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從納比派巨匠博納爾與維亞爾的室內畫的具體作品中,進行形式因素的探索分析,著力于其繪畫空間的構圖,探討二位大師內心所想所思,尤其是在藝術實踐中的構思與創造,以及從二位大師的作品中受到的啟發,以期為以后的繪畫實踐提供經驗和思考,并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關鍵詞:博納爾;維亞爾;室內空間;構圖;啟示
前言
構圖是繪畫藝術中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意義上講,構圖是指在繪畫創作中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平衡完整的畫面。如何在二維平面上呈現客觀世界的三維空間,是早期西方藝術家研究的重要課題。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結合解剖學、透視學、光學、色彩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建構了一種建立在透視法則的基礎上的構圖方式,在二維平面上自然地表現出三維效果,形成對客觀現實的完美再現。如:中心式構圖、對角線構圖、三角形構圖、S型構圖、橢圓形構圖等構圖方法。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這一空間觀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19世紀,藝術家們開始抨擊這一傳統空間構圖形式的局限性,透視法在其中的地位逐漸消逝,構圖方式呈現出平面化的趨勢,藝術家們普遍強調畫面的構成形式應具有獨立的表現性。正是身處這種時代中,博納爾與維亞爾在構圖上做出自主的創新。
一、博納爾及其室內畫的空間構圖
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1867年10月出生在法國豐特奈-歐羅斯,父親尤金·博納爾是高階政府官員,母親伊麗莎白·梅茲朵夫則為沒落貴族之后。少年時,博納爾遵循父愿學習法律。1887年,20歲的博納爾放棄了法律的學習,進入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和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后與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同學創立了藝術小組納比派,“納比”(Nabis)一詞,來自希伯來語,意為“先知”,這是一個帶有折中意味的小組。納比派的主要成員有塞律西埃、博納爾、維亞爾、德尼、朗松等人,他們從高更、塞尚的繪畫以及日本浮世繪中獲得啟示,反對傳統寫實主義繪畫和印象派的自然主義傾向,追求象征意義的表達及裝飾性的畫面效果,主張對自然物象進行平面化組合,強調取消繪畫中的立體感。納比派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在藝術史上仍有一席之地。
博納爾是納比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在早期藝術實踐創作了一些經典的、具有日本浮世繪風格的繪畫作品,如其1891年所做的石版畫《法國香檳》(圖1)及1897年創作的屏風裝飾畫《散步》(圖2),以簡潔的色塊和線條,夸張的人物造型展現了一種平面化的裝飾風格。經過早期實踐與經驗的積淀后,博納爾更關注畫面上色彩效果,并由反對印象派的藝術宗旨,轉而接受印象派的色彩原理,也正是因此,他常被視為法國后印象派的代表。
在藝術創作中,博納爾尋求平面化的浮華的裝飾效果,在他看來繪畫作品的主題性和敘事性應該被取消,作品只需憑借其裝飾性存在即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博納爾試圖打破三維空間的透視法則,通過對物象的有效排列組合,力求以一種新穎的構圖方式,形成有意味的畫面。正如納比派畫家簡.維卡德所說的那樣,“建筑師工作完成的地方就是畫家工作的開始……我們不要透視,所有的墻面都必須維持是一個平面,不可受到無限的平線的破壞。世上并沒有繪畫,只有裝飾。”博納爾希望通過心靈對物象直接感知并獲得反饋,從而在畫布中進行表現其對于物象的美的感情,他在構建畫面的時候,總是能恰如其分地找到點線面的完美的契合點,再結合其對色彩魔術般的使用,使畫面達到一種靈動和秩序的和諧。
二、維亞爾及其室內畫的空間構圖
在納比派中另一位成就比較突出的畫家是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1868-1940),同樣善于畫室內畫。
