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喬爾·夏皮羅(Joel Shapiro)以簡練的、充滿活力的矩形拼接作品而聞名,通過日常生活的意象賦予幾何新的角色,在空間中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形象或一個人的形象削減到最本質形式。本文首先對藝術家生平進行梳理,了解其藝術風格的形成,進而通過分析其各個時期的作品來探討其作品中“形狀”和“顏色”的重要作用,以理解其藝術思想即——尋求形狀和顏色的綜合。
關鍵詞:喬爾·夏皮羅;幾何形狀;顏色
一、喬爾·夏皮羅藝術的起點
夏皮羅于1941年出生于美國一個民主主義家庭,在紐約皇后區太陽城長大。1959年,他畢業于紐約州貝賽德高中(Bayside High School),當時學校的年鑒授予他“關于城鎮的人”的稱號。當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在印度生活了兩年,在和平隊工作。于1964年獲得了學士學位,1969年從紐約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其后生活和工作在紐約市。在印度為和平組織工作期間看到了許多印度的藝術作品,同時受到希臘藝術的影響,在其創作中努力尋找一種反映真實心理狀態的結構,試圖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一種情感狀態,個人的渴望或欲望。
作品往往形式簡潔、賦予動感,以充滿活力的矩形拼接作品而聞名,被各大博物館收藏,其的戶外雕塑作品也被陳列于許多國家的公眾場所中。其藝術創作中材料的使用退居次要地位,要為表現形狀和色彩而存在。用藝術家自己的話說,他的作品是:“尋求形狀和顏色的綜合”。
二、“形狀”—— 喚起感性經驗
“形狀”表示特定事物或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夏皮羅的雕塑作品中,總是以象征性的“形狀”結合藝術創作與感性經驗喚起觀者的情緒或體驗,作品中大量的動態的“形狀”來源于人的形象。如:2003年所做的《Untitled》,運用正方體以及長方體的組合拼接形成一個極具動感的向上伸展的形象。2008年所做的《Untitled #6,orange》等一系列作品將不同的方塊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形象,簡單的形狀組合在一起形成能夠引發人共鳴的充滿動勢的形象,形狀和材料密度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空中輕盈的人形作品形成鮮明對比,平衡不穩,似乎違背了重力定律。他曾談到自己作品中的這種轉變,他“希望創作出獨立的作品,不受建筑、地面、墻壁和直角的限制。”作品中“形狀”的使用上運用極其簡潔幾何形體的組合表現了人物的形象,打破了重力以及固有的視覺慣性。
夏皮羅還利用“形狀”創作了一部分探索空間張力的大型裝置作品,如2012年的作品《Untitled》,空間中懸置的幾個巨大的幾何形狀,不同于其雕塑作品中形狀的相互聯結,幾個巨大的幾何形體彼此獨立懸置于空間中又似乎互相關聯,不同的懸掛位置使得“形狀”之間產生錯落感,雕塑中的充滿動態的形式在其裝置作品中得到了延續,試圖運用“形狀”探索讓幾何形式傳達內省,即達到“情感之域”。
三、“色彩”——對物理性的思考
我們在觀看夏皮羅的雕塑作品時,不難留意到其作品中對色彩的使用,在其雕塑作品中,不同于傳統雕塑的寫實,也不像現代主義雕塑一樣突出人工的痕跡以及材料本身,常使用有高純度和高飽和度的顏色,引入一種新的形狀感知,使其本來的材料在色彩的包裹下產生了一種不確定性的物理性,對物理性的思考成為夏皮羅雕塑作品中一個重要特點。雖然夏皮羅以運動的幾何外形金屬雕塑而著稱,但其在很多展覽中都展示了他著色的木頭雕塑,當論及對顏色的使用時,夏皮羅的回應是“我所感興趣的是懸掛在空間中的色塊和重新排列的感知體驗,也就是目前成型的樣子。”把可辨識的形象分割為三維抽象。正如他的其他雕塑作品,這些裝置中分離的對象用表面有顏色的木塊來提升視覺興趣。彩色木頭系列的雕塑作品在2001年開始創作,通過色彩打破未著色金屬的單調感。
在一次訪談中夏皮羅說道“我認為顏色具有意義,顏色在一個環境中與另一個環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它們改變形式,較深的顏色有點凝聚形式,更多的顏色,則有更多的輕盈幻想和延展”。呈現在其作品中如2004—2005年用木材做制作的作品《20 Elements》中,組合聚集在一起的大小不一的木頭上面,用了高純度的黃色、黑色、綠色以及藍色,藍色得更冷靜、更有活力紅色和黃色、更致密的黑色組合在一起,另外在每塊木頭較小的切面上露出了木頭本來的顏色,使得凝結在一起的幾何形體更明顯的區分開來又彼此聯系,使人們產生更多的幻想和延展。
“形狀”和“色彩”始終是夏皮羅作品中的兩個重要因素,通過“形狀”的組合形成的強烈動勢探索空間的張力,以及運用高飽和度的色彩富于其雕塑更多的意義,并著力尋求形狀和顏色的綜合,其對于形狀和顏色的綜合上的探索在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形成了其藝術創作的獨特語言形式,為其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Karsten Greve Gallery ,Past: October 18 → December15.
[2]/H·H·阿納森 錢志堅.80年代西方藝術(二).世界美術,1989(3):50.
[3]布魯克·卡明·拉帕博/喬爾·夏皮羅.幾何形式中的意義.吳迪譯.世界美術,2015(03).
[4]鄭聞.當代藝術語境中雕塑空間的拓展與突破.南京藝術學院,2011-04-20.
作者簡介:熊一蔓,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