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節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習俗內容,主要有喝臘八粥、祭灶、掃塵、團年、守歲、拜年、鬧元宵等。以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蘆澗村為個案,依據春節各民俗活動發生的時間順序,對村落春節習俗加以描述和呈現,并淺要分析各項年節活動的文化內涵和村人的生活邏輯。
關鍵詞:蘆澗村;春節;民俗活動;文化內涵
春節作為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節日,被人們譽為“百節之首”,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眾多的行政區域和民俗區域劃分中,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就有著豐富多彩的年節習俗以及豐厚深沉的文化內涵。蘆澗村是華北地區一個普通山村,人口約有四百人左右。據村碑記載,該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因地處山澗,蘆葦蒼蒼,故名“蘆澗”。當地人文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蘆澗村深受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加之本地地理、經濟等因素,造就各式節令習俗。依從蘆澗村各項春節習俗活動發生的時間順序,結合自身觀察與體驗,對這些春節習俗事象的表征加以敘述,并試圖揭示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一、臘八節
從狹義的春節概念來看,一般認為,農歷正月初一才是中國傳統的春節。但是,在我國民間,廣義上的春節從臘八節開始,人們認為臘八節就已經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首童謠向我們昭示:喝了臘八粥就真正奏響了春節的序曲。
臘八粥作為臘八節獨有的節令食品,具有特定的制作食材以及烹制做法。臘八粥制作食材的種類因地域物產和年代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但其原料大都包括米豆和果品兩類。作為主要制作原料的米豆種類繁多,有粳米、糯米、黃米、江米、白米和小米、紅豆、綠豆、豌豆甚至谷子、高粱等等,同樣,果干類食材也是豐富多彩:栗子、白果、松子、花生等應有盡有。把各種果品和米豆加上紅糖、白糖類調味品放入盛器,經過文火煮熬,熬成稠粥,色彩斑斕,軟綿香甜可口。臘八粥不僅好看好吃,其制作食料也具有濃郁民俗寓意,“桂圓象征富貴團圓,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紅棗、花生比喻早生貴子,蓮子心象征恩愛連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1]臘八粥含有喜慶豐收和預祝來年五谷豐登之意,廣大民眾借臘八節來發抒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臘八粥熬好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先敬神祭祖,然后才能全家人享用。臘八粥作為一種綠色食品,有利于延年益壽。把臘八粥贈送親友,有利于形成并強化和睦親密的鄰里親朋關系。臘八粥產生之初便有著扶貧濟困的美好含義,因而對廣大民眾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倡導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對臘八節的繼承和發揚,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二、年節食品備辦
“掃塵”活動為春節的到來準備了清潔干凈的生活環境,而置辦年貨則為過年置辦充分的物質準備,主要是自制有地方風味的食品。
日照市地處中國的北方地區,人們飲食以面食為主食。為圖得年前年后幾日的閑散,人們會提前置辦下足夠的食品,主要有餑餑和“發團”。
餑餑,又叫“饃饃”,制作工藝簡單,用自家磨的面做成,吃起來松軟而勁道,香甜白嫩。在日照市嵐山區當地村落,農家婦女若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餑餑,就受到鄰里的夸贊,成為婦女心靈手巧的一種象征。可見,人們對于身邊的民間工藝非常喜愛和重視。春節飲食習俗自然受到傳統農業的深刻影響,人們渴望風調雨順,盼望來年有五谷豐登的大豐收,所以才做出餑餑這樣甜美的食品,以表達對祖先的保佑和諸神垂愛的酬謝,知恩圖報的美好傳統在此得到完美地體現。
“發團”是一種類似于年糕的面食,主要原料是糯米,輔以面粉等。將和好的面糊放在熱燙的炕上發酵,待發酵到火候時,便倒進鋪著包袱的蒸籠里,此時可以在里面放一些大棗之類的硬果,使之色香味俱全。蒸發團的火候兒很重要,它需要大火,才蒸的好。漫長的歲月里,人們總結出一些制作的小竅門兒。比如,在蒸之前把少量花生油涂抹在鍋沿上,這樣就不會粘鍋了。因為發團類似于年糕,所以也包含有“年年高”“發大財”“團圓吉祥”等吉祥寓意。
春節習俗中的飲食禮俗自然成為一種重要的為人民喜愛的優良載體。節日儀禮需要的習俗慣制主要“不是從生理需要出發,而是從春節及儀禮的社會需要出發”。[2]可見,年貨的置辦既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求,也適應了人們更多的心理需求和社會需求。
三、過小年、上年墳
傳統的小年兒在臘月二十三,這是一個忙碌的日子,這一天要上年墳。
上年墳是蘆澗村村人的春節祭祖形式。時間一般安排在午后兩三點鐘左右,由家里的男丁承擔。在家庭主婦準備好了祭品后,會把它們放到捧盒里用扁擔挑著去墳地,或者使用一種用葦條編成的大提籃(俗稱“箢子”)挎著。待趕到自家祖先的墳前,取出水果、點心、魚、肉、雞蛋、糖果、煙、酒、紙錢等必備的祭品擺在石條案桌上,放完鞭炮,開始祭奠。祭奠的時候,祭奠者會跟已故的老祖“說”些話兒,比如,對那些由于年代久遠,墳頭已經難以辨認的祖先們說:“把年貨和錢給你們帶來了,就麻煩你們自己分分吧”。[3]每每此時,一種感動和激勵便會油然而生,為濃重的歷史責任感而自豪,此情此感難為“外人”道。上年墳作為一種民間信仰祭祀形式,具有一定的心意功能,所以,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說,“那是非本土本鄉人不可理解的心意現象”[4]回家后,祭奠剩下的水果等祭品要分給小孩子吃,據說這是含喜的好東西,吃了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就會健健康康地茁壯成長,將來才會有出息
