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室生白”,“計白當黑”都是中國道家古典藝術思維之中的重要命題。講求的是在藝術形式本身能夠表現出來的實境之外,通過聯想才能夠體會到的意境。本文將從意境本身的三個特點出發,選取寫意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文論,展現出意境在中國古典美學之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虛室生白”;意境;虛境;實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之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中國古典的藝術類型,詩,畫,文,賦,書法,音樂,乃至建筑和戲曲之中都以意境為最高境界。而在繪畫之中以留白的形式展現“韻外之致”的現象尤為常見。
寫意畫以工筆畫相對,往往以簡單的筆墨渲染紙上,縱筆揮桿之間墨彩飛揚,不著幾筆卻盡顯風流。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潑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1]
可以說,以寫意畫來闡釋中國古典文論之中的意境,闡釋道家美學之中“虛室生白”的理論再合適不過。本文將從意境的三個方面出發,分析寫意畫之中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
一、若有若無,朦朧之美
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上》上有云:“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談論的就是這種作畫技巧及其所得出的無限意境。從虛境和實境的關系上來看,實境是虛境的基礎,虛境是實境的升華,它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象和目的,在意境的結構之中處于靈魂和統帥的地位。虛境不能直接得出,而是要在畫面本身的基礎之上,由欣賞者展開聯想和想象,并結合其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特點得出的。同樣是繪畫之中的一片留白,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不同的審美情趣。但是虛境也不能夠憑空產生,它還需要靠著實境的具體描述來體現。
在寫意畫之中也同樣如此。繪畫之中的空白絕對不是畫中多余的部分,而是整幅繪畫之中最有味道的地方。清代的著名書畫家笪重光在《畫筌》之中寫道:“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將虛實之間的關系總結得淋漓盡致,無畫之處產生的妙境,就是寫意畫的精髓之處,也是意境。
二、有限無限,超越之美
晚唐的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之中提出了四個命題,分別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后世統稱為“韻味”說。司空圖認為這是詩歌創作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而中國的藝術理論和繪畫體系,從來就是追求一種“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清代畫家惲壽平在《南田畫跋》之中,強調了“筆中之筆,墨外之墨”,認為“筆墨之外,別有一種靈氣,氤氳紙上。黯淡沉深,若數百年物也。今之操觚者如林,觀此殆無下筆處。”,從這看來筆墨之外的無限意境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就色彩而言,他又提到了“蓋色、光、態、韻在形似之外,故得之者鮮也。”其實講的就是脫離了畫在紙上的事物本身,將思維帶入到虛境之中,才能獲得絕佳的藝術審美感受。
三、不設不施,自然之美
中國古典美學史上,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美的類型,一種是“錯彩鏤金,雕鏤滿眼”的美,另一種是“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但是從虛境的誕生上來看,似黃荃般的“黃家富貴”畫風,描繪宮廷花苑之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往往采用重彩,似乎并不符合道家的審美觀點,也難以自畫中誕生出虛境來。相反“徐家野異”,以色彩極少的墨筆勾勒山水,更符合自然美學。
而“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的成立其實是和自然美學分不開的。在文人寫意畫之中這種緊密結合尤其體現得明顯。劉松年的《秋山行旅圖》僅僅在畫面的中間部分以寥寥數筆勾勒出山的線條形狀,但卻將縱情山水之間,不設不施的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只有在這樣以水墨所繪制的山水,鳥獸,花草等自然景物之中才更能體現出意境。在山水之間,欣賞者仿佛能夠超脫于簡單的筆墨之外,追求畫面之外作者所要傳達的境界,或空靈瀟灑,或蒼茫渾厚,或簡淡疏荒,或沉郁濕潤,都是超越了畫面本身而通過留白傳達和展現的東西。
從遠古時代繪畫中的虛實無目的性的傳流,到畫家對虛實的不斷研究,再到現代畫家對中國畫“虛實相生”的繼承和發展,虛實營造的意境之美不但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具體表現,還是形與神,情與景,詩與畫的和諧統一,由此造就了中國畫“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4]
參考文獻:
[1]中國文聯出版社圖版南山樂山相冊[EB/OL].雅昌博客頻道,2012-11-08.
[2]劉九州.藝術意境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李爽.“虛實相生”——論中國畫的意境美[J].美與時代(中),2016(06):13-14.
[4]陳曉環.“虛實相生”美學與當代藝術設計[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4):560-564.
作者簡介:朱悅(1995.9-),女,漢族,北京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