維亞爾1868年出生在法國索恩-盧瓦爾省的居索,1877年移居巴黎,父親是個退伍軍官,曾在該地擔任稅收官,母親出身于紡織設計師家庭。1886年他進入朱利安學院學習,結識博納爾、德尼和塞律西埃等人,后加入納比派,并在巴黎美術學院的杰羅姆畫室作畫。與博納爾一樣,維亞爾的繪畫強調華麗的平面裝飾性,他說:“藝術應該是精神的創造物,自然界只是一種基于,藝術家應該從主觀上重新安排它們。這種重新安排自然界,要從美的觀念和裝飾的觀念出發。”此外,維亞爾在構圖上追求穩定和諧、簡潔精致,善于將室內場面轉換為裝飾性的色彩處理, 頗具安靜閑逸、平和雅致的特點。他總能在生活中找到繪畫的靈感,將平凡普通的生活場景,轉換為美妙的畫面,頌揚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動。
早年在納比派的時候,日本浮世繪版畫的那種主觀的變形、平面化的空間、平涂的色彩及不規則的構圖的特點,對維亞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浮世繪極具裝飾性的視覺效果,讓維亞
畫中描繪了一女子沉于睡眠之中,全身在被單遮蓋,只露出頭部。畫面放棄了對明暗變化的表現、視野的縱深感以及物象的空間體積感,單純而明快的平涂色塊和幾何線條構成了對物象的表現,物象融合在由單純的色彩所造成的形與面的鋪排中,營造了一幅安靜祥和的畫面。在風格和情趣上受日本浮世繪的裝飾性效果和平面處理方式的影響顯而易見。
在描繪室內場景時,維亞爾總是有意識地放棄表現三維縱深空間,選擇平面性的構圖,通過對色彩的把握,達到畫面的總體平衡。“維亞爾作品中的神秘性象征意味是通過色彩和形式將個人的主觀情感表現出來的,運用單純和概念化的造型方法,以線條加強輪廓形象的平面化,把色彩當作主觀情感的符號并彼此結合,其目的就是指引人們以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觀察生活?!痹凇蹲非笳摺罚▓D4)一作中,維亞爾在強調平面裝飾性將室內場景擺成正面的同時,更應用了多視點透視的方法,造成了空間混亂的錯覺,畫面中間的男人,像是魔術師一般被貼滿墻紙的墻中間探出半個身子,但細看,我們能發現墻上隱藏著一扇門,只是貼著相似的墻紙讓人難以分辨,形成一種視覺錯亂的效果。在色彩表達與疏密處理上,維亞爾將女主角的衣裙和背景的屏風及窗外的樹蔭,用大小不同的筆觸產生出豐實的密集效果,且占據畫面了大部分,僅手中的衣布的色塊和男子的黑色衣服將這種大面積的色彩分開,既使得平凡家庭小景,充滿了柔和,而又無限豐富的色彩,從而使一幅很普通的家庭生活場景,更加富于情趣。
從《追求者》的畫面中,我們還可以發現,“維亞爾經常有意將對象的細部畫得模糊不清,并使畫面前景有隱退到背景中去的趨勢。形從未在他的作品中完全消失,但卻總是不太清晰,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抽象的特征?!边@種使對象形體結構松動的表現,除了能發揮畫面的裝飾性意味以外,通過用色彩的運用卻能將室內空間描繪得極具延展性。
1900年創作的《菲利斯·瓦洛東在羅曼內爾拉納茲的客廳》,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畫面中的兩個主體人物被安排在背景處,此處被色彩弱化的三維深度空間,畫家使用類似點彩派的技法,卻營造了一個寬闊的室內空間,室內的所有物件都僅見其模糊的輪廓,主體人物更是像與背景融為一體。維亞爾1901年創作的《坐在沙發上的費德奧先生和夫人》與1905年創作的《房間中的海賽爾夫人》也都是這類構圖。
細讀維亞爾的作品,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他晚年的一些作品中,他極其仔細地刻畫室內場景的三維縱深空間,使用的色彩更具有寫生性質,有點回歸傳統的意味。《裱滿花幔的小客廳》和《波利尼亞克伯爵夫人》(圖5),都是這種回歸的代表。而從畫面中鋪滿的花紋圖案可見,他仍極其關注畫面的裝飾性。
三、繪畫形式的啟發與當下的意義
一定意義上講,20世紀的繪畫藝術,是基于對藝術本體的探討,即對空間、色彩、線條等形式因素的探討,博納爾與維亞爾也擺脫不了這樣的時代要求。構圖不是找到的,而是創造出來的,即創造出畫面各元素之間的關系,而畫家的思想情感正居于這樣的關系之上。博納爾與維亞爾所做的正是如此。他們所主張的對自然物象進行平面化組合,強調取消繪畫中的立體感,追尋繪畫作品的平面化的裝飾效果,消解畫面的“情節”和“敘事性”,正是采用這樣的策略來達到對平面化、裝飾性、形式因素的強化。這樣的策略顯然可以強化作品的視覺效果,增強畫面對欣賞者的視覺沖擊力。顯然,這對于我們的藝術實踐中有著一定的啟發意義。另外,這種“弱化一方、強化另一方”的做法,我們也要有所思考。
