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戲曲舞蹈動作對古典舞的影響、戲曲對古典舞有利影響、戲曲對古典舞制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解析,并對于戲曲給古典舞帶來的正面影響和發展給予肯定,同時還關注到我國古典舞應從戲曲舞蹈的程式化、行當化解放出來,從而走向本民族古典舞的新生。并運用了文獻綜述法和舉例論證法對本論文進行補充和輔證。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戲曲;戲曲舞蹈;區別;影響
一、戲曲與中國古典舞的概述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戲劇形式,包括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
中國古典舞是具有深厚傳統和鮮明民族特色的中國主要的舞蹈類型,在20世紀50年代才形成完整體系。它以傳統的戲曲舞蹈為主并根據有關歷史文獻發掘和演繹出大量舞姿,還吸取了武術的神韻和技巧,擁有豐富的舞蹈語匯和高度的表現力。中國古典舞動作以“圓”為基本形態,講究“手、眼、身、步、法”的應用和“精、氣、神”的張揚。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古典舞誕生以來,由簡單模仿戲曲舞蹈動作,到摸索、探尋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直到慢慢成為一門獨立的舞蹈藝術。
二、戲曲舞蹈和中國古典舞的區別
中國古典舞與戲曲舞蹈在動作上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戲曲舞蹈動作以比擬性為主,中國古典舞動作以虛擬性為主。
戲曲舞蹈的動作特點,在于大量運用敘事舞蹈動作來表達作品,稱之為——比擬。戲曲舞蹈為了敘事,需要大量地采用表意的手語動作,并將它們舞蹈化。
中國古典舞的動作以虛擬性為主,舞蹈的主要美學特征不在描寫人物的行為,而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不是具象性的表現手法,而是抽象性的表現手法;長于抒情。舞蹈肢體語言具有寬泛性和多義性,虛擬的生活動作、情節、事件等都應服從于表情因素,通過表達內心情感活動變化來反映現實。因此中國古典舞動作是一種虛擬的表現手法。
中國古典舞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戲曲舞蹈的特征是,大部分舞蹈動作為日常生活動作的夸張和美化,目的是用于敘事和推動戲劇情節。戲曲舞蹈通過一連串的動作組合才能推動戲劇情節的進展,并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
三、戲曲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
(一)戲曲舞蹈動作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是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中國古典舞動作訓練方面上,通過學習戲曲片段和戲曲基本功,用戲曲中的舞蹈來訓練舞蹈演員。例如借鑒戲曲舞蹈的基本功:1、戲曲舞蹈中的口訣:動作的走向“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逢沖必靠”的反律等基本口訣。2、從身段訓練的方法來看,借鑒了戲曲中舞蹈的運動規律——“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的規律。3、技術技巧的借鑒。如:飛腳、擰旋子、掃堂、虎跳、踺子、小翻、提、跳加官等。4、典型步法的借鑒如:丁子步、小八子步、踏步、弓箭步等。
戲曲對古典舞的影響還體現在服飾、道具上。在戲曲的眾多的道具舞蹈中,中國古典舞選擇了“一武一文,一剛一柔”的劍和水袖來進行借鑒和整理,通過訓練達到“以身帶劍(袖),以劍(袖)練身”的目的。
(二)戲曲舞蹈對中國古典舞發展的有利影響
中國古典舞是從戲曲舞蹈中探索、挖掘出來的,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創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并且對戲曲舞蹈中的審美觀念與動作結構的繼承、創新才得以創建了我國古典舞中的“身韻”。 身韻是對戲曲中身段的改造與升華,而“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發展到現在的根本。
(三)戲曲舞蹈對我國古典舞發展的制約影響
中國古典舞的早期建設,男舞主要以大武生為基調,女舞主要以青衣為基調。男舞繼承了大武生“山膀”“長靠”等表現古代武士形象的動作,女舞則也未能擺脫走位用“圓場”,手型只有“蘭花指”表現形式。這種行當區分的“兩性”分化特征是中國古典舞早期的動態語言特征。同時,舞蹈創作也因為行當色彩使人物形象的塑造變得單調、乏味。行當特征使中國古典舞始終未能擺脫戲曲舞蹈的色彩,貧乏的動態語言和單一的人物形象制約了中國古典舞的前進步伐,走出戲曲舞蹈的束縛成為古典舞發展的必經之路。
四、中國古典舞的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民族自信也不斷增加,這對古典舞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中國夢、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實施為中國古典舞向前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隨著新型傳媒傳播的方式來讓人們了解和喜愛中國古典舞,例如微博、抖音、快手等軟件對中國古典舞的傳播,使得曝光率提高。從而讓人們更了解古典舞和普及古典舞,進一步推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與振興。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李正一.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
[6]邵未秋.中國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7]劉青弋.關于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范疇與概念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2):18-28.
[8]車延芬.中國古典舞之發生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9]張鼎.中國古典舞追求什么[N]中國藝術報,2007年.
[10]孫漢明.中國古典舞的時代性探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235-236.
作者簡介:米唯一,本科,四級演員,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