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的規劃建設中,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且相互補充的。在較好的城市功能格局與經濟條件下,城市居民顯現出了對原生自然環境的充分向往。城市生活的緊張與其形態的相對單一是導致以休閑觀賞為目的的山地景觀鑒賞行為產生的內因,而世界范圍的文化多元化與審美途徑多樣化是推動山地景觀鑒賞行為的重要力量。在審美層面,山地景觀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對城市規則的、易重復的簡單形態有很好的補充效應,因此對于城市居民有著較強的吸引力。
關鍵詞:山地景觀;自然鑒賞;審美體驗
一、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鑒賞途徑的比較
城市景觀與山地景觀為人類社會提供必要的基礎生活及發展需求、對自然的探索機會及社會長存的必要自然資源。其二者在以人類作為主體的情況下,相互聯系相互輔助相互作用。觀其兩者的本質,是為人類繁衍生存提供所必要的功能性與審美性需求。大城市是功能的集合體、載體,因其先進的規劃、便利的設施、可持續且循環的社會系統不斷滿足著人類生存的多樣化需求。在其發展演化的漫長進程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斷發展,人類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不斷被集中滿足,城市環境中日益完善的園林綠化正是呼應其的積極措施。而作為環大城市周邊的自然資源較好的區域更加需要適度發展。山地景觀中因其較城市更為稀缺的自然資源,因此在鑒賞的途徑上具備一定的制約條件。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總面積1.641萬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2%。在如此充沛的山區自然資源下,然城市常駐居民數量遠超山區居民數量。從兩者于居民生活來看,城市較山區適宜人們生存發展的機會更多,其生活環境的便利性也遠超山區。然就人類本身而言,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人與自然始終存在一種同源性關系。但又因其具有理性思維和實踐活動的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改造的先決條件是發展建設的難易程度。所以人的本質是社會屬性及自然屬性的對立統一。社會屬性即:人的社會交往,群體關系,社會上的自我價值實現等;自然屬性即:人對自然環境的鑒賞、人對自然的親近天性等。也因此,追求人與自然和諧是人類的一種本真天性與渴望。因存在人對自然的回歸,更多的人選擇到相對便利且通達條件較好的山區進行對自然景觀的審美鑒賞行為。
就城市景觀鑒賞途徑而言,城市居民以通過日常生活與景觀之間的必不可少的關聯為主。因其便利性較好,參與度也往往會增高。例如在工作的環境中,趁休息的時間,對城市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進行欣賞,以期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再如,短期假日,到城市某個規劃良好或具備特定主題性質的公園進行審美情結的抒發。反觀山區,山地景觀于城市居民的鑒賞途徑主要是通過山地景觀的原生態自然資源實現的。山區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優渥良好的自然休閑觀賞環境,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相對比而言,城市生活的緊張與其形態的單一驅使著更多的城市居民進行以休閑為目的的自然鑒賞行為。而山地自然景觀更是城市居民進行自然鑒賞活動的主要審美對象。
以鑒賞的驅動源頭來看,促使城市居民前往山區進行山地景觀自然鑒賞活動的,即是人們心底對自然的回歸。城市景觀的相對單一形態使城市居民產生一定程度的疲勞審美。但反之,假比一個一直生活在山地區域中的人來講,其更愿意看到的是城市景觀中的復雜幾何所形成的人為景觀。只有日常難以觸之的事物才會對人們形成更強的吸引力。然生活水平層面,城市居民的經濟水平較山區居民會更加厚足,也因此,會吸引更多的山區居民選擇在城市中生活。但城市居民生活之余,看遍了城市景觀規律的綠化景觀的人群會開始尋找更加豐富的自然風貌景觀。
城市居民在進行鑒賞的過程中,通過鑒賞途徑的不同,也常因各人自我世界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的第一章中闡述了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對于景觀,我們若以實用的態度面對,體驗的是功利性的知覺感官;若以科學的態度面對,體驗的是景觀的客觀理論;只有用審美的眼睛才能發現景觀是美感的。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存在功能性上的差異,就審美層面而言,人們對于山地景觀的鑒賞行為,是為對自然美的情結表現。然自然的之所以美是由于各人情趣的不同卻又因同一景物而產生的相似的愉悅的審美感受。
