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造就了多種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展示了舞蹈的藝術美感,還呈現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在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歷史發展進程中,民族舞蹈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現實價值。本文主要闡述了民族舞蹈的審美價值概念,以及繼承發揚民族舞蹈在當代的意義和現實價值,同時提出對于民族舞蹈的繼承和發展的看法。
關鍵詞:民族舞蹈;藝術形式;審美;現實價值
一、民族舞蹈的審美價值綜述
舞蹈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者用豐富的身體語言將舞蹈的內容和主觀對舞蹈的理解展示出來,用動作傳達舞蹈思想。我國的民族舞蹈具有生活氣息,是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來的,不僅可以反映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還是展示民族歷史文化的方法。比如,陜西的安塞腰鼓舞是陜西地區特有的民族舞蹈。這個舞蹈的動作就是源自生活內容。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各種勞動的動作進行總結,用舞蹈動作的形式呈現出來。陜西的安塞腰鼓舞不僅是一個人表演,也可以很多人表演,有很大的動力,而且充滿了樂趣。這種充滿了民族氣息的舞蹈是非常具有文化感染力的,還可以提高當地人的凝聚力,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舞蹈規模龐大,氣勢磅礴,那種美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觀賞者在觀看舞蹈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陜西人民的豪放和熱情。
現在是文化交融的時代,各個地區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之間都在不斷交融,中國的舞蹈亦是如此。中國的舞蹈走向世界,吸收了其他各個國家的舞蹈文化,同時中國舞蹈文化元素也在被滲入到其他國家的舞蹈中,實現了舞蹈的創新。民族舞蹈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民族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民族舞蹈就有本土特點,因此在發展中需要注意保留傳統元素,這也正是民族味道的審美價值。比如,中國云南傣族的孔雀舞是遠近聞名的,所展示出來的孔雀形態美輪美奐,非常具有觀賞性。楊麗萍的孔雀舞被世界所矚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從觀賞價值的角度而言,中國民族舞蹈中,孔雀舞是具有代表性的,對于很多觀眾而言極其富于吸引力,對于此,中國民族舞蹈界也給予了肯定,還對孔雀舞的在觀賞價值進行了研究。
二、民族舞蹈的現實價值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價值。民族舞蹈的藝術文化是體現在各民族的歷史、宗教觀念、民族風俗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民族舞蹈是我們歷史文化的珍寶,我們要保護和傳承下去。為各個民族建立一個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平臺,加大力度對各個民族人們的民族舞蹈的培養,盡最大的能力去開發原生態的民族舞蹈文化,營救和保護瀕臨滅絕的舞蹈文化,促使民族舞蹈得以代代相傳。
(二)民族舞蹈具有教育價值。教育對于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可以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體系進行完善,根據具體的民族特征,具體開設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課程,依據本民族的舞蹈文化編排科學合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教程,真正做到把民族舞蹈納入教育的范圍之內,進一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切實實現對民族舞蹈文化的發掘和保護。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體系,建設一套系統、完整、科學、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教程,把民族民間舞蹈引入課堂,納入大中小幼藝術教育實踐,形成特色教育機制,真正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納入正軌,用政策切實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
(三)舞蹈帶動具有創新生命力。要使民族舞蹈文化得以發展進而代代相傳下去,那就要對本民族的舞蹈文化進行創新和革新。尋求變革才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穩定生存和持續發展下去的唯一途徑。以原有的民族舞蹈底蘊為基礎,充分抓住現代化的發展契機,努力創新,堅持與時俱進,全方位多角度地地發展民族舞蹈。
三、開發民族舞蹈的潛在價值
民族舞蹈由以前的興盛到現在的沒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對外來舞蹈文化的沖擊,民族舞蹈自身的開發力度不夠。只有不斷開發民族舞蹈潛在的價值,民族舞蹈才能更好地展現自身的光芒。如今,全球化浪潮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社會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浮躁,人們越來越渴望得到內心的平靜的大背景下,民族舞蹈卻能令人的內心平靜下來,沉淀下來,這是很多其他外來舞蹈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民族舞蹈還具有其他尚未開發出來的潛在價值,比如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等。如今,各國都在進行文化輸出,都在不斷推進本土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越來越多的領導人訪問其他國家或者接受其他國家的訪問時,會進行相應的文化社交,而民族舞蹈表演則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挖掘民族舞蹈的潛在價值,不僅能促進民族的經濟發展,更能為我國的民族舞蹈事業甚至民族文化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結語
總之,舞蹈是人們情感表達最為直接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諸多藝術形式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民族舞蹈在我國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眾多民族的舞蹈藝術不盡相同,呈現出不同的民族藝術特色。每一種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本身都有著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民族舞蹈也是一樣,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趙靜.淺談民族舞蹈的審美與現實價值[J].黃河之聲,2017(05):83.
作者簡介:閆智爽,內蒙古興安盟興安烏蘭牧騎·興安盟民族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