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境”和“意象”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追本溯源,其本質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意境”和“意象”在逐字分析上可知含義迥然不同,在詞語分析上也有著一定的差異,“意象”更多指代單個的事物或是景觀特征,是一種人為的思維意象化,“意境”更多泛指境界和身心感受,不僅僅是思維的感知,還有心靈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鳴。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山地景觀詩詞、繪畫、園林上的分析,研究意象與意境的生成和比較。
關鍵詞:山地景觀;意象;意境
一、意象與意境的再現
(一)山地景觀審美心理的生成
現代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城市,但是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建筑趨近相同,城市的居民開始把活動轉移至山地。這是出于人對復雜形態的審美需求,長期在鋼筋水泥的幾何空間內生活的城市居民對自然的山地空間有著很強的需求。雖然現在不少的公園景觀在盡力地模仿自然的形式但是和真正的自然景觀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在“模擬”的山地景觀中人們所能感知到的意象和意境終歸是有限的。人對自然的需要不是簡單的元素拼接,也不單單是山石、流水、花木就可以的。現代人需要一個整體的綜合審美空間,需要切身的感受來滿足自身的審美需求,在這種客觀條件下,山地自然審美就顯得格外重要。
古人的山地審美心理生成包含了游覽名山大川的敬畏心理,或是單純地想要觀山看水自我滿足,亦或是為了放松心情修養身心。因此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主旨大多都是效仿自然,尤其是南方私家園林大多都是山水園林,景致的構成都源于自然界的山地景觀。如蘇州獅子林中有很多山石形如獅子,也有其他鳥獸的形狀,整體山石千奇百怪,難以用語言來具體形容,十分注重趣味和形象。中國古典園林中有不少意象化的表達,這種意象化的表達也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是畫境的表現。園林的建造尤其是古典園林的疊山理水在歷史任何時期都與詩詞和繪畫有著互利共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山地的復雜形態給人帶來視覺上和空間上的廣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特別是城市居民對這種審美范圍的極強拓展,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這也是山地景觀審美心理的生成。
(二)審美意象到意境的升華
古代對于山地的審美再現方式主要有繪畫、詩詞、園林等表現方式,其表現因為人的技術和技法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等級。并非所有的古人作品都是佳作,早期的藝術表現為對山地“意象”的模仿。隨著人們對自然鑒賞層次的提高,以及門類藝術的不斷發展,審美就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意象”的層面。與之對應的更高層次叫作“意境”。由于“意境”多數情況下暗含了言之不盡的意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意境”也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等級。在“意象”與“意境”的比較中可知,意象是意境的基礎,在意象的基礎上人把情與景更加緊密的結合,通過各門類藝術的再造加工從而形成了意境。在審美層面意味著層級的提高和整體的升華。
1、古詩詞
由于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農業生產的大國,因此中國的古詩詞中有詠山吟水或自然之境的佳作名篇頗多。山間四時美景的變化,朝暮交替的過程都是山地時空上的變化。故詠唱山川的詩詞形成了一種傳統,田園詩也成為了士大夫階級的長期創作核心。人之情和山之景的結合串聯著中國詩詞的發展,“山之景”是詩詞審美的客觀載體和審美對象,“人之情”是詩人的思維和內心活動。
“意境”是詩的美學核心問題,像一根紅線,貫穿在中國詩詞歷史發展中。從皎然到王國維,一千余年間,中國詩詞理論已經形成了一套以“意境說”為核心的詩的美學。[1]王國維曾對“意境”加以科學的界定,及“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著兩種境界是對詩詞最高的總結。當詩句中的人之“意”多于景之“境”時,則劃為“有我之境”。當詩句中的景之“境”溢余人之“意”(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相互襯托,相互依存),則劃為“無我之境”,中國的古詩詞最高境界就是“無我之境”,詩人所寫的詩都在向這個方向發展。中國古詩詞中“無我之境”的“意”是蘊含在自然之景中,而非裸露在外與“景象”相互持平。詩詞所表達的“言為之意,象外之象”不僅需要作者的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也需要文字結合的感染力,語言不同于繪畫和景物有可視性和可觸性,它的特點是想象性。作者借助文字和語言的想象性創作,讀者欣賞詩詞的過程中可以繼續想象和創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升華。在中國的詩人開始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之后,中國的詩詞就逐步從“有我之境”向“無我之境”過渡,由“意象”向“意境”升華。
