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自然條件和人文宗教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對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異性進行了對比,分析其各自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自然環境;人文宗教;社會職能
建筑是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之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建筑是一部凝固的歷史,在文明起源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東西方建筑以各自的脈絡獨立發展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開始有小的交流,建筑在交流中也體現出融合的味道。
一、不同的自然條件,造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最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有了定居的習慣,最初的住址是山洞以及樹枝。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文化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約五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所居住的山洞就是其中最早的一處。經過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中國土地上的氏族部落已經有客觀的數量,在長期的定居條件下也已經有了相當的經驗,當時的房屋建造主要以木材為主,用石刀石斧等工具進行加工。而在當時的西方歐洲,因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森林較多,平原較少,以畜牧業為主的自然環境下,人類是選擇用樹木搭建棚子,即樹枝棚。但在歐洲第一次出現房屋是以石頭住房的形式出現的,建造的方法是將石頭一圈一圈的圍起來,石圈越往上直徑越小,最后合攏。從地理環境來看,中國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向東南部逐漸低下,有面積遼闊的沙漠和草原,有起伏的丘陵地區,還有肥沃的沖積平原,中國氣候帶復雜繁多,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不同的地區內,古代人類因地制宜,在黃河中游一帶由于黃土層肥沃,既厚也松,可以進行耕種,所以古代人定居在此處,當時的氣候溫暖濕潤,樹木繁多,木材就逐漸成為中國建筑建造的主要采用材料。但在石料豐富的山區,基本用石塊石條和石板來進行建造。
在史前時代的中國,以夯土墻和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筑已初步形成,夯土技術萌芽于新石器時代,到商朝時已經很成熟。而夏王朝控制了黃河流域這塊風水寶地,更是為商朝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商代后期的大型的宮室宗廟和陵墓,能夠說明當時已經能夠建造規模較大的木構架建筑,并在商周以來不斷的改進,逐步發展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也同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體組合。在《考工記》中已經有了明確記載周超的都城規劃制度。秦漢時期,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并興起了規模空前的建筑活動,如“高臺榭、美宮室”,漢代的大規模的宮殿、苑囿以及陵墓。而當時的長安城面積大約是公元4世紀羅馬城的面積的2.5倍。并在漢代以來已經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并已經能夠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并成為了后來兩千年中國建筑的發展基礎。
而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建筑師汲取埃及建造的方式,以石柱替代設計原來用木頭建造的廟宇。列柱也是希臘神廟的首要建筑語言,主要分三種:多立克式、愛奧尼亞式、科林斯式。后期再羅馬人的繼承發展下出現了兩種新柱式:托斯卡納式和組合式,而在希臘各柱式的體系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拱券節共,而拱的使用也對橋梁的建造以及輸水道的墩柱發生了進一步的改善。
二、人文宗教對建筑的影響
從西方的建筑發展史來看,戰爭的影響導致各個君王的時代變遷快速,但其中的宗教信仰以及設計師對西方建筑的影響較大。在6世紀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這一事件意味著拜占庭建筑設計風格開始與拉丁西方傳統決裂。而拜占庭建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更喜歡集中式建筑,并將希臘十字納入一個正方形的平面之中,而集中式建筑主要以十字交叉點上的方形間及其上蓋起的穹頂微視覺中心。
反觀古代中國。社會職能是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因素。最早在夏朝,就修建了城郭溝池,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同時又修筑宮室臺榭,為了奢侈享樂。而在商朝,商朝的首都在建立時,宮室的南北中三面都有不同職能的保護建筑,并發明了石柱礎。到了周初,為了控制王公貴族,建立諸侯國。到春秋時代末期,諸侯爭霸只剩下七國,商業與經濟發展繁榮,出現了大城市,大規模宮室和高臺建筑。西漢時期經濟進一步繁榮,規模更加宏大,同時儒家和陰陽五行的思想也漸漸融入了建筑當中。另一方面,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分工細密,對建筑的精巧度更上了一層樓。建筑是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之一,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建筑是一部凝固的歷史,在文明起源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東西方建筑以各自的脈絡獨立發展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開始有小的交流,建筑在交流中也體現出融合的味道。
其實在兩者的對比中不難看出,中西方古代建筑的不同不僅僅是從發源地以及自然環境影響的選材不同,更多的是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西方的建筑高大宏偉,但中國的古建筑也不輸氣勢,氣勢磅礴,秀麗輕盈。西方建筑在保存度以及修繕方面比中國古建筑更勝一籌。但無論是中西方古建筑的任何一者,展現給我們的都是一整個時代變遷的輝煌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整個人類的智慧結晶。沒有好壞之分,能留存到現在的都有其合理性。我們更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在發展中書寫更燦爛的一頁。
參考文獻:
[1]鈴木博之.圖說西方建筑風格年表[M].沙子芳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尹國均.圖解西方建筑史[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4]周成林.考工記[M].海豚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馬冰倩,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