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同樣同樣折射出人們在功能與審美之間的矛盾性。棲息在功能完備的城市,但卻時時會向往缺乏功能但卻具備豐富審美的山地景觀。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在自然鑒賞途徑中的差異化表達,使得這兩者在彼此的沖突中不斷地調和。
二、山地景觀審美體驗的核心
(一)山地景觀自然鑒賞的再現
就北京山地景觀而言,其西北部山區人們可視景觀的表現多為山石與植被的組合。如北京延慶區千家店鎮百里山水畫廊景區的山地景觀,貼合自然水系蜿蜒修建的道路具備良好的審美體驗。通過速度較快的山路行進,兩側山景直白裸露的巖石時時幻化,形態多樣。夾雜著生長繁茂的植被,光影從林木間透照,瞬息閃點。這種體驗在城市中幾無可能實現。再如北京東北部山區位于密云區的古北水鎮景觀,則是一種被自然區域包裹的小鎮體驗。四周自然景觀得益于區域內充沛的水體,色彩的展現上便多了些許溫潤。以上兩處山區的山地景觀,會明顯發現地質結構的差異使得景觀產生兩種不同的特征。西北部山區的山景較東北部山區的地形更加陡峭且銳利,而東北部的山景綿延舒緩。
就城市景觀而言,現代高樓大廈出于成本和技術的制約,多為不同長方體形式的堆疊或組合。如北京臨近北五環,道路兩邊大多是高板樓的形式,雖然這種形式是對土地功能上的最大價值挖掘,然其形態都是簡單的幾何,沒有太多的變化。包括道路都是規則的、或夾雜小段的弧線;城區的綠化因受道路布局的影像而顯得秩序感很強。城市中缺少對應的能夠引起人們情感舒適的復雜形態。因此,人們之所以會對山地表皮的復雜變化感興趣,主要由于城市之中的形態相較自然鑒賞的無限可能有著先天的不足。
(二)審美體驗的核心
將景觀作為審美對象,常規的分類方法主要將其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然而這兩種分類均屬涵蓋面較為廣闊的語境,不利于自然鑒賞就山地本身特征的歸納總結。將山地景觀按照作為審美對象的角度,其本質是通過人們的感官所直接進行的一種綜合的、系統的、復雜的、全面的感知進而使人們產生的一種獨特審美感受。也就有必要對其核心進行剖析。
從自然環境的主觀角度來看,自然環境中處處皆美,而之所以其是美的,其一是因其原生的資源,即自然界本身就美。然從人類的主觀的角度來看,自然的之所以美,其審美的存在源頭主要是由人們對于所觀情景的情感表達進而深入的一種帶有其個人精神特質的特殊抒發方式。
對于觀賞者而言,就鑒賞的本質,通常都與人的感官有關。而山地景觀與人的感官較為緊密關聯的主要是視覺。其他如聽覺、觸覺也有很好的感知,但強度較視覺感知更能夠促進人類感官刺激的強度較弱。從科學的視角觀察山地景觀的成因,即漫長、滄桑的地址變遷。除了我們就近能夠接觸到的、置身于山間可觀的植物細微差別,在大部分情況下,山地表層可觀的一張極具變化的表皮即山地的蒙皮才是人們審美體驗的主體。在此地表之下的,所有的地質變遷,我們是無法通過視覺關注到的。沒有地質學的科學技術支撐的常規鑒賞只能是表象的鑒賞,與其內在本質無關。
在山地景觀中,其裸露的巖石或土壤的要素、如果沒有植物的附著,就是數字建模中蒙皮的本身。皮外的形態變化加上附著物即是山地景觀鑒賞的全部內容。其中的生命元素是人類對自然生命認知與鑒賞的主體。通過感知這些豐富形態的生命要素,人們在其間既感知到審美,也同時能夠反觀自身。從而得以看到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山地景觀審美體驗的核心。
綜上來看,人們在鑒賞過程中進行的綜合的、系統的、復雜的、全面的感知會引發人們產生各自的獨特審美感受。在審美層面,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對城市規則的、大量復制的簡單形態有很好的補充效應。
三、結語
綜上文就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審美體驗比較研究來看,山地景觀與城市景觀在其外在表現及功能性等上都存在許多差異。就人類的生活體驗而言,城市居民聚集于城市,因其便利的條件及更多樣化的生存機會可以使人們生活的舒適。就城市居民在對自然景觀的審美體驗上,山區自然資源的豐富與其形態的復雜是城市景觀格局中難以實現,亦或者可以稱之為景觀的稀缺性的體現。這也是推動城市居民進行山地景觀鑒賞的原因之一。究其本質,吸引城市居民進行山地景觀審美體驗的核心,是山地復雜的生成過程以及生成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直接導致的外在表現。這些外在雖然無法包含完整的自然,但人們依然可以通過這種表象的鑒賞來滿足自身自然屬性的回歸。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美[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