2、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興起于魏晉時期,經過五代至宋流派竟出,蔚成大科。在元、明、清時期,得以完備,產生了眾多優秀山水畫家,有大量優秀的山水畫作和畫論流傳后世,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理想。中國山水畫看似失真但是也著實是寫實的繪畫手法,他可以連貫的表現山地游覽的過程,山水畫沒有風景畫強烈的色彩和光影但是有很強的感染力。中國山水畫不僅重視客觀景物選擇和描繪,同時也重視人對景物主觀的認識和思維反應,著重強調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景物的結合,整個作品貫徹情景交融的思想。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繪表達自己的感情,觸景生情的思緒。中國山水畫從宗炳和王微開始有了從“意象”轉向“意境”的趨勢,在唐張彥遠的評價中,宗炳和王微的畫作“意遠跡高”“飄然得物外請,不可以俗畫傳其意旨”,這也正是中國山水畫“意”由較為寫實的“意象”向包含靈性的“意境”轉變的曲折痕跡。
中國山水畫突出游觀的過程,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感受山地的特質,畫家往往是跑遍了全山,從不同角度觀察其形象,分析其特征,對其全方面了解過后才鋪紙潑墨。中國山水畫整體呈現有山必有水必有樹的整體畫卷,煙云雨雪朝夕等自然氣候變化特征也根據作者的實際畫面需求進行添加。“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已經表明古人對山川自然的感情已經在思維意識上進入了審美感知領域。畫家通過對景物的取舍和概括并結合自己的主觀思維創作出自然意境,而不是單純真實的描繪自然意象。“因心造境,以手運心”畫家用“心”(主觀思維)去“造景”(創造畫紙上的山水景色),所以山水畫表現的山水繪畫意境多種多樣。
3、古典園林
皇家園林大多體現著帝王的封建集中統治,如清代建造的頤和園、圓明園多有“海納百川”的豪情壯志的思想體現。從園林建筑上也可以反映出社會制度階級的差距,封建社會資產集中,帝王可以大興土木集中全社會的物資建設一處園林。建設過程中要求盡善盡美,沒有資金和技術的擔憂,無論是園林總體的意境體現還是景觀節點的小意境表達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燕京八景也就從中產生。而南方私家園林多為富碩商賈或是文人墨客所建造,精致細巧,“一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河萬里”私家園林將景觀縮小意象化,保留意境加入自己的情感,通過園林建筑的營造藝術意境影響游人的思想感受。其寓意大多為隱世,在景觀和建筑的命名上都有一番深意。蘇州的留園中有一條連接大廳和后園林的狹長曲折的夾弄,這條夾弄的造型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樣的隱喻造園者的向往生活以及園林的整體意境。這是一個空間上和心理上欲揚先抑的審美過程,在通過這樣深邃迂回的空間時,洗滌過濾了“俗世紅塵”之心,園內清幽靜謐的意境氛圍也不會外泄于他人。其實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在園林的設計構思上都有模仿名山大川的痕跡和意向。既是一種景觀的再現,同時也是意象到意境的升華。[2]
古典園林和古詩詞以及山水畫有著一定的關系,三者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對方發展,并時常出現一些相似的意象或意境的情景。如果說詩詞是意象和意境無形的體現,那么山水畫就是二維的體現,園林則是立體三維的體現,園林包含了詩詞和山水畫中追求的意象和意境并加以實際的創造。它們同時都是對景觀意象到升華的很好的途徑。
二、結語
“意境”與“意象”之間存在共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差異。“意”與“象”的最重要的區分與不同在于“境”不僅包含“象”也包含了“象”之外的周邊環境。“象”和“境”都是“景”的同義表達,但“境”是空間的全部表現,而“象”指代某處景象。從直觀的感受來講,意境代表的范疇要大于意象,或者說意境代表了多個領域的極致狀態,而意象更多的體現于景觀或與門類藝術的虛擬表達。“意象”的出現比較早,對于景物的感受只是基于表層的呈現,但尚未達到極致的特定的狀態。這也是二者最為深層次的聯系與區別。
參考文獻:
[1]藍華增.意境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第2版,2015年9月第2次印刷.
[2]王其鈞.中國園林[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孫筱祥.生境·畫境·意境——文人寫意山水園林的藝術境界及其表現手法[J].風景園林,2013(6):26-33.
[4]曾洪立.景以境出,因借體宜——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精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