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三面環山,山地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2%。城市景觀不斷發展,但由于政策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豎向尺度上造景受到了限制。山地景觀相較于城市景觀有更豐富的復雜形態及變化,能給人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在山地中移步換景,在視覺上給人們一種不停變化的沖擊。
關鍵詞:山地;景觀;豎向尺度;審美
一、豎向尺度上北京山區與城區景觀差異綜述
(一)豎向尺度上山地景觀在與城市景觀差異
北京市三面環山,山地面積遠遠大于平原面積,山地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2%。自然山體地形起伏,形態復雜,不同區域均有其獨特的面貌,即使在同一山地中,人們在不同的觀景地點、觀景距離,以不同的觀景視角觀景,在視覺上給人們一種不停變化的沖擊,審美感受會有很大差異。獨特的山地景觀會喚起人們的極致的情緒、極致的感受。相較于山體景觀,需要考慮到項目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需要綜合對場地進行規劃,在豎向尺度上觀景方式、觀景角度也會受到限制。
(二)城市景觀豎向尺度限制因素
北京作為首都,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由于土地資源緊缺、“限高”政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北京城區造景在豎向尺度上受到了限制。
1、政策:隨著城市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口向北京涌進,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稀缺而緊張。為了保護舊城原有天際線,北京實施“限高”政策,以故宮為中心,漸次升高,在保證舊城平緩的天際線同時達到一種秩序性,舊城被分為平房、9米、18米、30米和45米幾大區域。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形勢下及限高政策下,北京城區較大范圍的挖湖堆山被嚴重限制。
2、經濟:城市在朝著優化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素質、城市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而大范圍大幅度的地形改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實現的。
3、其他: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完善,地面下的地鐵、水電管線等設施較多,地上承重受到限制。
二、山地景觀中豎向尺度差異上的審美價值
(一)由于地形和高度變化引起的植被差異
在山體環境中,山底土壤具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且土層松軟,植被種類較多,以常綠闊葉植物和喬木為主。坡中土壤比坡底要薄一些,通常以中小型灌木和小喬木為主。坡頂土層薄,持水能力差常以灌木和鋪地植物為主。由于地形對微氣候的影響,從而對區域內的植被影響也是顯著的。向陽坡生長喜陽的植被,背陽坡則以耐陰植被為主。由于具體地形條件復雜,所蘊含的規律都隱現在復雜的自然環境當中。因植物覆蓋不同,陽坡和陰坡的視覺顯現也有較大的差異。
在不考慮逆溫的情況下,高度越高,氣溫越低,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5攝氏度。古人在游覽山水的過程中,將這種現象記錄在了詩詞中,例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游廬山風景區花徑時曾賦詩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詩中寫出了由于山地海拔的影響,溫度降低,出現了“桃花盛開”延遲出現的物候現象。例如北京的百花山,海拔1800米的白草畔,山頂的開花時間就有延遲出現現象,每年的6-8月,山頂百花盛開,五顏六色的花朵鋪滿草地。
(二)山麓到山頂的審美體驗變化
山地景觀具有垂直高差大,地形復雜,層次輪廓變化豐富等特點,給人很強的立體畫面感。人們在游覽山地時,觀景地點和觀景角度不斷變化,所觀所想也會不斷變化,因此游覽山地過程中,人們會有多種感官和情感上的體驗。
人在山底的不同位置帶給人們不同的觀景體驗。古北水鎮坐落在北京市密云區司馬臺長城腳下,是獨具北方風情的度假式小鎮。人們在不斷靠近山體到進入山體的過程中,山景會隨著空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行駛在承德高速上,在較遠的位置望遠山,視野較為寬闊,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給人蒼茫遼闊之感;進入古北水鎮,山體環繞,人們自山前窺山后,遠山朦朧深邃,近山清晰明確,人們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山體在空氣層中產生的縹緲模糊之感,造成一種具有深遠空間的意境;當人們到達山腳下,自下仰視山巔,看到的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的景觀,會產生對大自然的崇俊、敬畏之感。