如果說,凡·埃克的《阿爾諾芬妮夫婦像》中心部位的鏡子是對畫面空間的再次拓展,那么在博納爾與維亞爾的作品中,鏡子的作用卻成為豐富畫面的構圖,對畫面形式語言的解構的途徑之一。這樣的策略也是為我們所要拿來使用的。
在討論完博納爾與維亞爾的藝術作品時,可以明確的發現,20世紀初西方繪畫創新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形式變革讓人們目不暇接。博納爾清醒地認識到他自己周圍的一切,而以他所追求的特有的真實感,去創造他自己的世界,他以自我的構圖方式、以自己的色彩組織和造型觀念來展現著超高的素養不斷地明確自己對繪畫觀念的認識。
博納爾始終都以自身的藝術實踐對那比派的藝術原則和形式加以肯定。他一直都試圖探索出形式與色彩的關系的完美結合,創造出屬于納比派的、博納爾自己的獨特風格,而非社會流行的、官方的、畫商的藝術樣式。同樣,這樣的探索也適宜于闡釋維亞爾的藝術實踐及其作品。與博納爾不同的是,維亞爾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上大多還以具象的方式呈現,但是他們用色彩使畫面達到裝飾性效果這一宗旨是顯而易見的。
還有一點,從他們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來看,博納爾與維亞爾最大的共同點是喜愛表達自身情感的個人小天地。我們可以發覺到畫家的內心世界是一個超然獨立的個人小天地,是由畫室、起居室或所熟悉的窗外小景,以及家人、好友所組成的現實生活,也有一點神秘感。他們的生活興趣在這樣的世界里,精神上的天地也在這樣的世界里。
在20世紀紛繁的藝術世界中,他們還時刻提醒自己對外圍事物的應有的判斷,在質疑聲中努力堅定自身對藝術的追求的方向,他們甚至隱居田園來凈化自身的內心,以求一個更好的精神狀態去從事藝術創作,這在我們當下的市場經濟利益驅使下的藝術更需要擁有這種純凈的心態,希望通過探討他們的藝術形式和環境來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個更好的啟示。
從這里出發,可以見得,藝術家無論是表現個人的生活、精神狀態,還是反映社會政治現象, 都有著明顯的個人情感、個人心理的清晰的印跡。這與當今社會的價值觀、生活態度的多元化發展是有關聯的。藝術作品所傳達出來的藝術家的個人體悟,是要有著不可復制性的,同樣也要能夠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的,這樣的藝術才能成為永恒的。
當下,重新提出納比派的目的,就是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地向西方學習的確立藝術家應該有的原則和態度。尤其是在藝術商品化高速發展的時期,既要確立中國藝術家的文化本位的立場,要有中國藝術的獨有的體格,也要在面對藝術市場時有著清醒明確的原則,藝術之為藝術,顯然不是只從藝術品的拍賣價格來看待的。
參考文獻:
[1]何政廣主編.勃納爾——先知派繪畫大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李延著.世界藝術大師——勃納爾[M].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10年.
[3]張曉葉主編.環球美術史視點系列——勃納爾[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年.
[4]張曉葉主編.環球美術史視點系列——維亞爾[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8年.
[5]陳英德,張彌彌著.維亞爾[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6]陳建軍著.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書系:納比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7]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8]尤永玢.勃納爾繪畫作品構圖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年.
[9]羅琰娟.勃納爾畫面形式構成探析[D].廈門大學,2008年.
[10]關湘薇.淺析博納爾畫面的構圖[D].鄭州大學,2013年.
[11]孫媛媛.維亞爾繪畫中的象征主義[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12]滕娜.解讀維亞爾的油畫藝術語言[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