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的發展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一個城市的發展通過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就能體現,中國城市空間浪費居多,設計時不能有效利用空間價值,導致城市空間浪費嚴重、城市結構單一、城鄉邊界硬化引發矛盾問題等。城鄉邊界、廢棄與污染土地、老舊建筑與新城的差異問題是目前城市剩余空間的改造方向,如何能夠達到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剩余空間的價值取向,需要根據實際空間進行分析、改造,從而達到城市肌理的延續,城市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剩余空間;改造價值
緒論
在全球性經濟大發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結構規劃和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在我國發達城市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人口密集,土地緊缺,城市空間利用率相對較高,并沒有出現城市衰落的現象。由于地區的差異,部分欠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城市衰落的特征,例如經歷長久文化物質積淀的老城鎮、因空間形態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的地區、西部內陸地區及貧困山區、或因空間的人為破壞,而出現了空間衰敗、活力衰退的現象。如何處理這些剩余空間是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城市剩余空間概念
城市變遷,新舊交替,土地的利用與規劃上不充分,建筑之間出現狹窄、不規則用地,工廠附近被污染的土地,縱橫交錯的高架橋下空置的土地,以及因為地形而被限制開發的土地,這閑置的土地些影響著城市的美觀,是目前中國城市規劃與改造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我國國內剩余空間解決方式
在我國城市剩余空間的改造,長期以來都存在很大問題,城市與城市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上海、北京這類一線地區的城市寸土寸金,土地利用率高,接收到開放思想豐富,對于城市規劃與剩余空間改造的問題處理較好;在中國二線及以下城市,改造多數關注的是價值,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古城區與新城的無法融合,廢棄工廠污染土地推倒重建,無法利用重建的土地則采用圈地停車收費等現象,這種方式固然能夠將閑置土地得以利用,但忽視了文化價值的延續與滲透,以及城市景觀建設的持久性。
當代著名設計師庫哈斯,在臺北市士林夜市場做了一個音樂廳,利用一種城市的嫁接行為,將臺灣夜市抽象為肌理,導入到他的設計中。這里的空間非常復雜,連接著軌道交通下部的空間,設計時被利用為,乒乓球廳、餐廳、 書店、自習室。這里的夜市場最初是臺北城市中較為混亂、不安全的區域,通過強制性的改造后植入嫁接,成為一個非常典型的剩余空間改造的案例。將城市中混亂的交通空間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心聯合起來,從建筑設計角度來講,內部空間的分布也是創意十足。建筑內部空間利用一個長長的坡道,打破了傳統建筑一層二層的結構,柔化成一個整體,這個項目將軌道交通與校園生活形成了良好的互動空間。
三、國外著名城市剩余空間改造案例
紐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城市,被公認為世界之都,這座世界之都曾存在很大的城市的“疤痕”——廢棄軌道。為消除“疤痕”高線公園改造就是從紐約興起,這條軌道線路始建于1930年,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被廢棄,廢棄的鐵道沒有與周圍的環境形成良好的嫁接;直到高線公園的概念推出,利用原本的運貨軌道加以改造與周邊的空間聯合起來。入住時尚品牌、酒店、藝術工作坊等,將休閑、娛樂、旅游、消費結合,把原本支離破碎的空間縫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極具特色的國際化旅游景點,順應軌道的肌理,把它立體化、復合化成為高效、集約型的土地,這種漫游式的、無序、無目的、自然的一種狀態, 是目前城市剩余空間改造追求的一種狀態。
丹麥的哥本哈根線性公園是當地獨特的風景線,哥本哈根是一個單一的種族區域,整個城市以灰色調為主,公園的建成以三種鮮艷的色彩區分功能與氛圍,紅色為文化體育活動空間,黑色為聚會場所,綠色是大型體育活動場所,它的獨特之處在設計過程中,讓當地居民參與其中,形成了一個公共交通、自行車交通、步行交通無縫連接的文化多樣性公園,從城市上空俯瞰,哥本哈根線性公園將這個單一的城市空間增添了活力,打破了呆板的城市結構。
四、結語
目前中國城市空間的邊界多數被硬化,城市與鄉村邊界突兀,空間環境的延續性差,城市軌道交通與成熟空間強制性的分割,圍墻、綠化帶是目前中國城市分區的主要手段之一,城市景觀是供生活在該城市的居民生活、休閑、工作的地方,城市的環境體現的不僅是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也是該城市經濟發展的體現。城市內部剩余空間利益主體多元、價值訴求復雜、容易引發矛盾糾紛,將雜亂單一的剩余空間加以利用,形成復合體驗場所,將不同的群體、元素碰撞在一起,給城市空間帶來更多的吸引力。
作者簡介:殷麗婷,銀川能源學院濱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