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技藝種類繁多,中華匠心精神令人敬仰,它們歷史悠久,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沖擊,這些傳統手藝的發展傳承卻不容樂觀。我們會發現在很多領域,傳統手藝人正逐漸被機械所替代,許多傳統技藝甚至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本文以中國古代家具設計為出發點,來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希望人們在現代的發展中學習工匠精神,并能發揚光大。
關鍵詞:工匠精神;家具設計
家具的發展不僅追隨者人類的發展,從刀耕火種時期到今天的信息化社會,家具的發展可以說是蘊含著人類歷史的精神脈絡,見證了我們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令各國家具需求快速增長。家具制造業已從傳統手工業發展成為一個以機械化生產為主、門類齊全、基本能滿足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產業。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華夏輝煌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家具文化是主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
中國古代家具的特質在于它通過各歷史時期的演變的同時還凝聚出其在特定環境里形成的不同藝術風格。在現存古代家具和現代家具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精湛的工藝價值以及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本文就以中國家具設計中的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為出發點,來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呼吁在當前社會中對工匠精神的重視。
一、當前我國家具發展現狀
(一)家具產業規模在消費品行業中較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家具行業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家具的產值已經占據全球家具產值的25%,成為第一家具制造國和消費國。我國家具行業規模和產值一直穩定增長。
(二)區域分布較為集中
我國規模較大家具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福建、四川、山東等地。
(三)缺乏可持續競爭優勢
中國家具企業大多數是粗放發展模式,所以我們只是一個家具制造業大國,還不是家具制造業強國。在高速的銷量增長和巨額的貿易數字背后,中國家具行業還隱藏著不可忽視的行業發展隱患。規模以上企業占比不高,中小企業偏多。
(四)家具創新力不足,缺乏品牌意識
我國家具設計缺乏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再加上行業尚未出現專業強勢品牌,在這樣競爭環境中,家具設計難以保證自身設計的獨占性。在中國的家具市場發展中,小廠仿大廠,大廠仿國外,同行互相模仿,使得整個中國家具市場的產品款式具有高度的趨同性。我們要想讓消費者要在很多種類似家具款式中辨識出產品獨特之處,實在不容易。廠家的家具風格和家具款式沒有一個統一的品牌個性作為統率,只是單純模仿,更加弱化了家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堆砌的品牌意識。這就造成了家具企業即使賣出去很多產品、大搞促銷,也難以創立品牌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二、當前中國家具的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極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們以質取勝的價值取向,以及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無比執著的職業追求。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表示要鼓勵企業開展工匠精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丁教授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業如同一個工匠一樣,琢磨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則是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家具制造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發展,如何在漸趨低迷的形勢下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的困局是擺在我國家具設計中的重要課題。中國要重新找回“工匠精神”,任重而道遠。有“工匠魂”,才能實現“中國夢”。
三、中國工匠精神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一)中國工匠精神在家具選材上的應用研究
中國古代家具設計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比如在商周的青銅器中就有不少雕飾精美的俎、禁之類家具。在商、周至三國時期形成了矮型的家具設計。唐到五代時期,家具也逐漸向高型化、成套化發展,因此家具的種類也自然增多。并且在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家具設計達到頂峰。
中國古代家具的精美之處,也在于它在選材料上的精益求精。古代家具一般采用木質較好的紫檀和黃花梨材質。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這類材質短缺也開始使用酸枝木和雞翅木。而官方用的家具大部分用其他紅木來代替。這些木材選用的精細之處在于:1、密度大。我們知道木材密度越大,材性越穩定,變形就會越小。所以由其制作的家具可以經久耐用,代代相傳。比如名貴的紫檀,木塊甚至能沉于水。2、色彩吉祥,中華民族的傳統色彩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古代家具對材質色彩地注重絲毫不亞于其功能和造型。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好意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黃花梨、紅枝、白枝等等,無不以色彩來做名,進一步體現出木材文化屬性的重要。
(二)中國工匠精神在家具設計造型上的應用研究
中國古代家具是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它對世界現代設計發展時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世界家具設計史中,中國特色的家具也曾經風靡一時。外國設計師以中國明代家具的設計特點融入設計里面,體現功能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比如明式家具中就十分遵循嚴格的比例關系。它的局部與整體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
中國古代家具也會使用精美的雕飾圖案來裝飾。圖案多以帶有濃厚中國傳統的各種神話傳說和吉祥圖案為主。以此來表達當時人們對自然和對人生的態度。圖案寄托人們對國泰民安田園生活的向往。圖案雕刻技法包括圓雕、浮雕等。到了明清家具開始使用雕、嵌、描、堆等工藝手法,后來又發展了螺鈿嵌。這些技法的運用讓我們現代人嘆為觀止,深深被古代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三)中國工匠精神在家具設計結構上的應用研究
中國帶家具的結構是不用釘子的,都是采用的榫卯結構,讓產品呈現出另一種文化美感。榫卯結構可以說是傳統中式家具、建筑的靈魂。木構件之間簡單進行拼合,便能將各個木部件緊密結合,既能滿足承重要求,也能防撞擊防搖晃。榫卯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制作上采用攢邊等作法。
研究發現明代家具最特別之處在于榫卯構造。它不僅是傳統家具的主要結構之一,也是傳統家具的生命能否延續的重要指標。榫卯結構歷經千年之久流傳,廣為古代家具工匠運用,為中國古代文明留下了輝煌的歷史。古代匠人制作家具時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結構來進行,才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家具結構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使得古代家具可以保存下來。
四、結語
雖然我們的社會在發展,但是針對一些傳統手藝我們并不應該就此拋棄,相反古代的一些傳統工藝在現代的發展中并沒有失去價值。中國傳統手工匠人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仍然是我們現在社會所需求的。我們需要把工匠精神傳承下去,這是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在利用現在科學技術進行家具設計的時候,也要重視中國古代匠人的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設計中,讓設計的家具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使我國的家具設計可以重新煥發新機,這是設計師需要不懈努力和奮斗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祖建.中國古代家具審美思想成因的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85-87.
[2]蔣綠荷.家具與民族文化之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2(06):16-19.
[3]秦春曉,謝亨淵.中國傳統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工程,2008(05):131-132+153.
[4]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楊先藝.論中國古代家具的設計演變[J].國外建材科技,2002(04):109-110.
[6]梅爾·拜厄斯.百年工業設計集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7]紫圖大師圖典叢書編輯部.世界設計大師圖典速查手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