祭祖的習俗體現出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感念祖先的恩德,追念先人的孝親情懷,繼而追述先人之志的歷史責任感,以及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自覺意識。通過傳統祭祖的習俗,可以把我們中華民族敬天法祖、忠孝傳家的民族美德進一步發揚光大。特別是在今天,凝聚家庭的和諧關系,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對于新的民族文化形成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四、貼春聯、掛門簽
貼春聯又叫作貼對子,是春節習俗的重頭戲,是春節來臨的重要標志,也是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說的就是春節貼對子的習俗。每逢一年的最后一天,人們就忙于貼春聯。貼春聯用的糨糊都是各家自己制作的,取一些面粉加少量水,然后放在爐子上慢慢加熱,待到大約半熟的時候取下,這樣制作的糨糊黏性十足,使用起來很是方便。
在門楣掛門錢,是另一項充滿喜慶氣氛的春節民俗活動。門錢,又叫作“過門錢子”或“門箋”,一般用紅紙或彩紙剪成,其形狀四四方方,由膛子、邊框和穗子構成,多是五張一排,色彩鮮艷,上面書寫 “福”“壽”“祿”“新年好”等吉祥祝詞,與對聯相呼應,加上印有“蝶戲牡丹”“鯉躍蓮花”等精美的圖案,給春節農家村舍平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把紅紅的“中國結”掛在家里或者送給親朋好友,祝福他們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順心、吉祥如意、平安幸福,所以深得廣大民眾的喜愛。
不管是貼春聯還是掛門錢,都圍繞著喜慶歡樂、吉祥幸福的主題展開。“吉祥主題的裝飾在傳統觀念中既有神性的一面,又具有其現實意義,那火紅的對聯門箋、桃符艾人、五彩絲縷,其深層的裝飾目的在于創造一個吉祥話的世界,表達老百姓對安靜、和諧、康富生活的企盼。”[5]年畫、春聯以及門錢等是春節期間最常見得門庭裝飾形式,廣大民眾通過它們來表達和抒發對年節的慶祝和祈愿。
五、除夕、團年守歲
門庭的春聯、年畫和門錢、窗花等已經將年味兒醞釀的濃烈似醇酒,人們歡欣地迎接著春節的高潮——除夕團年守歲、爆竹迎年。除夕夜,是春節習俗活動最為密集的一夜。
年夜飯,是一年里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家庭宴會,其食品不僅品種多樣,而且很有講究,具有豐富的文化寓意。餃子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品。有幾樣寓意吉祥的餐食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象征“年年有余”的全魚,象征“大吉大利”的整雞……在除夕夜家人團聚共享一年里“最后的晚餐”,觥籌交錯,其樂融融,反映出人們渴望團圓和幸福的民俗文化。
除夕要守歲,守歲有對即將逝去的一年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希望之意。在十二點整的那一刻,全家人先到屋外放鞭炮,營造出喜慶歡快的氣氛。放完鞭炮,全家人回屋在廚灶前“發紙”,將剛出鍋的餃子先放上供桌,以祭奠祖先。然后再和家人一起吃熱騰騰的餃子,白面餃子形狀像元寶,一盤盤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六、鬧元宵
燈火是元宵節中最具有特色的節俗事象之一。張燈結彩的起源與上古時代先民們以火驅疫的巫術活動有關。多姿多彩的花燈不僅為元宵節帶來喜慶歡樂的氣氛,也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此外,猜燈謎更是為人們喜愛的節俗活動,它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是廣大民眾鍛煉智慧和審美娛樂的重要文娛活動。元宵節中另一最具特色的民俗事像要屬節日食物元宵了,元宵又叫湯圓,是元宵節最具特色的食品。元宵節是家人團聚一起的很珍貴的日子,不同風味的元宵寄托著人們對團圓情結的鐘愛,象征著民眾希冀吉祥美滿的深層文化內涵。過完元宵節,春節才開始慢慢地告一段落,人們滿懷憧憬與希望開始新一年的忙碌的生活。
中國的春節實際上具有更繁多的春節習俗以及更豐厚深沉的文化內涵,本文只是簡要分析了日照市嵐山區諸村落區域的春節習俗表征與文化內涵,并討論了一些春節新民俗產生的原因和時代意義。總之,春節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記憶的一種強化和普及,是中國的感恩節,是中國人交流訊息、規劃未來的機會,是中華傳統美德教化與規范的大課堂,是民間藝術的大展演和中國人的狂歡節。
參考文獻:
[1]蕭放.《節日中國·春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月北京第一版:59.
[2]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新版),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5版:126.
[3]筆者隨父親去上墳,多次遇到這種情形,而且人們對此并不避諱.
[4]葉春生.《區域民俗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27.
[5]段建坤.《CIS理論在中國春節中的應用研究》.河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10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