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腔是深受西北人歡迎的一個劇種。本文筆者在闡述秦腔角色與扮演的基礎上,剖析了秦腔的音樂與唱腔特征,進而對秦腔的伴奏特點也進行了分析,之后對提高秦腔的藝術性提出了新的實踐性思考。
關鍵詞:秦腔;戲劇;藝術性;思考
在戲曲藝術中,秦腔是深受西北人歡迎的一個劇種。大西北的崇山峻嶺,黃土高原,大漠長風,賦予了秦腔鮮活而又深厚的生命力。以至于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坎里,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與向往的不斷提升,秦腔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的藝術形式,越來赿被大西北父老鄉親所推崇。特別是近幾年來,幾乎男女都懂腔,老幼皆識調,大西北人伴著秦之聲,把對生活的喜怒哀樂演繹得蕩氣回腸,精彩紛呈。秦腔藝術市場以驚人的速度在復蘇。正確認識秦腔藝術的相關知識,對進一步活躍秦腔文化市場,推動秦腔藝術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秦腔的角色與扮演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其表演技藝質樸、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是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
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 比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此外,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二、秦腔的音樂與唱腔特點
秦腔音樂屬板腔體結構。板路有慢板、二六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秦腔的音樂唱腔,分為“歡音”(花音)和“苦音”(哭音)兩種聲腔和六大唱板。
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凄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
秦腔屬于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他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
秦腔唱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適合抒發悲憤、凄涼的情感。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劇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輔助唱法。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 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三、秦腔的伴奏
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特色。
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 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臺前場后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調。
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板胡有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音色高昂、堅實,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是北方戲曲、說唱的主要伴奏樂器,也可用于合奏和獨奏。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品種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國多種梆子腔戲曲,北方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20世紀50年代后,又用于獨奏,器樂合奏,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流行于西北、華北、東北、東北各省區,尤以陜西、甘肅、山西等省最為盛行。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于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四、提高秦腔藝術性的思考
就秦腔的藝術性而言,涵蓋從人到物,從唱到做,從扮到演,從文到武,從臺上到臺下,從舞美到音樂,從個體到整體,從思想到行動,從技能到實踐等方面的內容。綜合因素既關聯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彼此緊密相關,不可以一帶全,離開哪一個方面和環節都會有缺憾,哪一個方面的不完美,都會影響到大局和整體的成效。
提高秦腔的藝術性是一個需要長久重視和努力的方向,需要不斷探索研究、挖掘和提煉。既要從基礎工作做起,也要向藝術高度邁進;既要抓個體建設,也要重整體整合。要把提升藝術水平滲透到每一個與之相關的人和事,既要加強管理,更要苦練專業,用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做基礎,用優良的管理和機制做支撐,用精湛的技藝和水平做保障。這樣,才能在提高秦腔的藝術性方面落實坐穩,求得實效。
參考文獻:
[1]王興福.秦腔藝術的特點及功能芻議[J].戲劇之家,2015(08):30-31.
[2]蔡恒.淺析秦腔的音樂藝術性[J].北方音樂,2018(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