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藝術所表現出的特點不是對客觀的摹擬與再現,而是追求生命本體的精神追求,而這一追求正是工筆花鳥畫中線所體現出的魅力與審美價值所在。通過線在工筆花鳥畫中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審美認知的研究,從而得出觀點: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線是受中國哲思影響的重視審美認知表現的線。今天的工筆花鳥畫的線必須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對工筆花鳥畫線的審美方面問題的理解與研究,是對提高創作水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線;工筆花鳥畫;表現;審美
“線”在幾何學上的含義是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是一個看不見的實體,它是點在移動中留下的軌跡,在中西繪畫藝術中,線都是藝術表現的重要藝術語言。中國繪畫在對線的運用方面,更注重內在本質的意象表達,而不是外在真實物象的模擬。因此,中國畫中的線,并不是幾何意義上的線,而是在中國哲思影響下所產生的重審美法度的線。正如李澤厚先生說的:線所傳達的藝術美,不是一般化的形勢美、裝飾美,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經常是靜止的、程式化、規格化和失去現實生命感、力量感的東西,“有意味的形式”則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
一、工筆花鳥畫線的外在表現形式
工筆花鳥畫的線是對所描繪的對象作概括性的模擬,其外在表現形式在創作實踐中主要以描法實現。線的描法,中國畫稱為線描或白描,工筆花鳥畫白描用線一方面是對物象的結構塑造與質感進行表現,嚴整勻勁的基礎上展現行云流水般的飛動之勢;另一方面是表現物象的精神,注重線與線之間的關系,在協調統一里蘊含微妙而豐富的變化。工筆花鳥畫白描的用線,造型的功能是絕對的,獨立變化的可能性較少,這點既是工筆花鳥畫用線的特點,同時也是其對抒情和意境表達方面的難點。線所表現出的對象的質感、結構與形象精神,通過抽象的點、線、面疏密節奏的有機組合形成對象的骨、筋、肉血,通過這些要素進而激發出所要表現的內心情感和想象。
中國古代繪畫人物畫方面總結有“十八描”,是選擇有代表性的十八種不同階層身份的人物衣著形象,并采取了相應的線,對人物形象進行造型。工筆花鳥畫用線在傳統中雖然并沒有較明確的總結,但與人物十八描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參照,通過人物十八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線條是怎樣造型的,每一種描法通過線來表現人物的外形、結構、不同衣物的質感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準確的塑造出 “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比如在表現竹子的時候,就可以參考人物“十八描”中的“竹葉描”,人物十八描中的竹葉描在塑造形象時線的用筆形狀似竹葉,用筆的提按與虛實變化構成具有跳躍感的線條組合關系,成功的表現了衣物的質感與重量感,并隨人物的運動而擺動,線條就像在風中搖擺的竹葉。而在實踐畫竹中,面對雜亂的自然,我們可以學習“竹葉描”的用線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理解與體悟,實現對竹的表現。
在宋人小品《白頭叢竹圖》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清晰地看到線在工筆花鳥畫中的表現形式。畫面運用富有彈性的鐵線描表現竹竿,既體現出了竹竿的物理特點,又有竹子光滑的質感。在形象表現方面也體現出了竹的形象精神,用兩根細線描繪的枝條能夠撐得起兩只胖胖的小鳥。竹葉的用線則更接近于釘頭鼠尾描,柔韌的線表現出了竹葉的薄與厚、嫩與枯等狀態,通過線條的飛動體現韻律與動感,成功地用線表現了冬季微雪后的竹林一角,蘊含豐富的生命氣息。
在元代趙孟頫《幽篁戴勝圖》中,線的表現形式與組合關系所形成的形式感尤為突出,畫面的竹用重復的短線塑造,紛亂中形成秩序,提取與強化自然之竹的形式感。線條在統一的秩序中尋求微妙的變化,根據造型的需要在其中加入了明顯的提按效果,線條組合關系輕重多變,呈現出的外延力量十分明顯,用線實現了運動感與節奏感的表現,從而來傳情達意。
畫家將復雜的要素,統一在一個富有動感的畫面之中,完美的體現了工筆花鳥畫線的功能與審美價值。