人的心理感受與空間封閉程度相關。人在山谷中,周圍山體高聳,相對于人體尺度來講體量較大,當凸地形四面圍合,場地面積較小,缺少開敞空間,就會產生封閉感。當人身處高聳綿延的山嶺中,場地空間的狹小與山嶺的高峻形成了鮮明對比,人的視覺受到了抑制,也會在心理上更容易產生壓抑感。古代詩人們在游覽山地時,將這些極致的情緒和感受用極致的語言記錄下來,展現了山地景觀的獨特魅力。例如杜甫的《秦州雜詩》中,“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莽莽”二字描繪出山嶺的挺拔險峻之勢,“萬重”二字寫出了重巒疊嶂和叢山疊起的景觀,透露出嚴峻緊張的氛圍,由于四周環境的襯托,作者被貶之后的憂慮之心更加強烈。
同是寫高山孤城,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闊大中帶有閑遠的意態。同樣是群山環繞,當場地面積較大,人處于半封閉半開敞空間里,“一片萬仞山”能給人帶來舒適感、安全感,又不會讓人覺得壓抑,“黃河遠上白云間”描繪的是不穩定的、開放的、無限的開敞空間,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容易使人產生極大的聯想和發揮。在這種半開敞半封閉的空間中,人們會對雄偉壯闊的大自然產生崇拜感。當空間既不封閉狹小,也不過于空曠,人在心理上會感到舒適安全,相對較適合長時間的游賞、居住。
山地中山體形態和道路復雜多變,人們在游覽山地景觀過程中,山地景觀的空間給人流動多變的感覺。在山地景觀中觀景距離不同,地點不同,帶給人們的感受必然不同。在山地景觀的不同地點即空間,且在不同影響因素即時間下,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更多。假比主體處在山腳下,仰望高山的外輪廓,但同時目之所及,是山地景觀的石頭構造。形成近中遠一幅動態的自然景觀圖;移步向前,登上半山腰,上望高峰,下俯平原,隨時間的流轉經歷了登山過程的人們心里又會因時空幻化生成的動態景觀而產生較為完備的審美的知覺。所謂步移景異,是園林規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山地景觀中,其本身存在的自然資源就已經達到了步移景異的效果,不需要過多的人工修飾。蘇軾《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概括而形象地描述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這種感受則是自然景觀中動態鑒賞景觀的極致代表。觀賞者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山地景觀可以得到不同觀感。有時看到的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看到的是高聳入云端的山峰。這兩句詩進而可以拓展到哲學層面,即跳出問題看問題更容易獲得其內在規律。山地景觀的鑒賞的綜合性往往較平地景觀更為完備,無論從綜合感官還是從景觀細節特征上均可以有很好的感知。
人們在登臨山頂時,空間視野開闊,可以極大地拓展景觀鑒賞的范圍。這種范圍的拓展也使得人們在山地景觀的鑒賞上產生更為獨特的心理感受。這種特點在古人一些經典的詩詞中體現得非常的具體。例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等等,身處山頂,空間視野開闊,控制力強,在具有離心力的同時充滿張力,人們會自然地感受到一種外向性。所以山頂常常被作為觀景點,相應的可以在低處找到一處被觀賞點,吸引外向和鳥瞰視線,使人感到視野開闊,心情開朗。
(三)山地中不可控因素對審美的影響
山中的光照、天氣等自然的不可控因素會使山地呈現不同于平原的獨特的景觀,從而會影響人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杜甫在近望泰山之景時感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描繪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山的南北兩面截然不同,南面明亮,山北日光照射不到,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把山的兩面分成了晨曉和黃昏。山中的光照條件受天氣和山體形態影響千差萬別,開敞明亮空間帶給人愉悅的情緒,人處于昏暗封閉空間,會由于受到束縛而產生不愉悅、壓抑的、消極的情緒。假設一個陽光晴朗的天氣,人們在一個角度,觀賞山地景觀的自然形態,其受太陽光的影響,不同季節,不同海拔,不同風速等所帶來的畫面都是不同的;陰天時太陽光線被云朵遮擋,山地形態的整體色彩都將變化一個色系,而主體所處環境的小氣候也會隨之變化;再若突然晴天霹靂,開始陰雨綿綿,伴隨不時地電閃雷鳴,假若不顧及山地景觀隨自然影響因素的變化,鑒賞的先決條件就產生自然的缺失,個體機體安全受惡劣氣候的影響則審美蕩然無存。雨過天晴后,鑒賞者機體得以恢復安全的生存狀態。周圍環境中有關美的要素才會自然被鑒賞者重新感知。這一特征也符合康德的關于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其中第一個就是“無利害而生愉快”。因此,在進行審美自然鑒賞活動之前,務必要保證各項前提的存在,根據不同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景觀給主體所帶來的審美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結語
由于豎向尺度上的差異以及其他復雜因素,山地景觀相較于城市景觀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山體垂直高差大,地形起伏,層次輪廓變化豐富,不同區域均有其獨特的面貌。移步換景,山地的復雜形態給人們一種不停變化的沖擊。人們在游覽山地時,會產生多種感官和情感上的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淑英.建筑空間藝術心理[D].遼寧:遼寧工學院,2006.
[2]杜曼.山地景觀空間設計探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