝影將逐步取代傳統繪畫“記錄”與“傳播”的那部分社會功能。到了20世紀初,攝影在爭論中成長為一大視覺藝術,繪畫則于同期大 繪畫則于同期大致分成兩大著名的新走向。一路的前驅是后印象派,引出立體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及抽象畫,這幾派畫家與照片劃清界限,其主旨,是玩弄繪畫自身的種種可能性,其演變,出于繪畫史自身的因果關系,大量美術史論著即著眼于此。另一路是紛雜的現代主義,其中最極端者,即達達派顛覆傳統,杜尚告別繪畫。他們放手利用圖像,刻意融解繪畫與攝影的分野。20世紀80年代早期,具象的新表現主義繪畫對藝術世界產生短暫的沖擊。再往后就是新媒體藝術的浪潮,照片、錄像、電影、廣告,多媒體藝術促使架上繪畫日益邊緣。二戰后,不談抽象畫這一大類,我們比較熟悉的人物有英國的弗洛伊德,德國的巴賽利茲,基佛,法國的阿利卡,西班牙的洛佩斯,美國霍珀等等。其中,弗洛伊德,阿利卡,洛佩斯等幾位的共同繪畫論理是:不使用照片,全部作品堅持寫生。在中國,依然存在一大批追隨者,我們熟知的藝術家有劉小東、張路江和忻東旺等。
三、圖像與寫生的關系
寫生也叫作寫意,它是繪畫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開始學習繪畫時重要的訓練方法,是藝術家對客觀對象轉瞬即逝地捕捉,經過藝術家自己的觀察、理解、分析、研究、感受和孕育,迅速地表現在畫布上,傾注了藝術家對客觀對象的主觀感情,傳達了藝術家的個人性情。
當我們切身體會大自然或客觀環境時,帶給你的這種豐富的素材是圖像無法代替的。當我們在觀看一張圖像的時候,是沒有辦法體會物象的內部結構,整個形象是扁的,毫無體量感,照片信息蒼白無力,很多真實感的信息都會被遺漏。有大量寫生經驗的畫家和幾乎不外出寫生的畫家相比,前者對色彩的運用、造型的準確、畫面的分割、筆觸的擺放都是很有經驗和心得的,他們的畫面能給觀者一種心靈上面的震撼。藝術家可以借助照片重現憑借記憶根本畫不出來的鏡頭,因為有些景物和人物是一閃而過的,是用繪畫抓不住的。當他們對著照片畫色彩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想象具體的場景,重現整個空間的內部結構,并以寫生的語言手法表達出來,這就是寫生帶給他們的繪畫直覺和靈感。
在圖像時代下,我們要讓圖像作為繪畫創作的輔助手段,為藝術創作提供一定的服務幫助。藝術創作必須直面真實的社會生活,通過寫生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藝術真實。一切藝術創作活動起源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現實,藝術家對它進行觀察體驗,形成了具體的題材或者主題,然后經過藝術家的內心體驗和思想。藝術家只有扎根于寫生,勤于寫生,在特定的場域中用最直接的方式創作,才能反應圖像的本來真實。
參考文獻:
[1]陳丹青著.《油畫與圖象》.第三屆中國油畫大展創作研討會書面發言.
[2]邵亦楊著.《后現代之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3]巫鴻著.《行動中的繪畫:劉小東筆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1日.
作者簡介:馬國杰,男,漢族,山西晉中,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