工筆花鳥畫地顯出表達,所要表現的物象更為多樣與豐富,所以在用線造型時,線條呈現出了復雜多樣,統一中有變化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中,既要學習傳統,有源有流,又要有所突破,融入創作者自身的精神、審美與知識結構,從而有所創新與發展。
二、工筆花鳥畫線的內在審美認知
工筆花鳥畫的線除了外在的造型表現,更重要的是通過線所表現出的豐富精神內涵,創造出狀物又抒情的審美價值。線通過飽含內在精神的表現形式,最終實現創作理想的表達。
工筆花鳥畫的用線追求空靈而意境悠遠,從而給觀者創造出無限的空間。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道:“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句中提到的“氣”指的是我們賴以生存呼吸的氣,是宇宙萬物天性一部分的生命力。“氣”使得“志”,也就是目的或者是愿望有了動力,在創作過程中“氣”可以理解成所需要的一種內在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包括繪畫的沖動、對物象的看法以及所要傳遞的感情等,“韻”可以使“氣”從虛幻的無形變為可以感知的形,氣也可以將韻變得富有生命力。
這種無形的力量隱含在畫面的每一處,并對每一根線都產生作用。比如我們在創作實踐中,“氣”可以從內外兼修,通過鍛煉來養足現實的氣力,通過修行來培養氣度,氣力直接影響線條的質量,能否撐起骨架;氣度則直接影響畫面的審美傾向與格調。線的諸要素中蘊含的“氣”,具體在點、線、面、疏密節奏、用筆的濃淡干濕等線的表現形式方面主要靠“骨法用筆”來實現的。謝赫的六法中所提出的第二法“骨法用筆”在工筆花鳥畫創作實踐中,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從外在造型的角度,“骨法用筆”常用來作為線條所呈現的質感、量感、枯潤……上文論述過的外在表現形式的要求;而另外一層含義則是指線內在的骨力、骨氣與所傳達的風骨等內在精神層面的表現,也就是內在的審美認知層面的要求。宗白華先生對劉勰風骨論的理解的看法,頗能符合中國畫用線的審美要求。他說:光有骨還不夠,還必須從邏輯性走到藝術性,才能感動人。所以“骨”之外還要有“風”。風是飛揚流動中,表現出力量、運動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氣勢”的美。
在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實踐中,線在實現了骨法用筆的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應該上升到第二個層次,骨氣、風骨等內在精神的表達,這兩方面完美的融合,在創作過程中始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一而共通,一起撐起了整個畫面的結構骨架,實現對物象形態、質感、量感、空間,厚度等造型的表現。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而流動的內在情感表現出來,從而傳達更深層次的審美,而線的內在精神只有在外在造型的幫助下才能被認識與欣賞,在工筆花鳥畫中,線的內在精神必須落實到具體的造型與形式語言中,而線的外在造型也必須具備內在的審美情感,不然將脫離生活而沒有意義。
三、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畫的傳統與法度,不僅僅是學習傳統的形式語言與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傳統中對藝術、人生、自然的體悟與審美追求,是不斷強化中國畫藝術的審美認知方式的過程,這也是中國畫的靈魂。在創作中,線是實現傳神或寫意的根本手段,對傳統工筆花鳥畫線條語言的繼承包涵兩個層次,一是對于線條造型以及形式語言方面的認識與學習;二是通過傳統來體悟前人用線所表達的世界觀、生命體驗以及情感等審美層面的感悟,同時對傳統的認識與繼承有創造性的發展,創造出符合時代特性的工筆花鳥畫作品。中國畫者所追求的理想,應該是一種藝術追求的心性表達,而對于工筆花鳥畫中線藝術的理解與傳統審美的思考,更能夠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傳統、認識中國畫藝術的豐富內涵與精髓,從而指導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9:45.
[2]劉勰.文心雕龍(《四部叢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卷6,3b.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7-48.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