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新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目標的必要之舉。本文面向工業設計課程,提出“工業設計+思政”的教學研究目標,從設計背景的思政融合,設計目標的思政融合和設計成果的思政融合三方面構建《工業設計》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踐行課程思政、文化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思政元素;工業設計;融合教學
一、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進而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中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1]。工業設計是一門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學科,其在課程思政、文化育人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學生通過學習工業設計,設計并開發滿足人們多樣化和人性化需求的產品。課程思政和工業設計課程有非常大的融合空間,工業設計+課程思政的融合教學研究能夠將工業設計的理念和精髓得到全面的釋放,從思政角度切入設計過程,能夠推動工業設計教學過程,拔高工業設計教學目標,全面優化工業設計教學體系。
二、工業設計
在工業設計領域中,《工業設計》課程是面向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必修課,也是面向機械設計等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初始目標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工業設計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和思維方式,從而逐步樹立正確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意識。該課程非常注重設計實踐和理念傳承。在課程環節上,一方面通過教師講解,為學生梳理工業設計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教師會為學生設定相應的設計主題,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產品創意設計。如何通過生動、詳實的工業設計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提升學生的產品設計能力,是本課程關注的重點目標。
三、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在于育人,需要教師在各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將符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范、思想認知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2]。許多高校已在積極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3]。在不同學科領域,課程思政已經開始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實施課程思政,需要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挖掘和參考思政元素等方面的具體方法,而從保證課程思政教學科學性與規范性的角度,更需要教學設計層面的方法論指導。
四、“工業設計+思政”融合教學研究
課程思政在工業設計教學中有很大的融合空間,必須能夠正視這一問題,只有將課程思政深入地融合到工業設計教學當中,才會讓教學變得更加豐富精彩,使之形成更為深刻且生動的教學模式。
(一)設計背景的思政融合
將帶有東方特質和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背景帶入《工業設計》課程教學,實現文化傳承和東方精神的傳承。在教學過程中,將我國的時代背景和核心價值觀融入產品設計北京中。例如,讓學生開展以“一帶一路,綠色制造,共享發展”背景下的產品設計調研,通過設計背景和思政理念結合,加強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更多關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目標的思政融合
以“設計+思政+主題”的特色模式進行教學探索,活化《工業設計》課程的思政教育,又拓展設計創作,達到設計教育的文化與實踐屬性,讓學生通過課程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價值理念,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堅定文化自信。在設計目標上,針對工業設計的不同對象,給予學生不同的目標主題,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文具產品創意設計為目標,讓學生通過產品設計的過程,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內涵,在設計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三)設計成果的思政融合
設計成果的輸出是《工業設計》課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通過產品設計方案和分享,能夠讓教師評估學生課程學習的效果。設計成果與思政融合,可以更好地量化課程的成績評估,人文性、社會性、思政主題表現性等成績評估指標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時代發展的背景和熱點,設計更有意義的作品。
《工業設計》課程的思政融合教學研究與改革建設的一項系統長期的過程,作者會繼續踐行“工業設計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挖掘工業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工業設計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構建 “工業設計+思政”的育人格局,提升《工業設計》課程教學的效果,加深學生對思政的認識和理解,在設計實踐中增強自身的設計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許濤. 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18/c40531-31406699.html.
[2]周茂麗,茍超群.如何做好新設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高校新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計算機教育,2009(6):104-107.
[3]竇本年,許春根,金曉燦.密碼學課程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計算機教育,2019(3): 1-3,7.
基金項目:衢州學院課程思政研究性教學項目(編號:KCSZ201705)。
作者簡介:林歡,衢州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張冬松,衢州學院機械工程學院。