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全球化背景,中國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母語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嚴重沖擊,加上基層鄉土社會結構、環境、要素的劇烈嬗變,導致大量散落于民間的傳統藝術被邊緣化,甚至處在迅速消亡的瀕危境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能,在多元文化形態及價值觀的干擾下,如何發揮中學音樂教育職能、實現民歌藝術傳承,已成為“新課標、新課改”下音樂教育理論及實踐不可回避的問題。
本文以中學音樂“美育功能”為出發點、以“巫溪五句子山歌”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這一優秀民歌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學音樂;民歌藝術;傳承策略;巫溪五句子山歌
一、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歌傳承價值解讀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打破人類社會的物理空間隔閡,整個世界演變成為一個空前開放的文化生態空間,“音樂”這一文化載體已然從“一元”跨入了“多元”層次,越來越多被貼上“潮流”“趨勢”標簽是音樂藝術形式進入了中國大眾文化視野。而在這一過程中,外來音樂文化以“泛娛樂”的隱秘形態,夸大異域文化的藝術層次,不僅不斷消解音樂民族性的價值,也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民歌不僅是中華先民立足自身生產、生活創造的音樂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歷經漫長歷史進程塑造的文化載體,將其與中學音樂教育融合并實現有效繼承,對民族意識覺醒、國家觀念認同、文化自信塑造等均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對當代青少年闡明“從哪里來”的價值。中國民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自于民間、誕生于鄉土、傳播在勞動人民之間,以世代相傳的“接力”形式,為中華民族保留下漫長歷史發展的足跡。中學音樂教育中通過以民歌為載體“追根溯源”,有利于中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先民生產生活情況,深入到他們的生活、生活狀態及精神、思想領域,激活他們的民族意識。
第二,對當代青少年解釋“為何在此”的價值。一種藝術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取決于它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土壤,民歌是以“口頭音樂”闡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形式,它根植于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民間文化土壤——而“中國文化”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綿延數千年、從未中斷的文化——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將其融入與中學音樂教育中,能夠從民歌的傳承視閾,向當代青少年解釋“為何在此”的疑問,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
二、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歌傳承策略研究
第一,走進課堂、唱會民歌。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音樂標準》)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資源運用到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換句話說,“民歌”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它與中學音樂教育存在天然有機關系,在中學音樂教育實踐中,教師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教學內容中穿插“民歌課程”。前期主要篩選一些與地方方言、表達習慣、民族風物等高度契合的民歌作品,要具有簡單易學、朗朗上口的優勢,便于學生掌握及傳播——只有先學會唱,才能激起中學生的民族認同、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的情感,進一步向闡釋“從哪里來”的文化根源。
第二,融入課堂、唱好民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價值,都不能以純粹的技藝水平衡量,還關乎藝術創作、藝術演繹、藝術傳達等層次中的情感。尤其是音樂藝術形式,它依賴聲音、體態、表情等直觀的藝術呈現形式,更注重藝術“意境”的塑造。在“唱會民歌”的基礎上,中學音樂教學要進一步向“唱好民歌”發展,一方面將民歌資源納入到現代音樂教育范圍之內,配合呼吸方法、演唱姿勢、節奏控制、音準把握等,讓中學生從千姿百態的民歌作品中找到規律。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國民歌音樂的獨特性,以“巫溪五句子山歌”為例,它廣泛流傳于重慶市巫溪縣境內,在潤腔、聲調、聲腔、腔調等方面,與其他地域的“山歌”有著明顯差異,滲透出濃濃的方言音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巫溪縣地方方言,以鄉音鄉語拉近學生和“巫溪五句子山歌”之間的距離,為其主動進行民歌傳承奠定基礎。
第三,走出課堂、唱活民歌。民歌是“活的藝術”,它誕生在民間、傳播在民間、發展在民間,因此從中學音樂教學角度出發,民歌的學習及傳承也不能局限在課堂之上。在“唱好民歌”的基礎上,要引領學生回歸到民歌的生存空間,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空間中去,這樣才能進一步“唱活民歌”。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標準》提出了“母語音樂文化”的概念,它為中學音樂教育立足當地民歌、了解多樣民歌提供了理論依據。以國內為例,各地區、各民族都流傳著豐富的民歌藝術,如“信天游”“爬山調”“花兒”“哭嫁歌”等,通過不同藝術的對比,可以引導中學生認識民歌背后“母語音樂文化”的豐富性,以及民歌音樂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生命力”;“巫溪五句子山歌”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表明它以口傳心授的形式“活在民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領中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與具有豐富經驗的“巫溪五句子山歌”民間藝人接觸,感受原生態的民歌魅力。
參考文獻:
[1]高琳.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民族博覽,2019(04):50-51.
作者簡介:孟榮(1983年11月-),男,大學本科,職稱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戲曲樂器,重慶市巫溪縣白馬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